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论语》论孝赏析

孟武伯问孝。

孟武伯1

(孟武伯:鲁大夫孟懿子的儿子,姓仲孙,名彘,武乃他的谥号。)

问孝。

孟武伯问怎样才是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第二)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第二)

先生说:父母,只有做儿女的招扶不到,让他们病倒了,才真够忧虑的啦。(为政第二)

子游问孝。

子游2

(子游:(公元前五〇六──一前四四五):姓言,名偃,鲁人,一说吴人。孔子弟子。)

问孝。

子游问怎样才是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第二)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3

(是谓能养:是,只是。养,奉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第二)

先生说:现在一班讲孝的人,只是所谓能够供养罢啦;实际说来,狗儿马儿也都能够有供养;如果没爱敬的诚意,试问两者之间还有甚么分别?(为政第三)

子夏问孝。

子夏4

(子夏:子夏(公元前五〇七──一前四二〇),姓卜,名商,字子夏。卫人,一说温(今河南温县)人,一说魏人。孔子弟子。曾教于西河之上,为魏文侯师。)

问孝。

子夏问怎样才是孝。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第二)

子曰:色难5

(色难:辞色表现的方式困难。关于这两个字,朱注曾较详地解释脱: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养,未足为孝也。)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6

(酒食:酒饭。食,粤:[蚀sik9];普:[shí]。)

,先生馔7

(先生馔:先生,指父兄。馔,吃喝。馔,粤:[赚zaan6];普:[zhuàn]。)

,曾是8

(曾是:王引之《经传释词》解做乃是则是,读如增。又引《诗正义》:言曾者,谓何曾如此云云。按读增之曾,应为何曾二字的合音,义即何曾;曾是应解作何曾这样;曾是以为孝乎?译为今语即这样何曾便算是孝呢,王释,非。)

以为孝乎?(为政第二)

先生说:还是辞色之间表现的方式困难。比如说,有事情,小辈给他们効劳;有酒饭,尽老辈吃喝;这样何曾便算是孝呢?(为政第二)

孟懿子问孝。

孟懿子9

(孟懿子:鲁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

问孝。

孟懿子问怎样才是孝。

子曰︰毋违?

子曰:毋违10

(毋违:别不合礼或别违背了礼。)

先生说:别违背了礼。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毋违。

樊迟御11

(樊迟御:樊迟,名须,字子迟,鲁人,一说齐人。孔子弟子。御,驾车。)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毋违。

一天,樊迟驾车,先生告诉他说:孟孙问我怎样才是孝;我答覆说:别违背了礼。

樊迟曰︰何谓也?

樊迟曰:何谓也?

攀迟说:这是甚么意思?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第二)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第二)

先生说:生前,合礼地奉养他们;死后,合体地埋葬他们,合礼地祭祀他们。(为政第二)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穀既没,新穀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宰我12

(宰我:宰我(公元前五二〇──一前四八一),名予,字子我,鲁人。孔子弟子。)

问三年之丧:期13

(期:周年。期,粤:[其kei4];普:[qī]。)

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穀既没14

(没:完了。)

,新穀既升15

(升:成了。)

;钻燧改火16

(钻燧改火:钻燧,燧乃取火的木头,用金属钻磨可以出火。改火,何晏《论语集解》引马融说,《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也。)

,期可已矣。

宰我问三年的丧制,说:一个周年已经够久了!一个有政治地位的人物,三年不去过问礼,礼制必然败坏;三年不去过问乐,乐制必然崩溃。老实讲,旧穀已经吃完,新穀子已经登场;钻火的木质也已经改过几种;一周年的时间可以足够的了。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17

(女:同汝,下同。)

安乎?

先生说:吃着大米,穿着锦绣,在你觉得心安吗?

曰︰安。

曰:安。

说:心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18

(闻乐不乐:上乐字指音乐,粤:[岳ngok9];普:[yuè]。下乐字指快乐,粤:[洛lok9];普:[lè]。)

,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你心安,便那么干去吧!一般地说、一个有政治地位的人物,在居丧期间,是吃好菜不觉得可口,听音乐不觉得快乐,獃在家里不觉得安逸的;所以并不那么干的。现在你既然心安,便那么干去吧!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第十七)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第十七)

宰我出去了,先生说:予真不仁道啊!孩子总得出世了三年,然后才开始能够脱离父母的怀抱。所以一般地说,三年的丧制,乃是天下通行的丧制。予的心里对他父母也有三年爱慕的情愫存在着吗?(阳货第十七)

赏析

本文分五节:

第一节是孔子答覆孟武伯对孝的问题;就心境上讲,意思是孝必须要能体察父母的心情。

第二节是孔子对子游问孝的答覆,指出孝不是一个外在的生活关系的问题,而是心念上的问题;养与敬即分别指这两面;强调孝能否成为一德性,全看心念上的敬而定。

第三节是孔子对子夏问孝的答覆,强调合礼的态度,这也和对子游所说的敬,是同样意思;不过态度是心念的产物,因此这里从色难来说,可算是较具体较直接的说法。

第四节记载孔子答孟懿子的话,和后来孔子与樊迟的谈话。一切道德皆是对一种本分的实践;而实践本分的客观秩序就是礼。孝在特殊内容上,是对于血缘尊亲的道德;就它是一道德说(将特殊内容划开不论),它当然也是在礼中的实践。孔子这一段话,就紧扣着礼讲孝。因此可以说,这里强调的是一般性问题。倘若我们明义、礼、理、分等观念彼此不可分割,则我们就可以知道这种理论上的界限。

第五节是孔子与宰予的对话。开始时讨论三年之丧的礼制;宰予认为只有一年就够了。孔子便就着人在婴儿时代至少要父母抱三年的道理,来说明何以居丧应该有三年。意思是,父母死后,子女应有三年的怀念:在怀念中便不能过常人的生活。但宰予不以为然。因此这段记载也可说是师生间的辩论,与前几节不同。

作者/出处

《论语》

《论语》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由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所辑录,据《汉书・艺文志》所说,皆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孔子的言行学说都收在其中,共二十篇。

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五五一──前四七九)。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曾做过鲁国司寇,其后周游列国,宣扬仁政。晚年编订《春秋》,整理《诗》、《书》、《易》、《礼》等古代文献。是春秋时代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论语》的内容,包括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和品德修养等各方面。文字简明易晓,是语录体的典范。其中很多名句,成为后世的格言和成语,对我国的思想、文学和语言有重大的影响。《论语》通行本有魏何晏《论语集解》、宋邢昺《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和清刘宝楠《论语正义》。

创作背景

本篇共五则,皆从《论语》中选出,以其内容皆为论孝,故标今题。孔子自己说,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见《论语・述而》篇)的,所以他一生未曾自己着书。后人能知道他的思想言行,研究他的学说,讨论他的人格,全赖一部《论语》。这书内容包括:一、孔子答覆学生和时人所提出的问题;二、学生们彼此就记忆所及记录下来的孔子平日的话。这两种材料,孔子死后,经过学生讨论认为确是孔子的话,才始编定,所以叫做论语。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