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居易Bai Juyi暮江吟赏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残阳1

(残阳:快要落山的太阳。这里指残阳的余光。)

2

(铺:摊开或展平。)

水中,半江瑟瑟3

(瑟瑟:原指一种碧色(介于蓝、绿之间的颜色)的美玉,这里作形容词用,指水像碧玉一样的颜色。)

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4

(可怜:可爱。)

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5

(真珠:即珍珠。)

月似弓。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江上的黄昏前后变幻不定的奇景。碧绿的江水,在残阳余晖的照射下,半边染得殷红。江面细波粼粼,光色瞬间万变。在这可爱的九月初三日的夜晚,新月初升,弯弯的像一张弓似的;露水初凝,圆润得像珍珠一样。

像艺术摄影一样,诗人捕捉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残阳斜照下的江面,铺字生动地描绘了夕阳从天陲低低照来,又顺着江面向前伸展的景致。那红色的余晖,铺在江面上,和江水原来的碧绿,互相映衬,色彩斑斓夺目。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沉浸在美丽的景色中,流连忘返,想到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讚美它的可爱,表露了诗人率真的直观感受。诗人以弓比喻新月,以珍珠比喻露珠,传神的写出了月儿的形状和露珠的圆润晶莹。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为全诗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氛围。

诗人巧妙地将前半首夕阳西下的绚丽与后半首新月初生的清幽,借着一句可怜九月初三夜自然地融合起来。他还用了巧妙的比喻来描写他心目中的大自然,清新可喜,读后给人美的感受。

作者/出处

白居易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卒于唐武宗会昌六年(七七二──八四六)。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自幼聪慧,刻苦读书。唐德宗贞元十六年(七九九)进士,初任校书郎,历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敢言直谏,上疏亟论宰相武元衡被盗杀事,为当政者所忌,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其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晚年退居洛下,崇奉佛法。

白居易是中唐大诗人,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他提倡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弄花草的文学,强调《诗经》的美刺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白诗的特色是语言浅俗,使老妪、儿童都能解读,讽谕诗《秦中吟》及《新乐府》是其中的代表。晚年写了不少闲适诗和感伤诗。有明万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马元调刊本《白氏长庆集》传世。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一说是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公元816——818)上作;一说是长庆二年(公元822)白居易赴任杭州刺史途中所作。其实这类即景之作,大可不必考究在何时何地所作。总之,在某一刻,白居易暂且放下官场上的烦恼,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里,领略人生的另一种乐趣。通过一景一物,在一笑一咏中,诗人表达了率真自然的感情。

暮指傍晚。吟是古乐府的一种体裁,以抒写忧伤、慨歎悲凉的情绪为主。但唐以来有不少自立新题的作品,在内容上也不再以抒写悲忧之思,吁嗟慨歎为限。《暮江吟》是白居易自制的诗题。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