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李斯谏逐客书赏析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幷国二十,遂霸西戎。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1

(缪公:即秦穆公,名嬴任好,为春秋时五霸之一。)

求士,西取由余于戎2

(由余于戎:由余:晋国人,曾逃亡到戎国,戎王命他使秦,穆公待他很好,后来他降了秦国,以后秦国灭戎,就是用的由余的计划。戎:西方的民族,此处指戎族中的一个小国。)

,东得百里奚于宛3

(百里奚于宛:百里奚:字井伯,虞国人,相秦七年而霸。宛:地名,今河南阳县。)

,迎蹇叔4

(蹇叔:歧州人,曾游说宋国,百里奚把他荐给了穆公。)

于宋,来丕豹、公孙支5

(丕豹、公孙支:二人皆由晋至秦。)

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幷国二十6

(幷国二十:并:吞并。国二十:当时戎族种类很多,散居甘肃、陕西境内的谿谷间,有一百多个国家,因为不能统一,逐渐被秦征服。这里所说的国二十,就是为秦穆公吞并的二十个国家。)

,遂霸西戎7

(霸西戎:指秦在西戎诸国中称霸。西戎:对西方戎族的总称。)

我听说朝中的官吏,商议着要驱逐那些在秦国作客的人。我个人以为这是不对的。从前穆公访求贤士,曾从戎国聘请由余,在宛地得到百里奚,到宋国去迎接蹇叔,从晋国请来丕豹和公孙支。这五个人,都不是在秦国出生的,可是穆公用了他们,就吞并了二十个国家,在西戎做了霸主。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彊;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彊。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幷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

孝公用商鞅之法8

(孝公用商鞅之法:孝公:秦穆公的十六世孙,名嬴渠梁。商鞅:名公孙鞅,衞国人。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在内政外交上,都作了重大的改革,秦国从此富强,以后因他破魏有功,封于商,故称商鞅。)

,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彊9

(彊:同强。)

;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10

(获楚魏之师:指秦侵略楚魏两国,俘掳了两国的军队。)

,举地千里,至今治彊。惠王用张仪之计11

(惠王用张仪之计:惠王:即秦惠文王,名嬴骃,孝公的儿子。张仪:魏国人,为秦相。)

,拔三川之地,西幷巴蜀12

(三川之地,西幷巴蜀:三川:秦置为郡,因其地有河、洛、伊三水,故名三川。约当今河南省北部黄河两岸一带地。巴蜀:在四川境的两个小国。)

,北收上郡13

(上郡:魏国的领土,共十五县。)

,南取汉中14

(汉中:楚国的领土,包括今陕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

,包九夷,制鄢郢15

(九夷,制鄢郢:夷:边疆民族。九:极言其多。鄢、郢:都是楚国的地方。鄢:在湖北宜城县境;郢:楚都,今湖北江陵县境。)

,东据成皋16

(成皋:今河南氾水县。)

之险,割膏腴之壤17

(膏腴之壤:肥美的土地。)

孝公采用了商鞅的法令,改变风俗,人民因此富庶,国家也因此强盛。百姓都很乐意供国家使用,诸侯也都亲来归服。和楚魏两国作战,俘获了他们的军队,扩充了千里的领土,国家直到现在还这样强盛。惠王用了张仪的计策,攻克了三川的地方,在西面灭亡了巴蜀两国,北面取得上郡,南面拿到汉中,包围了九夷,控制了鄢郢,东面占领了成皋的要冲,割据了肥美的土地,

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彊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彊大之名也。

遂散六国之从18

(六国之从:从:同纵。六国曾缔结了合从条约,合力抵制秦国的侵略。)

,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19

(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昭王:即昭襄王,名嬴稷,惠文王的儿子。范睢:魏国人,相昭襄王。穰侯:名魏冉,昭王的舅舅,为秦相,封于穰(在今河南邓县),故称穰侯。华阳:名华戎,也是昭王的舅舅,为将军,封于华阳(在今陕西商县),称华阳君。二人在朝擅政专权,范睢请昭王罢免了他们。)

,彊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20

(内:同纳。)

,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彊大之名也。

就此拆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他们西来侍秦国,直到如今,功绩还在。昭王得到了范雎,废除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加强了公室的威权,杜绝了私人的势力,蚕食各国诸侯,成就了秦国的帝业。这四位君主,都是靠了客卿的功劳。从这里来看,客卿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事呢?如果这四位君主,当时对于这些外国人士拒而不纳,不肯重用他们,秦国就没有富利的实际,也没有强大的威名了。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21

