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孟子》二子学弈赏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弈秋1

(弈秋:一位名叫秋的棋艺高手。我国古代称名有一种习惯,掌握某些技艺的人在名字之前往往冠以其职业名称。弈,粤:[亦jik9];普:[yì]。)

,通国2

(通国:全国。)

之善弈者也。使3

(使:假使。)

弈秋诲4

(诲:教导。)

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5

(致志:集中意志。)

,惟弈秋之为听6

(惟弈秋之为听:只(专心)听弈秋(的教导)。惟……之为听是古代汉语强调宾语时所用的一种句式。)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7

(鸿鹄:俗称天鹅。鹄:粤:[酷huk9];普:[hú]。)

将至,思援8

(援:以手牵引、握持。)

弓缴9

(弓缴:弓箭。有丝线系在杆尾的箭,射鸟用。箭杆上因有丝绳,飞出时丝绳会作圆周摆动,能缠绕飞鸟,以便捕捉。缴:粤:[酌zoek8];普:[zhuó]。)

而射之,虽与之俱10

(俱:共同、一起。)

学,弗若之11

(弗若之:不如他。弗:通不。之:代词,他的意思,指那个专心致志的人。)

矣。为12

(为:因为。)

13

(是:指示代词,这的意思。)

其智弗若与14

(与:通欤,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与,粤:[余jyu4];普:[yú]。)

?曰15

(曰:答道。以下非然也三字,是作者自问自答的话。)

:非然16

(非然:不是这样。)

也。

弈秋是全国最高明的棋手。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把弈秋的话听进耳朵里。另外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但是心里却一直想着有一只天鹅将要飞过来,并准备想拉开弓去射它。虽然他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下棋,可是却比不上人家。难道说是他的智力比不上人家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啊。

赏析

本文用具体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无论做甚么事情都要专心一意,否则肯定做得不好。弈秋是名闻全国的棋手,假使让弈秋同时教导两个弟子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听弈秋讲授;另一个虽然表面在听,但却想着可能会有天鹅飞过,盘算着引弓射它;结果不专心学习的那个学生,自然不及专心致志的人了。这是他的智力不及别人吗?作者认为不是这样的。两人学习棋艺,客观条件差不多:即老师相同,智力相若,但学习成效却截然不同,主要原因就在于两人学习态度不同,由此可见学习时专心致志是何等重要。弈秋的两个学生,抱持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是惟弈秋之为听,凭这句话大概也可以猜想他专心的程度;另一个呢,一面在听,一面又在想着天空的飞鸟,想着要拿弓箭去射鸟,精神涣散的情况可想而知。这个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及前一个,那是必然的了。作者用对比的方法,描画了两个弟子学棋时的不同表现,形象极为鲜明。他更透过心理描写,把弟子心不在焉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心以为鸿鹄将至一语,更在我们日常的语言中广泛使用。最后,本文以自问自答作结,但作者并未正面说出箇中所以然,而是用非然也三字排除了智力差异的可能,正面答案不言自明;不过,给读者一个机会自行思索,印象便会更加深刻。《孟子》的文章富于形象,善于运用现实生活的事例来说明道理。像本文的故事,也许并非真有其事,但生活气息极浓,使文章特别具有说服力。

作者/出处

《孟子》

《孟子》一书,有以为是孟子自撰,有以为是其门人所记,《汉书‧艺文志》列入儒家类,今存七篇。宋以后列于经部,朱熹将它与《论语》、《礼记》的〈大学〉和〈中庸〉篇合成《四书》,为之作注,从此成儒家经典。

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赫王二十六年(公元前三七二──二八九)。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代大思想家。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身处战乱的时代,提倡民贵君轻,主张推行王道,可是不被诸侯所采纳,于是退而讲学着述。

《孟子》的文章,长于辩论,善用譬喻,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对后世散文有很大影响。通行注本有东汉赵歧《孟子章句》、宋孙奭《孟子注疏》、朱熹《四书集注》和清焦循《孟子正义》。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