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羣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永和九年1

(永和九年:东晋穆帝年号,九年为公元三五三年。)

,岁在癸丑2

(岁在癸丑:古以干支纪年,岁在癸丑即是说癸丑年。岁,是指的太岁星,这星十二年一周天,正配合地支之数;地支所指方向,丑在正北偏东,岁在丑即太岁星行到丑的方向这一年。)

,暮春3

(暮春:指三月。)

之初,会于会稽山阴4

(会稽山阴:郡名,晋时郡治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县)。)

之兰亭,修禊事也。羣贤毕至,少长5

(长:指年长的人。粤:[掌zoeng2];普:[zhǎng]。)

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6

(修:长的。)

竹;

永和九年,癸丑岁,暮春三月初,为了举行修禊,在会稽阴山的兰亭聚会。羣贤全到了,年小的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地方有高山,有峭峰,有茂密的林子,有长长的竹子,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絃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敍幽情。

又有清流激湍7

(激湍:激:阻遏水势,使之奋跃。湍:粤:[teon1];普:[tuān],急流。)

,映带8

(映带:水光反映系绕。)

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9

(流觞曲水:是古人一种饮酒的游戏,以澓制的羽觞(酒器),放在曲水引曲环水成水渠上游水面,听其随流而下,与会者环坐渠边,觞止于某处,坐于某处之人即取而饮之。)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絃10

(丝竹管絃:泛指乐器,如琴瑟笛箫之类,这里借指音乐。)

之盛,一觞一咏11

(一觞一咏:觞:本是酒器,这里用指饮酒。咏:指吟诗。)

,亦足以畅敍幽情12

(幽情:幽雅的情怀。)

又有湛清的水流,涌现出激湍,水光山色,围绕在左右。把水引成环曲的小渠,水面放上羽觞让它漂流,大家依次列坐渠旁饮酒;虽然没有琴瑟笛箫奏着音乐助兴,可是一会儿饮酒,一会儿吟诗,也尽可以畅畅快快地抒发幽雅的情怀。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13

(宇宙:指天下古今。)

之大,俯察品类14

(品类:万物种类。)

之盛,所以游目骋怀15

(游目骋怀:游目:目光流转,游览景致。骋怀:胸襟开畅。)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天,天空明朗,空气清新,吹着温和的风,令人觉得舒服痛快,仰头看看,感到天下古今的伟大;低头看看,感到景物种类的繁盛;把目光任意移动,敞开心怀,游览着四周的景致,足以使耳目得到最高的享受,真是快乐。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夫人之相与16

(相与:彼此交接。)

,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趋舍万殊17

(趋舍万殊:趣:同趋。殊:别。)

,静躁18

(躁:动。)

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想到世上的人,一抑一扬地活一辈子,有些把心中抱负,对知友在房内互相倾吐;有些因为找寻托寄心情的所在,便放荡逍遥,在身外追求。虽然志趣各异,动静不同,可是当他喜欢着他的处境的时候,却能暂时自得其乐,感到满足,不曾知道老年就要来临。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及其所之19

(所之:指兴趣之所在。)

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20

(兴怀:发生感慨。)

;况修短随化21

(修短随化:是说生命长短,随自然造化的安排。)

,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22

(死生亦大矣:此庄子《德充符》篇托为孔子之语,意即人的死生也是一件大事。)

,岂不痛哉!

等到兴会一过,对其所达到的境界感觉厌倦的时候,心情便跟着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感慨也就来到了!先时所喜悦的,在转眼之间,已经成了陈迹,对此还不能不有感触;更何况寿限的长短一任造化的自然安排,最后总是要走到生命的尽头呢。古人说:死生的事,关系也太大了,怎令不人悲痛?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23

(合一契:即完全相合的意思。取义于各执一纸之契约验合。)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24