(陛下致昆山之玉:陛下:臣民对国君的尊称。昆山:即崑仑山,出玉石。)

,有随和之宝22

(随和之宝:随:国名。今湖北随县。据说随侯见一大蛇受伤,亲为敷药医治,以后这蛇就啣了一颗珠来答谢随侯,因称随珠,为稀世之宝。和:即卞和,楚国人,在楚山获得璞玉,献给楚厉王,厉王不信,说他是狂人,斩去他的左足。楚武王即位,他又去献玉,武王也不信,斩去他的右足。楚文王即位,他拿着璞玉在荆山下面大哭,文王叫玉匠再仔细研究,才证明是一件宝贝,世称和氏之壁。后来被秦始皇得到了,就用他来镌刻成国玺。现在这两树东西都早已遗失了。)

,垂明月之珠23

(明月之珠:即俗所谓夜光珠。)

,服太阿之剑24

(服太阿之剑:服:佩带。太阿:古剑名,为吴国干将所铸。)

,乘纤离25

(纤离:马名。北狄族中有一个孅犂国,产良马,名叫纤离。)

之马,建翠凤26

(翠凤:,用翠羽制成凤形,装饰在旗子上。)

之旗,树灵鼍27

(鼍:形似鳄鱼,皮可制鼓。)

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28

(说:同悦。)

之,何也?

现在君主得到昆山的美玉,有了随和的珍宝,挂着明月的宝珠,佩带太阿的名剑,骑着纤离的骏马,竖起翠凤的旗子,制了灵器的皮鼓,这几种宝物,没有一件是产生在秦国的,可是君王又为什么喜欢它们呢?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衞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廄,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29

(夜光之璧:玉名。楚王献夜光之璧于秦王,见《国策》。)

不饰朝廷,犀象之器30

(犀象之器:指用犀牛角及象牙制造的器具。)

不为玩好,郑衞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廄31

(駃騠不实外廄:駃騠:良马。粤:[决题kyut8tai4];普:[juétí]。廄:马棚。粤:[究gau3];普:[jiù]。)

,江南32

(江南:古称大江之南曰江南。据《史记:货殖列传》:江南出……金锡……。)

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33

(丹青:一种红色颜料,产于四川。)

不为采。

如果必须是秦国出产的东西然后可用,那么,夜光的宝玉不能装饰在朝廷上,犀角象牙制造的东西不能用以娱乐,郑卫两国的美女不能存留在后宫,而駃騠的骏马也不能饲养在马棚里,江南的金锡也不能使用,西蜀的丹青也不能作五彩的颜色了。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34

(下陈:犹言后列。晏子曰:有二女愿得入身于下陈。)

、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35

(宛珠:宛地出产的珠子。)

之簪、傅玑之珥36

(傅玑之珥:傅:同附。玑:小珠子。珥:玉耳环。傅玑之珥:缀在耳环上的珠子。)

,阿缟37

(阿缟:阿:地名,今山东阿县。缟:白色的绢帛。粤:[稿gou2];普:[gǎo]。)

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38

(赵女:赵国的美女。)

不立于侧也。

所有装饰后宫的,作姬妾的,赏心乐意的,悦耳娱目的,都必须是秦国的出产才可用;那么,宛珠做的簪子,饰着珠玑的耳环,阿地出产的绸衣,各种锦绣的装饰,便不会进呈到君主的面前;并且那些时髦风雅、娇豔窈窕的赵国美女,也不会来陪伴君王了。

夫击瓮叩缻,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衞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缻而就郑衞,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夫击瓮叩缻39

(击瓮叩缻:瓮:陶器。粤:[ung3];普:[wèng]。缻:瓦器。粤:[剖fau2];普:[fǒu]。)

,弹筝搏髀40

(弹筝搏髀:筝:乐器,秦时蒙恬所造。粤:[争zaang1];普:[zhēng]。搏:打。髀:膝上大骨。粤:[比bei2];普:[bì]。)

,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衞桑间41

(郑衞桑间:郑卫:指郑卫两国的音乐。桑间:卫国地名,在今河南滑县东北。此处系指所谓靡靡之音的黄色歌曲。)

,昭虞武象42

(昭虞武象:昭虞:舜时的乐曲。昭亦作韶。武象:周武王(姬发)时的乐曲。现在都已失传。)

