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蒋捷虞美人赏析

听雨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1

(断雁:失群的孤雁。薛道衡《出塞曲》: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

叫西风。

少年时听雨,是在歌楼上,红烛高烧,罗帐低垂,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中年时兵荒马乱、四海飘零,听雨只在江上舟中。水天辽阔,风急云低,失群的孤雁在西风中哀鸣。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2

(星星:形容白发很多。)

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而今的我,在僧庐下听雨,两鬓已花白。悲欢离合,埋葬了少年的快乐,埋葬了壮年的忧愁。一切都已成空,任凭点点滴滴的雨声,在阶前滴到天明。

赏析

一、这首词以听雨为线索,用顺叙的章法,写出少年、中年和老年三个时期听雨的不同地点、不同心情,感怀已逝的岁月,慨叹眼前的情景,反映了他一生的历程。这三幅象征性的画面,似是随手拈来,却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从少年的浪漫生活,到中年的飘泊,亡国以后晚年的悲苦凄凉,不仅是作者自己一个人的感受,而且折射出了时代的风声雨声。

二、这一首词把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段落,分得清清楚楚。由第一句至第六句,即由过去到现在,都是由景生情:少年时的温馨旖旎,由红烛昏罗帐的景生出来。壮年时的磊落雄奇,由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这种壮阔的景色产生;暮年的心情寂寞悲凉,则寓之于僧庐听雨。三种不同时期的心境,分别在三种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来。词句里,无须用温柔、愉悦、磊落雄奇、凄凉萧瑟等等字眼,却已使人领略到这种境界。而七、八两句,预期到明天的雨景,则是由现在的感情,生出的将来幻景,使全篇多了一番渲染,使人更能引起共鸣。

三、南京大学中文系王希杰教授认为:这首词的前大半部份,以诗人的身体为其论域,以听雨为其视点,运用了递进(上──中──下)和对比的词格,揭示出生命的短暂。最后两句扩大了论域:从身体转向心情──精神世界。视点并没有改变,但是由于论域的改变,同一自然现象的雨,却获得了完全不同的文化含义。(见文津版《古典诗词的时空设计美学‧序》)

作者/出处

蒋捷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生卒年不详,常州宜兴(今属江苏)人。度宗咸淳年间进士。恭帝德祐二年临安陷落后,曾在江南地区流浪了一段时间。宋亡后,隐居乡里。元成宗大德年间,有人推荐他出来做官,他坚持民族气节,不肯接受,以宋遗民终其身。有《竹山词》。今存词九十余首。其中描写乱离之苦和抒发亡国之恸的作品最为真挚感人。在艺术上不拘一格,多所变化,或粗犷挥斥,或缜密洗炼,或轻灵圆熟,总体来说,作风稍近于辛弃疾。清代刘熙载《艺概》称讚他为长短句之长城。

创作背景

蒋捷生当宋、元易代之际,他本是宋度宗咸淳年间进士,几年后南宋就灭亡了。南宋亡后,他隐居姑苏一带太湖之滨,漂泊不仕。他的一生在战乱年代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虞美人・听雨》一词是他后期的代表作,是对自己忧患一生的自述。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