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论语》侍坐章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卞人,少孔子九岁。曾皙,名点,曾参父亲。冉有,名求,少孔子二十九岁。公西华,名赤,少孔子四十二岁。四人皆孔子弟子。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四个学生,陪侍他们的老师孔子,席地坐着。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孔子的意思是说,我虽年纪比你们稍为大些,但你们不要因为这样不敢畅谈自己之志愿。)

。居3

(居:指平日。)

则曰:不吾知也4

(不吾知也:知,认识。当权者对我没有认识。)

!如或知尔5

(如或知尔:如,假如。或,有人。尔,你。)

,则何以哉6

(则何以哉:以,用。那么你们用甚么办法去治理国家呢?)

孔子说:你们陪侍我,是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稍为大一点;现在我有话要问你们,你们可不要以为我比你们年长,就不肯把你们的意见尽情说出。你们平素常这样说:人家不知道我们的才能呀。假使如今有人知道了你们的才能,预备用你们,那么,你们将用甚么去应付呢?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饑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率尔而对7

(率尔而对:尔,助词。率尔,轻率不假思索的样子。对,回答尊者问话。)

曰:千乘之国8

(千乘之国:乘,指配有一定数量兵士的兵车。千乘之国,指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有这样兵力的国家在孔子的时代只算中等国家。)

,摄9

(摄:夹。)

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10

(加之以师旅:师旅,军队。受到他国军队的侵略。)

,因之以饑馑11

(因之以饑馑:因之,等于说继之。饑,穀不熟。馑,菜不熟。二者连用泛指荒年。本句说接着又让它遭受饑荒。馑,粤:[谨gan2];普:[jǐn]。)

;由也为之12

(由也为之:也,句中语气词,表示前面的由字是人名。为之,治理它。)

,比及13

(比及:等到了。)

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14

(方:方向。朱熹解作向义,即遵守礼义。)

也。

子路忽然站起来,不加思索地答道:一个有千辆战车的国家,和大国为邻,给大国的军队欺侮了,又因战争而招致了荒年,弄得老百姓没有饭吃。在这样情形下,如果叫我去治理,只消三年工夫,我就可以使全国人民都有了斗志,并且都懂得应该怎样做一个好人的道理。

夫子哂之。

夫子哂15

(哂:微笑。哂,粤:[诊tsan2];普:[shěn]。)

之。

说得老师笑了。

求!尔何如?

求!尔何如?

求,你怎么样?孔子问冉有。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16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六七十,见方六七十里。如,与。一说解作或。)

,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17

(可使足民:使国家人口充足。案:可使足民,如作使人民富足解,则民字是使字的宾语,但原文可使足民只能解作使国家在人民方充足,民字只是用来补足足字的意义,不能看作使字的宾语。)

。如其18

(如其:如,若、至于。其,它(国家)的。)

礼乐,以俟19

(俟:等待。俟,粤:[自dzi6];普:[sì]。)

君子。

冉有答道:一个周围有六七十里的地方,或者更小,只有五六十里,如果叫我去治理,只消三年工夫,我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有吃有穿,家给人足;至于礼乐教化这些事情,我不行,就得等那能力比我强的君子来做了。

赤!尔何如?

赤!尔何如?

赤,你怎么样?孔子问公西华。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对曰:非曰能之20

(非曰能之:不敢说能够做到。)

,愿学焉。宗庙之事21

(宗庙之事:诸侯祭祀祖先之事。)

,如会同22

(如会同:如,与。会,指诸侯盟会。同,指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端章甫23

(端章甫:端,古人以整幅布做的礼服,又叫玄端,这里指穿上这种礼服。章甫,一种礼帽。这里指戴这种礼帽。)

,愿为小相24

(相:在祭祀或会盟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焉。

公西华答道:我不敢说能够做甚么,只愿有机会学习学习。好比祭天地啦、祀祖先啦,或是国君朝见天子啦,报聘诸侯啦,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我只顾做个赞礼的小相就行。

点!尔何如?

点!尔何如?