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缻而就郑衞,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那击着瓮,敲着瓦盆,弹着筝,拍着大腿,呜呜呼叫着唱歌,用以悦耳娱目的,才真是秦国的声音呢。至于郑衞桑间和昭虞武象的歌曲,却都是别国的音乐呢。现在不再声瓮而欣赏郑衞的音乐,不再弹筝而采取昭虞的歌曲,这样的举动又是什么道理呢?也无非是为了使心神愉快,和美观罢了。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43

(色乐:色:指美女。乐:指音乐。)

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现在对于用人可就两样了。不问可否,也不论曲直,只要不在秦国出生的就离开,凡是外国人士就要驱逐出境。这样一来,所看重的声色珠玉,所轻视的却是人民,这就不是统治天下,使诸侯归服的办法了。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彊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彊则士勇44

(兵彊则士勇:士:指战士。本句一作兵彊则士勇。则系衍文,今为订正。)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45

(庶:指百性。)

,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46

(五帝三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之所以无敌也。

我听说土地广袤的,粮产就丰富;国家庞大的,人民就众多;军队强盛的,战士就勇敢。泰山不排斥泥土,所以能这样高大;河海不剔出小溪流,所以能这样渊深;做君王的不遗弃百姓,才能显明他的德行。所以土地没有区域的差别,人民没有国籍的限制,四时的节候充实美满,鬼神也要降福到人间,这就是以前五帝三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道理。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今乃弃黔首47

(黔首:秦王嬴政令老百姓用黑布包头,故称人民为黔首。黔:黑色。)

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48

(借:同惜。赍:送。粤:[挤zai1];普:[jī]。)

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现在抛弃了百姓,去资助敌国;驱逐了客卿去替诸侯立功,使天下有才能的人都退缩不敢西来,裹足不进秦国;这就是所说的借兵给寇,送粮给盗了。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物品虽不是秦国出产的,可是宝贵的很多,才能的人士虽不是秦国出生,可是愿意效忠的很多,现在驱逐客卿去资助敌国,人民受了损害,仇敌却得到利益,国内既缺乏人才,外面又结怨诸侯,要使国家没有危险,是办不到的。

赏析

战国时代的说客周游天下,寻找出人头地的机会。当时为了说服各国君主,说客会施展浑身解数。他们的论辩往往改变了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的命运。刘勰《文心雕龙.论说》就说过: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些说辞流传后世,成为多篇出色的论说文。这里介绍一篇由秦始皇丞相李斯所写的名篇《谏逐客书》。

李斯是荀子的学生,出身低微,但凭着个人的努力和才能,受到秦王的赏识。他是协助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主要功臣,秦国后来的典章制度很多都是由他策划。他由一个小吏爬升到丞相,能力当然不简单,最重要还是懂得把握机会,努力争取。李斯向秦王上这篇《谏逐客书》是在公元前237年,他只是一个小客卿。当时据说因为郑国渠事件,秦王认为从外国来的人只会对秦国不利,打算驱逐所有外来的客卿,身为楚国人的李斯当然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就以这篇上书,说服秦王收回成命。李斯谏逐客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利益,但在谏书中不能令人感到有半点私心。要捉摸秦王的心思,说得冠冕堂皇,又要一击即中,令秦王马上收回逐客令,实在是一件非常任务。且看李斯如何以他的生花妙笔,使秦王对他言听计从。

本文一开始便开门见山,说明上书目的: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指出逐客是不对的,非常简单、清晰。注意李斯虽指出逐客不当,但只说是吏议的过错,不会直接说是秦王的决定错误。这避免一开始就触秦王之怒,令他愿意听下去。

接着李斯用了大量的铺陈,述说前代秦王用外来客卿而导至秦国的强盛:秦穆公用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秦孝公用商鞅,秦惠王用张仪,秦昭王用范雎。这四位都是令秦国强大的前代君主,他们起用的得力谋臣都不是秦人。李斯的结论是:这四位国君都是借助客卿得以成功,由这看来,客卿从来没有负过秦国。假如从前四位国君拒绝接纳客卿,疏远谋士而不用,秦国就没有富国强兵,也不会有强大之名。李斯在这里举出秦阳历史上的实际例子,证明客一向是有功于秦国的,首先针对客卿对秦不利的谣言,让秦王思考这种说法是否站得住脚。

