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庄子》庖丁解牛赏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吾生也有涯,而知1

(知:即智字。涯:粤:[崖ngaai4];普:[yá],犹言限度。)

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2

(殆已:犹言完了。)

!已3

(已:此字用在此处,作这样解。)

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4

(缘督以为经:缘:作顺解。督:作中解。本是脉名;因这条脉乃在人体的脊骨里,脊骨乃人体部位的最中处,所以督可解做中。经:常。)

,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我们的生命有限,而知识却无限;以有限的生命,求无限的知识,完了!这样,而还自以为聪明,直是完事大吉而已!所以,真懂养生的人,必懂凡事适可而止;做好事,决不做出名声自惹麻烦;做坏事,决不做到犯法自投罗网。总要条条大路走中间,便保证你可以健康身体,可以保全性灵,可以奉养父母,可以享尽天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譆,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5

(庖丁:即姓丁的厨子。)

为文惠君6

(文惠君:即梁惠王。)

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7

(踦:说文解作足;此言宰牛时用一膝抵住牛身。粤:[绮ji2];普:[jǐ]。)

,砉然嚮然8

(砉然嚮然:砉:粤:[或waak9];普:[huò],指皮骨相离的声音。嚮:通响;声音的应和。)

,奏刀騞9

(騞:粤:[或waak9];普:[huò],刀解物声。)

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10

(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桑林:汤舞乐名。经首:尧乐名。会:犹言节奏。)

。文惠君曰︰譆,善哉!技盖至此乎?

丁厨子给文惠君宰牛,手所碰的,肩所傍的,脚所踩的,膝所抵的,以及皮骨的脱离,屠刀的运动,砉砉地,騞騞地,全都有声有韵,有板有眼;听了看了,好像是参加了商汤的桑林舞会,欣赏着唐尧的经首妙曲一般。嘻!好呀!技术怎么居然好到这样?文惠君说。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11

(官知止而神欲行:官:指视官。官知犹言视觉。神:犹言神智。)

。依乎天理12

(天理:指肌肉的天然组织。)

,批大郤13

(批大郤:批:作击解。却:同隙;指间隙交际的所在。)

,导大窾14

(导大窾:导:作循解。窾:粤:[款fun2];普:[kuǎn],空。)

,因其固然;

报告大王!丁厨子不慌不忙,放下屠刀说:小人爱的是宰牛的原理,已经超过宰牛的技术啦!小人当年初初宰牛时,一条条眼睛看的,全个儿都是牛。三年之后,眼睛里面才不大有全个儿的牛了。到了现在,轻轻撤了便得;如果落在骨节空当,虎虎劏开都成;一切听其自然,丝毫不加勉强;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技经肯綮15

(技经肯綮:技:应作枝,指支脉,即小血管。经:指经脉,亦即大血管。肯:指着骨肉。綮:犹结。尝:试。)

之未尝,而况大軱16

(軱:粤:[姑gu1];普:[gū],槃结骨。)

乎!良庖岁更刀,割17

(割:指以刀割肉。)

也;族18

(族:杂;众。族庖:犹言普通厨子。)

庖月更刀,折19

(折:当作拆,指以户拆骨。)

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0

(发于硎:发:磨。硎:磨刀石。)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结果,不但大弧踝从来没曾撞过刀锋;甚至大小血管黏筋贴骨的细微肌肉,也不曾扰动分毫来。大概一般说:高明的厨子,因为割肉关系,年须换刀一次;普通的厨子,因为拆骨关系,月须换刀一次;但小人的刀,已经用过十九年了;少说也宰过几千牛了;而刀锋却直像是磨刀石上刚磨过的一般。这是什么?这是因为骨节之间原本就有空隙,而刀锋原本就不怎么厚;把不厚的刀锋,活动在骨节之间的空隙,自自然然绰有余裕;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21

(族:指筋肉交结之处。)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22

(謋:同磔;粤:[或waak9];普:[huò],解脱的样子。)

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23

(踌躇满志:从容自得。踌躇满志:犹言志得意满。)

,善刀而藏之。

所以虽曾用了十九年,仍旧只像磨刀石上刚磨过一般。不过,话得说回来;每当碰在筋肉骨骼缠夹不清的部份,我也仍会感觉不好办,兢兢业业地,集中视线,慢条斯理,加以处置。直到謋地一声,圆满解决;像泥土落在地上,浑融无二,丝毫不见刀痕;然后才会起刀儿,站起身儿,抬起头四下望望,写写意意,把刀儿揩拭干凈收拾起来。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好极了!文惠君歎息说:我听了丁厨子这席话,已经懂得养生的道理了。

赏析

道家是我国最重要思想体系之一,对我国的文学艺术也有重大的影响。《庄子》一书是道家的经典,盛载了庄子的主要思想。一般认为《庄子》内篇是庄子所着,外篇和杂篇是他的弟子和门人所着。《庖丁解牛》,出自内篇的第三篇《养生主》,谈的是养生之道,对道家的人生观有透切的发挥。