点,你怎么样?孔子问曾晳。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鼓瑟希25

(鼓瑟希:鼓,弹奏。希,稀。句谓弹奏瑟的声音逐渐放慢、疏落。)

,铿尔26

(铿尔:铿,象声词。铿的一声。铿,粤:[亨hang1];普:[kēng]。)

,舍瑟而作27

(舍瑟而作:舍,舍的古字,这里指放下。作,起来。)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28

(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借作选。句谓我与他们三个人所选择的不一样。)

曾晳正在鼓瑟,听见老师问到他,便把手指放松,瑟就铿的一声停止了。他放下瑟,站起来答道:我和他们三个人所说的不一样。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子曰:何伤乎29

(何伤乎:又有甚么关系呢?)

?亦各言其志也。

孔子说:那有甚么要紧,也不过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趣,又何必一样呢?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曰:莫春30

(莫春:莫,暮的古字。莫春,指三月。)

者,春服既成,冠者31

(冠者:成年人。古时男子长到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人。)

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32

(沂: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南。沂,粤:[夷ji4];普:[yí]。)

,风乎舞雩33

(风乎舞雩:风,吹风,即乘凉。舞雩,古时求雨的祭台。风乎舞雩,谓于舞雩之处乘凉。风,粤:[讽fung3];普:[fèng]。雩,粤:[如jy4];普:[yú]。)

,咏而归。

曾晳便答道:三月春暖花开的时候,换上新做的裌衣,邀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人,一同到沂水去游泳,泳罢跑到舞雩的坛上去乘凉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夫子喟然歎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夫子喟然34

(喟然:长歎的样子。)

歎曰:吾与35

(与:赞成。与,粤:[预jy4];普:[yù]。)

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老师讚歎道:好呀,我站在点这一边!那三个学生出去了,曾晳一个人煞后,没有跟他们一同走。曾晳问孔子说: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孔子答道:也不过是各人说出自己的志趣罢了。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曾晳又问:那么,老师又为甚么笑由呢?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6

(让:谦让。)

,是故哂之。

孔子说:他是想用礼乐教化来治理国家的;说的话太过自负,不知道谦逊,所以我笑他。

唯求则非邦也与?

唯求则非邦也与37

(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与,表示疑问的句末语气词。意思是说,难道冉有说的就不是治国的大事了吗?)

那么,求所说的不是国家吗?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哪能说周围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唯赤则非邦也与?

唯赤则非邦也与?

那么,赤所说的不是国家吗?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38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如赤做得小,那么又有谁做得大呢?)

既然说祭天地、祝祖先、朝见天子、报聘诸侯,不是国家是甚么?不过赤所说他只能做小相,那么,还有哪一个能做大相!

赏析

《论语》的写作形式是语录体,把老师的教训、解惑的说话、师生或同学间的讨论如实记录下来,各段之间并无连贯性,也没有特别的写作手法。因此《论语》各篇不能算是正规的散文,只可算是孔门语录。这里所选的《侍坐章》则较为特别,它的篇幅较长,具备了散文的结构,也有一些可欣赏的写作手法。

《侍坐章》是《论语.先进篇》的最后一章,记孔子与四个学生就志向的讨论。这四个学生是子路(姓仲名由)、曾晳(姓曾名点)、冉有(姓冉名求)和公西华(姓公西名赤),与孔子同是鲁国人。有一天,他们在陪着孔子坐,孔子问他们各人的志向。

四个学生中,子路的个性最爽直,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老师:如果有一个规模不小的诸侯国,被大国侵略,又发生了饑荒,让他去治理,只要约三年时间,就可以治理好。孔子对子路的话一笑置之,然后又问冉求的想法。冉求回答:如果有一个规模较小的国家,让他去治理,约三年时间,他就可以使全国人民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这些事情,就要等能力比他强的君子来做了。冉有善于理财,所以这样说。孔子又问公西赤的想法。公西赤回答:自己不敢说有甚么能力,只希望有机会学习宗庙祭祀之事,在诸侯朝觐聘问的仪式上,做个赞礼的小傧相。