(一死生:即把死生看作一样而无分别的说法。《庄子:齐物论》:予恶乎知说(悦)生之非惑邪(耶)?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幼失故居)而不知归者邪?悦生与恶死,即贪生怕死;以悦生为惑,以恶死为弱丧而不知归,即一死生之说;在《庄子》中不只一次发挥此说。虚诞:虚妄之谈。)

为虚诞,齐彭殇25

(齐彭殇:彭:即相传为上古活了七百岁还不老的彭祖。殇:幼年夭折为殇。齐彭殇,是把长寿与短命看作一样而无分别的说法,其实亦同于一死生之说。《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寿命最大的是幼年就夭折的殇子,而活了七百岁的彭祖却并非长寿的人。)妄作:谬妄之论。按一死生、齐寿夭,本我国道家哲学、特别是庄子哲学之逃避现实的虚无主义的说法,死生寿夭,都无所谓。晋代清谈家虽也醉心《庄子》,但与此有别,他们是慨歎人生之无常,世事的变幻,转而注重现实的享受,看上文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自明。王羲之是这种观点,与会那些名士也无二致。)

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每逢阅览从前人们对此感慨的原因,就像契约验合那样相同,没有不曾对着文章嗟歎的时候,只是心里总不明白。的确很知道把死生看成一样的虚诞之谈,把寿夭等量齐观也是谬妄之论,后来看现在,也如同现在看过去,这是可悲的事!

故列敍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故列敍时人26

(时人:当时与会的人。据《晋书》,集会者共四十一人,比当时知名的清谈家。)

,录其所述27

(所述:指集会者所作的诗。)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所以列敍了当时集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虽然世事不同,但他们感慨的原因,却是一样。后世读者,也或者会被这篇文章感动的罢。

赏析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歴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代。司马氏的晋朝结束三国争雄的时代,我国复归统一。不过晋朝政权脆弱,皇族的屠杀不断,加上外族入侵,很快便进入了五胡乱华的东晋时代。当时政治纷乱,又讲究家世门第,读书人难有进身门路,甚至容易招至杀身之祸。在政事上无甚可为,反而造就了他们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在政治上看,魏晋南北朝可说是个很坏的时代;但在这乱世中,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都有蓬勃的发展;从这角度看,这又可说是一个黄金时代。

魏晋南北朝的各种艺术发展中,书法和音乐是重要的两项,其中较为人熟悉的艺术家有王羲之。王羲之是我国第一书法家,被誉为书圣。他的传世作品不多,以《兰亭集序》最为著名。历来人们较为重视这篇作品的书法,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实从文学角度去看,《兰亭集序》也是一篇价值甚高的作品,不过,其艺术上的名气大大盖过了文学上的成就。

王羲之是东晋时代的人,这篇文章写于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记载了一群文人雅士于暮春修禊日在兰亭的聚会。古人每逢三月上巳(即第一个巳日),临水洗濯,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即除恶之祭)。这项仪式由来已久,最初大概只是祭神,后来逐渐增加唱歌、宴会、作诗等节目。后来修禊中祭神、清除污秽的风气逐渐息微,但文人仍每借此日登山临水,饮酒赋诗,举行雅集。兰亭位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当地景色秀丽,自古已有山阴道上,目不暇给之说。参与这次聚会的有四十一人,他们赏玩景物,饮酒赋诗,并打算把当时雅集所写的诗辑成集,由王羲之写序。

《兰亭集序》十分简洁,只有三百二十四字,但内容很丰富。第一段共八十四字,已详细交代了这次雅集的日期、地点、事由、与会者、四周景色、进行的活动等。文中记载在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一群贤达有老有少,齐集会稽山阴的兰亭,参与修禊的活动。聚会地点的景色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在亭子左右映衬。这群雅士在水边排列而坐,进行曲水流觞活动。这是古人一种饮酒的游戏,把漆制的羽觞(酒器)放在曲水(引曲环水成小渠)上游水面,任其随流而下,与会者环坐渠边,当觞停于某处,坐在该处的人就要赋诗一首,做不出诗的便要罚酒三杯。据记载,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各成诗一首,其余的人做不出诗来要罚饮酒。王羲之认为这次聚会虽然场面并不盛大,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畅叙大家心中幽情。

