魏晋陶潜Tao Qian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种豆南山1

(南山:指柴桑山,即今庐山,在江西九江县的西南。)

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2

(晨兴理荒秽:兴,起。晨兴,早起。理,清除。荒秽,杂草。秽,粤:[畏wai3];普:[huì]。)

,带月荷锄归3

(带月荷锄归:带月,带一作戴,戴月,头顶月光。荷,扛着。全句说伴随着月亮,扛着锄头回家。荷,粤:[贺ho6];普:[hè]。)

在南山脚下种豆子,杂草多而豆苗少。清晨出门清除杂草,直到月亮升起才背着锄头回家。

道狭草木长,夕露霑我衣。衣霑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道狭草木长4

(道狭草木长:狭,狭窄。草木长,草木长得很高。)

,夕露5

(夕露:夕,日落后。夜晚的露水。)

霑我衣。衣霑不足惜,但使愿6

(愿:指归隐的心愿。)

无违。

道路狭窄而两边的草木长得很高,黄昏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衣服弄湿了无所谓,只要不违背自己的心愿就可以了。

赏析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田园诗,表达出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以及回归本性的追求。首二句生动描绘了一位本不熟悉农作的文人,初耕田亩时的逗趣景象:由于诗人刚转仕从耒,没有经验,所以种的豆苗被杂草覆盖。看到这种情形,他便起早贪黑的锄草,直到天黑才让月光照着回家。带月荷锄归句写得极为精彩,不但反映出农耕生活的辛苦,也展现诗人悠然自得的乐天知命。末二句表述心迹,为全诗点睛之笔:衣霑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夹道而生的茂密草木,霑湿衣裳的露水,正如从仕的过程中发现的与本愿相悖之处。曾经在仕与隐之间抉择,但最后仍是选择归田,只为不想违背自己朴实的本性与心愿!

全诗不假雕琢,而自然高逸,充份流露出诗人之真性情。清‧方东树评本诗曰:真景、真味、真意,如化工元气,自然悬象着明。(《昭昧詹言》)

作者/出处

陶潜

陶潜,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三六五──四二七)。字渊明,一说名渊明,字元亮,晋亡(四一九)后更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祖陶侃是东晋大司马,曾平定苏峻之乱。其后家道中落,父亲早逝,家境贫困。陶潜早年有济世之志,曾先后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和彭泽令。陶潜个性孤高,任彭泽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向郡督邮折腰,决心辞官归隐、躬耕自给,终身不仕。死后友人私谥为靖节。

陶潜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歌朴素自然、平淡超脱,一洗当时诗坛华而不实、雕饰堆砌的习气。他善于描写农事野趣和恬静闲适的生活,是后世田园诗人的楷模。他的辞赋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一篇而已,可谓推崇备至。有清陶树集注《靖节先生集》行世。

创作背景

《归园田居》共有五首,此处选取第三首,版本据《靖节先生集》卷二。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四○五)十一月,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第二年便作此组诗。其三(种豆南山下)写回乡后躬耕自食,苦中有乐的生活,并说明自己归隐的心愿是坚定的。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