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Du Fu蜀相The Temple Of The Premier Of Shu赏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1

(丞相祠堂:丞相,即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祠堂,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庙宇。诗中写的祠堂名孔明庙,亦称诸葛武侯祠,在成都城外。)

何处寻?锦官城2

(锦官城:位于四川成都西南,因城外有锦江,故名。后人常用为成都的别称。)

外柏森森3

(柏森森: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为诸葛亮手植。森森,树木茂密的样子。)

诸葛丞相的祠堂在哪里呢?就在锦官城外柏树茂密之处。Where is the temple of the famous Premier? -- In a deep pine grove near the City of Silk,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4

(黄鹂:即黄莺,鸣声悦耳。鹂,粤:[离lei4];普:[lí]。)

空好音。

碧绿的草映照着台阶自有一片春色,树叶间的黄鹂鸟空有美好的歌声。With the green grass of spring colouring the steps,And birds chirping happily under the leaves.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频烦天下计5

(三顾频烦天下计:蜀汉先主刘备访诸葛亮,曾三顾茅庐,最后一次才得见面;诸葛亮向他陈述三分天下之计。)

,两朝开济6

(两朝开济:两朝,指先主刘备及后主刘禅。开济,指诸葛亮辅佐先主开基于先,再辅后主匡济时政于后。)

老臣心。

当年先主三顾茅庐求教统一天下的大计,他辅佐两朝开国和济业忠心耿耿。...The third summons weighted him with affairs of stateAnd to two generations he gave his true heart,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未捷身先死7

(出师未捷身先死: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与魏将司马懿战于五丈原,两军相持,诸葛亮病逝军中,所以说出师未捷。捷,胜利。)

,长使英雄泪满襟!

可惜他出师伐魏未成功便病逝军中,常令后世英雄为此感慨泪满衣襟。But before he could conquer, he was dead;And heroes have wept on their coats ever since.

赏析

诸葛亮名垂千古,在《三国演义》小说流行以前,他已是不少文人笔下歌颂的对象,其中又以诗歌最广为流传。历代文人中,写诸葛亮最出色的应数杜甫。杜甫本来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仕途坎坷,一直无法施展抱负;加上遭逢安史之乱,使他四处流徙,基本生活也成问题。他晚年寄寓成都,在昔日蜀汉故地上流连了好些日子。诸葛亮在四川一带艰苦经营二十多年,取得不错的成绩,深得当地人的景仰。杜甫在成都时看到蜀汉的遗迹,写下不少歌颂诸葛亮的诗歌,其中著名的有《蜀相》、《八阵图》和《咏怀古迹之五》。

《蜀相》写于干元三年(公元760年)。杜甫在前一年底辗转到了成都。第二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这首诗。这时安史之乱还未平息,杜甫看到国运危峻,人民生灵涂炭,自己又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特别敬重。

诗的第一句用寻字,表明自己是专诚到武侯祠瞻仰,并不是信步经过,而他初到成都,路途不熟,所以要寻访。第二句写武侯祠的外观,回应前句点明祠堂的所在地。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武侯祠外的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所种,柏森森三字更渲染了肃穆宁静的气氛。

三、四句由远及近,像电影镜头,特写武侯祠内的景色。台阶长满青草,显示乏人打理,黄鹂隔叶,显示树丛茂密;两者都表示祠堂已显得破落,游人罕至。自和空两字,表面写这些动植物都无人理会,也暗寓了长埋于此的伟人的寂寞。这两句寓情于景,寄托自己追怀先贤的感歎。

诗的下半部写诸葛亮这个人物。第五、六句涵意十分丰富,精简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事业。先写他的事业从刘备三顾草庐开始,为刘备制订建基立业、统一天下的大计。后来他历仕两朝,开指他辅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指他辅助刘禅匡济艰危,老臣心讚扬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最后两句最为人熟悉。诸葛亮六出祁山,最后一次病死在军中,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杜甫对此直接写出对这位英雄大业未竟的沉痛哀悼,泪满襟的恐怕不是诸葛亮而是诗人自己。

杜甫这首诗表面是凭弔古迹,同时寄托了自己无限的感情,既伤诸葛亮大业未成,渐被人遗忘;也痛感当世没有济世的大英雄,挽救时艰。在短短八句诗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起承转合章法严谨,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作者/出处

杜甫

杜甫,生于唐睿宗太极元年,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七一二──七七〇)。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后迁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著名诗人。杜甫自小刻苦力学,但屡应进士试不第。于是漫游于齐、赵、梁、宋(今山东、河北、河南)之间。唐玄宗天宝十年(七五一)四十四岁,向玄宗献《三大礼赋》,受赏识,任右衞率府冑曹参军。安史乱起,杜甫从长安逃到凤翔,肃宗任为左拾遗,一年后,因为领兵战败的宰相房琯求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入蜀,筑草堂定居。严武荐为西川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晚年生活贫困,病逝于江、湘途中。

杜甫是唐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他身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大时代,其诗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民间的疾苦,后世称为诗史、诗圣。他的诗歌,融会众长,兼备诸体,对后世影响深远。所作诗现存一千四百余首,有清康熙四十二年(一七〇三)刻本仇兆鳌《杜诗详注》二十五卷,附编二卷传世。

创作背景

杜甫晚年寄寓成都,在昔日蜀汉故地上流连了好些日子。诸葛亮在四川一带艰苦经营二十多年,取得不错的成绩,深得当地人的景仰。杜甫在成都时看到不少蜀汉遗迹,写下不少歌颂诸葛亮的诗歌,其中著名的有《蜀相》、《八阵图》和《咏怀古迹之五》。

《蜀相》写于干元三年(公元760年)。杜甫在前一年底辗转到了成都。第二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这首诗。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