第二段写当日天气很好,和风吹拂,他们置身大自然中,看到天地间有这么多美好事物,浏览四周,胸襟开畅;王羲之认为足以极视听之娱,实在是一件赏心乐事。这段更为短小,只有四十字,主要点出了这次活动之乐。

第三段承上所述宴游之乐,情绪却急转直下,由乐生悲。王羲之感慨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世人的生活方式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有对所遇之事感到欣喜,暂时得到快乐满足,却不知老之将至。人的生命短暂,快乐难以长久,因此短暂相聚虽令人快乐,但想到此,不免生出悲情。所悲者,是令人欣喜的事物转眼间已成过去(向之所欣,俛仰之间,已为陈述),而人是要任凭造化的安排,生命很快便到了尽头(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是人逃不过的宿命!王羲之经常看到古人在文章中表现对生命短暂无常的感慨,自己不免临文嗟悼,不能释怀。虽然他那个时代的文人崇尚道家,常受到一死生、齐彭殇等看破生死的豁达思想薰陶,但他自己也知道这不过是虚诞之词。既感到不能打破宿命,他不免由乐生悲。最后总结要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希望效法古人把这种感慨记录下来,以期传之后世,感动将来的阅览者。

这一段所占篇幅最长,深刻地写出了王羲之对生命的一些看法,其实也就是当时与会者共同的感慨。王羲之在文中的感慨反映了东晋时代读书人的心态。他们经历了长期的乱世,感于世事变幻无常,政事上无甚可为,多醉心道家哲学,逃避现实。一些人追求物质享受,及时行乐,崇尚清谈;也有一些人自鸣清高,归隐山林,像著名诗人陶渊明。他们优游岁月,流连山水,饮酒赋诗,感慨兴歎,就是这种思想在生活上的表现。

王羲之出身名门世家,他是宰相王导的侄儿,尚幸没有沾染纨绔子弟的陋习,但也跳不出人生无常的困扰。他们为逃避现实而追求享乐,但乐尽悲来,仍不能遣忧。不过,这种乱局和困扰却常造就这时代人的艺术成就。王羲之就是这样的艺术家,他当了短暂时间的右军将军,便辞官退隐,专注书法造诣,成为我国最伟大的书法家。

这篇文章让我们认识古代文士的活动情况。古代很多名作家写郊游,都是个人或三两知己的活动,像这样记载一次大型活动的作品不多。虽然《兰亭集序》的文名比不上艺名,但不失为一篇可观的美文,文中有不少句子常为后世人取用,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极视听之娱、不知老之将至等,可见其内容自古已为世人所欣赏。

作者/出处

王羲之

王羲之(公元303 – 361),生于西晋惠帝太安二年,卒于东晋穆帝升平五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南迁琅琊王氏贵胄。祖父正,官至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由是始知名。稍长,有美誉,言辩丰赡,以骨鲠称。起家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参军,累迁长史,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遂有王右军之称号。为官正直,多恤民情。时东土饑荒,羲之辄开仓振贷。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忧甚,羲之每上疏争之。后与朝廷不协,遂称病去郡,自誓不出。栖息林下,东游山海,炼丹服药,颐养闲暇,终其余生。卒年五十有九,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遵父先旨,固让不受焉。

创作背景

兰亭,在今浙江绍兴县兰渚。古人每逢三月上已(即第一个已日),临水洗濯,祓除不祥,就叫做修禊(禊读xì,本义即除恶之祭);这是一种清洁运动的节目,由来很久。后来此风逐渐衰歇,但文人仍每借此日登山临水,饮酒赋诗,举行雅集。晋王羲之曾与当时的文人在兰亭宴集,各有吟咏,辑为兰亭修禊诗集,即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文。本篇原载晋书:王羲之传,后来各种古文选集大都选入。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