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魏收折箭赏析

阿豺有子二十人,纬代,长子也。阿豺又谓曰︰汝等各奉吾一支箭,折之地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

阿豺1

(阿豺:南北朝时吐谷浑国王。吐谷浑,粤:[突玉云dat9juk9wan4];普:[tǔgǔhún]。)

有子二十人,纬代,长子也。阿豺又谓曰:汝等2

(汝等:你们。)

各奉3

(奉:给予。)

吾一支箭,折4

(折:弄断。)

之地下。俄而5

(俄而:一会儿。)

命母弟6

(母弟:同母所生的弟弟。)

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7

(汝曹:你们。)

知否?单者易折,众则难摧8

(摧:折断。)

,戮力9

(戮力:合力。戮,粤:[录luk9];普:[lù]。)

一心,然后社稷10

(社稷:国家。)

可固。

赏析

这个故事记载了南北朝时期吐谷浑国王阿豺临终前对儿子的嘱咐,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阿豺临终前,吩咐二十个儿子每人给他一枝箭,接着命弟弟慕利延拿起其中一枝箭,然后把它折断,慕利延轻易做到。阿豺再命他把余下的十九枝箭一起折断,慕利延便办不到了。阿豺便告诫各人:力量分散容易折损,团结一致就难被摧毁;同心为国效力,国家才会稳固。

阿豺身为国王,预计死后将会出现许多问题,要交代的事情应该很多。但生离死别之际,阿豺的遗训却很特别,面对弟弟和儿子,他并没有逐个训诫,而是采用折箭这样具体的事情来说明稳定国家的道理。历史有太多的教训,如果王室内部发生权力争夺,必然导致国亡家破的局面。各人既是宝贵的人力资源,但也可能成为祸患的根源,关键在于他们能否和睦相处。因此,阿豺在临终前要让他们了解团结的重要。

这节文字的描述非常生动。虽然记的是历史事实,但作者对事件的叙述铺排,颇具心思。阿豺首先要求儿子每人给他一枝箭。他为甚么有这样的要求呢?读者自然很想进一步了解。接着他叫弟弟慕利延把一枝箭折断,读者的疑问更大。阿豺要了箭又叫人折断,究竟有甚么用意呢?阿豺再叫人把余下的十九枝箭折断,读者不禁会问,这要求是不是太不合理呢?事情发展到这里,阿豺才一语道破单者易折,众则难摧的道理。至此读者有恍然大悟之感,阅读的乐趣就在其中了。

作者特别善用人物语言塑造形象,如阿豺叫儿子奉箭及慕利延折箭,都是用命令式的说话。到他最后说明道理,却以反问句汝曹知否为开端,改为谆谆训诲的语气。阿豺的说话态度及语气,前威后诚,前冷后热,既符合他的身份,也符合当时的现实情景。

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透过折箭这个故事,可谓充分地得到说明。

作者/出处

魏收

魏收(公元五〇六——五七二),字伯起,小字佛助,下曲阳(今河南省北晋州西)人。北魏时任散骑常侍,编修国史。北齐时任中书令兼着作郎,奉诏编撰《魏书》。

《魏书》是纪传体的北魏史,《二十四史》之一,共一百三十卷,撰于北齐天保二年至五年间(公元五五一——五五四)。当时受命修撰的虽有多人,实则由魏收独力完成。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魏书》卷一零一,《列传》第八十九《吐谷浑传》。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