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Su Shi赠刘景文赏析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尽已无擎雨盖1

(荷尽已无擎雨盖:凋零枯败的茎再也撑不起像伞子的荷叶。尽:此处指荷花凋萎。擎:举的意思。雨盖:挡雨的伞子。此处指像伞子的荷叶。擎,粤:[琼king4];普:[qíng]。)

,菊残犹有傲霜枝2

(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凋零,只剩那不怕霜打的花茎依然挺拔。傲霜:不怕霜打。)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3

(最是:最好。)

橙黄橘4

(橘:常绿灌木,叶长卵形,茎有刺,初夏开白色花,花后结实;至冬成熟,色红或黄,味酸甜可食。)

绿时。

赏析

这首诗通过荷、菊、橙、橘等花果的变化,描写秋末初冬的景色。

诗人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之景:那曾经铺满碧叶红花的荷塘,早已红衰翠减,枯败的茎再也撑不起如伞子般的荷叶了;园圃里的菊花,凋谢枯萎,花叶无全,惟有枝干傲霜斗雪,依然挺拔。在这初冬时节,荷与菊不得不让位给生机盎然的初冬骄

子──橙和橘。诗人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这橙黄橘绿的时节。

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季季不同。诗人首先选择了夏秋最茂盛的荷、菊,写出它们入冬后的衰残,来衬托岁寒的橙、橘独艳。首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流水对。流水对的要求严格,既要保持词语对偶工整,又要使前后两个诗句的意思连贯。荷尽和菊残相对,已无和犹有相对,擎雨盖和傲霜枝相对。经这两句一抑,到下面两句一扬,使得诗人认为冬天是一年好景的看法,具有强烈的说服力。诗人巧妙地运用虚字来表达递进的诗意。已无、犹有、最是三词,写出冬日里荷不如菊、菊不如橙、橘的真实情状,层层衬托,从而突出橙黄橘绿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橘树在古人心目中,一直是品格高尚的嘉树。诗人借物喻人,在此也有讚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的含意。

苏轼这首诗把那些悲秋伤春的诗人们眼中最为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气和诗意,可见苏轼旷达开朗、不同寻常的性情和胸襟。

作者/出处

苏轼

苏轼,生于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卒于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〇三六──一一〇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仁宗嘉祐二年(一〇五七)进士。初任福昌主簿,历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后因乌台诗案,涉作诗讽刺朝政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北宋哲宗元祐七年(一〇九二),官至礼部尚书,其后屡遭贬谪,终任朝奉官。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任地方官时,关心百姓疾苦,有治绩。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着述丰富,散文、诗、词、书画皆有卓越成就。其文纵横挥洒,其诗奔放豪迈,清新畅达,富于理趣,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突破了唐五代词绮艳柔靡的传统,开创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我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有明万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吴兴茅维刊本《东坡全集》七十五卷和《四部丛刊》据南宋刊本影《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六十卷传世。

创作背景

元祐初年,旧党重新执政,苏轼被召还朝,成为朝廷重臣。但是苏轼反对旧党尽废新法,元祐四年(公元1089)初迫二度外放杭州。当时,他已离开杭州整整十五年了。

这首诗是元祐五年(公元1090)初冬在杭州所作。刘景文,名季孙,开封祥符(今河南省祥符县)人。苏轼任杭州知府时,他也在杭州做官,苏轼常与他诗酒唱酬,对他十分看重,曾称他为慷慨奇士。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