《庖丁解牛》节选自《养生主》开头的两个大段落,第一段是篇章思想的总纲。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世的知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就会很危险了。如果更因此自以为是聪明的知识分子,那就更危险了。庄子不是简单的反对人求学问,他说的知不单是指知识,而是世间一切可认知的东西,包括知识、观念、理论。社会上有众多由人创造的知识和理论,纷纷扰扰,如我们苦苦追随这些人为认知,只会虚耗生命。那我们应以甚么态度去生活呢?庄子提出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和缘督以为经。他认为我们不必去沾惹一些社会的价值标准,做事不是为了博取名誉,也不要刻意干犯已有的规条,总之沿着一个中道而行(督是在人脊骨中的脉络,代表正中),也就是顺应自然。这样,就可以使生命不受损害,更可保全天性和精神,得以尽享天年。这里所说的养亲,很多人解作奉养亲人或奉养父母,但此篇是谈个人的修为,不会忽然扯到奉养父母。其实道家有亲主一词,是指人的精神,这里谈的养亲,就是指保养人的精神。

养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内涵,这里提出养生之道首要是不去伤害自己的生命。不过我们既生活在人世间,就不免要面对很多繁杂的事情,我们如何避免受到伤害呢?道理是抽象的东西,很难向人解释清楚。庄子在以下就借用一个厨子为文惠君宰牛的故事,去说明养生之道。

他首先描写这个庖丁(名叫丁的厨子)宰牛时的神态:手之所解,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宰牛本是厌恶性工作,但在庄子笔下,这个庖丁的宰牛过程却赏心悦目,富有音乐感,可比拟古代著名的乐舞,可说是神乎其技。这段描写无疑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庄子也就以文惠君的口吻,代读者问这个问题:怎样可达到这种技术?

然后庄子又扮成庖丁,解释他的技术。他首先说出自己所好的是道,再运用在宰牛的技术上。他最初宰牛时,看到的只是一只牛,而到三年之后,他着眼的已不是整只牛,而是牛的内在结构。到今天,他已经完全不用靠眼睛去看,而是凭经验心领神会地去处理,按着牛的天然结构,在骨肉间的罅隙下刀,连筋肉血管都不会碰到,何况大的骨头?

庖丁在下面再提出自己与其他厨子的对比。良好的厨子通常每年都要更换刀子,一般的厨子更要每个月都换刀。庖丁指出这些厨子会砍骨割肉,所以他们的刀很快就要更换了,但他自己是以刀在骨肉的间隙中游走,根本不会碰损,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仍像新的一样。庖丁每遇难解之处,也不会硬来,而是小心翼翼,全神贯注,动刀甚微。直至难题解决,整只牛分解完毕,他就提刀而立,看看四周,踌躇满志,有很大满足感。最后把刀拭抹干净再藏起来。这段最后由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再一次点题。

道是道家的核心价值,而甚么是道不容易说得清楚。老子就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庄子认为道无所不在,经常借日常生活中最卑微的东西来解释道,也常借社会中地位低微的人,甚至为社会排斥的畸人狂者来说出大道理。这个故事就借一个宰牛的厨子之口,说出顺乎天理才可养生的道理。这里的刀比喻人的精神或生命,牛就是人所面对种种纷杂的事情。庄子提出保养生命之道就是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不要去硬碰一些大的障碍,能游刃有余,生命也就能无损了。

《养生主》是《庄子》书中讲述道家思想较为明确易解的一篇,其中借庖丁解牛的故事去解释养生之道,不单是思想上,更在文学手法上被认为是引人入胜之作。这种写法成为后世常有仿效的人物寓言。庄子的寓言特别丰富多彩,他的比喻巧妙,笔下的人物十分生动,这得力于他为人物创造的语言和动态,使人物跃然纸上,借他们解释大道理,更易令人明白。庄子的修辞手法也颇为成熟,例如本篇写庖丁解牛的神态,就用了排比、对偶;写与良庖、族庖的比较,就用了对比和排比。

庄子的散文大量采用虚构的寓言故事,形象生动,活泼风趣,睿智深刻。道家的浪漫和感性的处事态度,影响了后世艺术和文学的发展。可以说,道家虽然不像儒家和法家在政治上长期有领导地位,但它在人文精神上却一直在我国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先秦诸子中,庄子和孟子文章的文学性较强,明显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散文步入成熟的阶段。不过两者有着完全不同的文风和创作手法,都对后世的文学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作者/出处

《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生于周烈王七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三六九──前二八六?)。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山东曹县,一说今河南商丘)人。庄子曾任蒙漆园吏。楚威王曾以厚币请他为相,不就。从此隐居着述。他主张齐万物、一死生、绝圣弃智、养生尽年之道。 《庄子》一书,今存三十三篇,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七篇为庄子所作,外篇和杂篇出自门人及后学之手。庄子为文汪洋恣肆,想像丰富,机趣横生。又擅用寓言和譬喻,引出玄妙的哲理,对后世文学语言及思想皆有深远的影响。庄子与老子并称老庄,为道家哲学的宗师。注本今有晋郭象《庄子注》、唐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清王先谦《庄子集解》和郭庆藩《庄子集释》等。

创作背景

本篇乃《庄子‧内篇》七篇中的第三篇。题名养生主,即养生之道以此为主之意。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