第二段从眼前的物来谈,指出秦王拥有的珍宝玩物,像昆山玉、随侯珠、和氏璧、夜明珠、太阿剑、纤离马、翠凤旗、灵鼍鼓等,大部分都来自外国,为甚么秦王会喜爱呢?只要是赏心悦目,秦王便不会计较它的出产地。如果只能用秦国的产物,则秦宫很多器物、美女、骏马、衣饰、珠宝都不会有了。下面又用音乐来说明:秦国的本土音乐是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的,但秦王都已放弃这些较粗犷的奏乐而选用郑衞歌曲和韶虞雅乐了,为甚么?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这里引出一大堆物件,是要说明物是否可用,全在于它的实用性或观赏性,与它的出产地完全无关。

第三段由物推到人,李斯指秦王现在对非我族类者都加以驱赶,但却不放弃外来的产物,可见是把物看得比人更重要了。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几句十分有力,针对秦王有称霸之心,有意跨海内制诸侯,而逐客正与这目标背道而驰。接着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两个比喻,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下面再以历史上的三王五帝为例,指出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才是称霸之道。除了正面论述,李斯再从反面推论,如果秦国拒绝所有客卿,天下的人材便会流向其他诸侯国,等于是把武器粮食供给寇盗,助长了自己的敌人。

最后李斯作总结: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前面两句是点出客卿的用处,希望秦王明白自己愿意效忠的心迹。后面指出逐客就是削弱自己,使对手增强,会危害秦国。这句正中秦王的要害,既危及国家安全,逐客令当然应马上撤回了。

李斯的《谏逐客书》写于战国末期,此时说客已不能再像孟子般以仁义道德、王道来打动君主,一切以利字当头。虽然不少人认为李斯过于功利主义,甚至不耻他的为人,但我们不能因人废言。他这篇文章实在写得精彩。

游说最重要是达到目的,要君主接纳自己的建议。要说服别人,用的方法不外乎动之以情、说之以理,或诱之以利。这先要了解对象的心思,针对他最关心的事情,才可达致成功。否则无论说辞多漂亮,也是徒然。李斯正是很好地掌握了这个关键,针对秦王有意称霸诸侯,一切以国家利益为先的心态,成功使秦王收回承命。在论述技巧上,李斯用了多种正反论证,正面论述纳客之利,反面剖析逐客之弊。这在上面的分析已有谈及。

这里再看这篇文章的辞采。我们常会欣赏一些抒情或描写美文中的辞采,而论说文往往只注重词锋犀利、论点铺排。其实古代论说文很注重辞采,文采好,可以增强说服力。像文中首段谈四位秦国君主任用客卿的往绩,用了多组三字和四字排比句,洋洋洒洒,令人不禁为他们创下的功业而神往。接着下的结论客何负于秦哉,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文中运用的排比非常丰富多样,除大量用三、四字的排比句外,还有在其他文章较少见到的排比形式,例如第二段连续七个五字句排比: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然后是连续六个七、八字句排比: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廄,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又有十一字句排比: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些排比句式,读来气势充沛,抑扬顿挫,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此外,在正反论证之中,也夹用多个对比句式,如: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使其中的利害关系非常清晰,增强了说服力。除了排比、对比,文中又用了多组对偶句: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弃击瓮而就郑衞,退弹筝而取韶虞,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整篇读来抑扬顿挫,声调铿锵。

这篇《谏逐客书》辞采华丽,文句虽用心经营,但都有充实的内容,并非纯为形式而雕琢;可说是情理、辞采兼备,着实使人赏心悦目。怪不得刘勰在《文心雕龙》称许这篇文章为上书之善说也。

作者/出处

李斯

李斯,战国时楚上蔡(今属河南省)人,荀卿的学生,和韩非同学,初入秦为秦相吕不韦的舍人,秦始皇灭六国后,由客卿擢升丞相;秦朝的法令制度,多出李斯之手。秦二世(胡亥)二年(公元前二一零),被另一权臣赵高陷害,腰斩于咸阳市。

创作背景

战国时候,盛行着一种养客的风气。除了那有名的四公子外,秦相吕不韦也养了三千名食客。吕不韦自杀以后,他的食客留在秦国的不少。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十年,韩国派了一位名叫郑国的水工,到秦国里来做间谍,被秦国发觉了。于是很多秦宗室大臣向秦王进言,恐怕这些留在秦国里的外国人,都靠不住,请一律驱逐出境。李斯因为也在被逐的名单之内,才写了这一篇文章,呈给秦王,谏止逐客。结果文章发生了效力,嬴政听从了他的话,没有下逐客令。本篇是《史记:李斯列传》为底本,更参照《文选》及《古文辞类篡》各本,详细校正后排印的。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