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郑燮咏雪赏析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都不见。

赏析

诗的前两句,诗人数着一片又一片的雪花,第三句则描绘大雪纷飞,千万朵雪花飘降的景象。最后一句,突然写出无数雪片飞入了梅花丛中,瞬间不见。

这诗的特点,可归纳为一奇字。

诗的标题是《咏雪》,但整篇都没有出现一雪字,是立意之奇。

诗的前三句只是单单数着眼前千万雪花飘下的情景,看似平平无奇,但到了最后一句,诗人笔锋一转,奇峰突起,飞入梅花都不见,把前面的千万雪片一扫而空,是布局之奇。

全诗无一艰深字词,而首三句几乎全用数字组成,却不见重复累赘,是用字之奇。

梅花耐寒,能于大雪中怒放,自古以来都是坚毅不屈的象征。诗人以雪片衬托梅花,展现梅花傲立雪中的景象,也正是作者高傲不群形象的投射。

这诗之妙,实在令人啧啧称奇,难怪那群读书人听罢,都甘拜下风。

作者/出处

郑燮

郑燮,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卒于清高宗干隆三十年(一六九三──一七六五)。字克柔,号板桥道人,兴化(今江苏兴化)人。少颖悟,家贫好学,性旷达不羁,有狂名。他的诗书画,称为三绝。工写兰竹,随意挥洒,妙趣横生,被誉为画坛扬州八怪之一。干隆元年(一七三六)中进士,历任山东范县及潍县知县数十年,有政声。后以岁饑为民请赈,开罪了大吏,乞病归扬州,卖画自给。郑燮的诗重写实,他写农村破产的荒凉景象,或写酷吏压榨下贫民的苦况,皆深刻动人。着有《板桥全集》。

创作背景

据说郑板桥初到扬州时非常穷困,有一天大雪纷飞,他冒雪外出,路上遇上一群读书人在吟诗。他们见郑板桥穿着粗衣布履,以为他不懂作诗,便故意刁难。结果郑板桥吟出这首诗,令这群读书人甘拜下风。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