最后孔子再问曾点。曾点就说自己的想法和其他三人很不同,他希望能在暮春三月,换上新做的春装,与一班朋友一同到沂水去洗浴,浴罢走到舞雩的坛上去乘凉,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子对之前三人的志愿并未表示任何意见,但此时却表示赞同曾点的说法。

其实孔子的反应并不代表判别了四位学生的高下。在说过志愿后,三位学生离开,曾点追问孔子对其他三人志愿的看法,他并没有表示否定,更表示只是各人说说志愿吧,不同人可以有不同的想法。曾点问孔子为甚么笑仲由,他说因为仲由说得大言不惭,毫不谦逊,所以笑他。孔子并非认为他的志愿不好,只是他说话的态度问题。他也赞同冉求和公西华有治国安邦的能力,只是他们比仲由谦虚。

我们在《论语.侍坐章》看到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的面貌。孔子像今天的老师一样,让学生谈志愿,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说出心中的抱负。作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最善于因材施教,看《论语》中他就相同题目回答不同学生时,常会因应学生的性格和资质而有不同的回答内容。他在《侍坐章》中表现的也一样,不同学生因应自己不同的能力和性格而有不同志愿,孔子是鼓励的。春秋时代的学生志愿当然与今天不同,他们没有多样化的选择,读书人一般都希望日后能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其中三位学生仲由、冉求和公西赤说的志愿都是怎样在政治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而曾点却说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想法,描绘了一幅暮春行乐的画面。孔子对前面三位学生的说法都没有表示意见,却说赞同曾点的说法。很多对这篇文章的讨论,就在于孔子为甚么有这样的反应。有人更分析曾点描绘的是一个代表尧舜之治的大同世界,因此比其他三人优胜。如从较人性化的角度看,孔子赞同曾点的说法,并非表示曾点的志愿比其他三人优胜,而是孔子也希望像曾点所说的,有机会过这种和乐舒畅的生活。春秋时代战乱频仍,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游说君主行仁政,但多不成功,兼且路途奔波,常遇困厄。相信他也希望有一天可以喘一口气,与学生去游春,乘凉咏唱。孔子在篇章开头便告诉学生: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他放下了老师的严肃面孔,既希望学生畅所欲言,而自己也一样说说心底话,表现了人性的一面。

在语录体的《论语》中,《侍坐章》是较为特别的一段,因为除了四人对话的内容,还有一些叙事和形容人物表情动作的字句,说得上有类似散文的结构。曾点说志愿时描绘的暮春游乐图,被认为是《论语》中最优美的一段描写。篇中描写人物的字句虽简短,但十分生动。例如子路率尔而对曰,就写子路急不及待说话的神态;夫子哂之少有地写孔子笑学生;而曾点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就写出他慢条斯理地奏瑟的神态,和他接着说的志愿互相呼应。这些人物的语言情态都写得很有个性,使人一看便可略知说话人的性格。孔子在文中也表现了人性化的一面,比起常见的圣人形象,更为可信动人。

作者/出处

《论语》

《论语》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由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所辑录,据《汉书・艺文志》所说,皆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孔子的言行学说都收在其中,共二十篇。

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五五一──前四七九)。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曾做过鲁国司寇,其后周游列国,宣扬仁政。晚年编订《春秋》,整理《诗》、《书》、《易》、《礼》等古代文献。是春秋时代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论语》的内容,包括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和品德修养等各方面。文字简明易晓,是语录体的典范。其中很多名句,成为后世的格言和成语,对我国的思想、文学和语言有重大的影响。《论语》通行本有魏何晏《论语集解》、宋邢昺《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和清刘宝楠《论语正义》。

创作背景

本课节选自《论语‧先进》第二十六章,版本据《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内容记述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及公西华讨论志趣问题。四人的志趣不同,可见孔门弟子中,既有好高鹜远的,亦有诚朴务实的,而孔子则兼容并蓄,因才施教,依学生不同的能力和兴趣,给他们适当的启迪。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