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曾国藩复彭丽生书赏析

前承惠书,存唁不孝;顷又蒙手书,所以期勖故人,甚笃且勤。国藩积愆丛慝,无实行而盗虚声,为神明所不容;乃不陨灭我躬,而祸延于吾母。椎心悔憾,盖不得自比于人类,其又何经济之足言?

前承惠书,存唁不孝1

(存唁不孝:存:慰问。唁:弔生者曰唁。不孝:遭父母之丧的人自称不孝;这里是作者自称,因他正居母丧。唁,粤:[现jin6];普:[yàn]。)

;顷又蒙手书,所以期勖2

(期勖:期望勉励。勖,粤:[郁juk7];普:[xù]。)

故人,甚笃且勤。国藩积愆丛慝3

(愆丛慝:愆:过失。慝:罪恶。积、丛,都是极言其多。愆,粤:[轩hin1];普:[qiān]。慝,粤:[剔tik7];普:[tè]。)

,无实行而盗虚声4

(实行而盗虚声:实行:实际的作为。盗虚声:窃取空名。《后汉书‧黄琼传》:处士纯盗虚声。)

,为神明所不容;乃不陨灭我躬5

(陨灭我躬:陨灭:死亡。我躬:自身。陨,粤:[允wan5];普:[yǔn]。)

,而祸延于吾母。椎心悔憾6

(椎心悔憾:椎心:用椎子刺自己的心,表示痛悔达到极点。悔憾:深自悔恨。)

,盖不得自比于人类,其又何经济7

(经济:经国济世的才具。)

之足言?

上次承您赐给我信,慰问我这个不孝的人,现在又接到您的手书,对于老友所期许勉励的,非常殷勤和诚恳。国藩的罪孽深重,没有实际的作为,只是盗取了一点虚名,是神明不能容许的;却偏偏我自己没死,反把祸事牵累到我的母亲身上。像拿椎子刺着心那样又悔又恨,实在不能算是一个人了,哪里还有甚么治国经世的主张可以说的呢?

顾如足下所称︰今日不可救药之端,惟在人心陷溺,绝无廉耻云云,则国藩之私见,实与贤者相脗合。

顾如足下所称:今日不可救药之端8

(端:原因。)

,惟在人心陷溺9

(人心陷溺:指人丧失了本性,沈迷在罪恶中而不能自拔。《孟子‧告子》篇: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绝无廉耻云云,则国藩之私见,实与贤者相脗合10

(贤者相脗合:贤者:作者称彭丽生。脗:是上下唇合在一起;脗合,即非常符合。脗,粤:[吻man5];普:[wěn]。)

不过像您所说:现在大局没法挽救的根本原因,只在人心陷溺在罪恶里不能自拔,弄得一点廉耻也没有了。这些话,国藩个人的意思,确实和您完全相同。

窃尝以为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

窃尝以为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11

(攘:夺取。)

利不先,赴义12

(赴义:赴,在这里是奔走其事的意思。义,是应该做的事情。)

恐后,忠愤耿耿13

(忠愤耿耿:即存心忠愤,不可动摇。)

者,不可亟得14

(不可亟得:即不能急切得到。)

;或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

我个人总以为没有兵不必忧虑,没有饷不必痛哭。只是看看如今世上,要想物色一个见利不先争着夺取、做他应做的事惟恐落后、忠心耿耿的人,都不能马上找到;即便找到这么一个人,却又委屈在卑下的地位,往往抑郁沉闷,不能伸展自己的怀抱,因而受了挫折,遭了罢免,以至死亡。

而贪饕、退缩者,果骧首而上腾,而富贵,而名誉,而老健不死。此其可为浩歎者也!足下与某公书,言之至为深痛。积年痒疥,为君一搔,忧患余生,得少快慰。

而贪饕15

(贪饕:指贪财的人。饕,粤:[滔tou1];普:[tāo]。)

、退缩16

(退缩:指遇应为之事而畏缩不前的人。)

者,果骧首而上腾17

(骧首而上腾:骧:高举。腾:腾达。骧,粤:[箱soeng1];普:[xiāng]。)

,而富贵,而名誉,而老健不死。此其可为浩歎者也!足下与某公书,言之至为深痛。积年痒疥,为君一搔,忧患余生,得少快慰。

但是那些只知一味贪财,遇到当做的事退缩不前的人,居然高视阔步,飞黄腾达,有富贵,有名誉,到老仍然健在不死。这真是令人浩歎的事!我曾看到您给某公的信上,对于这一点说得非常沉痛。像是患了多年的痒疥,给您一下子就搔着了,使在忧患中生活的我,也能够稍为快慰一些。

国藩来此,盖以鄂中失守,恐其回窜,不得不出,以自别于畏死者之徒。至于求有补济,则骯髒之性,将以方枘周旋于圆凿之中,亦知其鉏鋙而鲜当矣。

国藩来此,盖以鄂中18

(鄂中:指湖北武昌。)

失守,恐其回窜,不得不出,以自别于畏死者之徒。至于求有补济,则骯髒19

(骯髒:这里作鲠直解。)

之性,将以方枘周旋于圆凿之中20

(将以方枘周旋于圆凿之中:枘,是刻木端入孔的地方;凿,是开凿的孔。这句用以比喻事情的不相符合。《楚辞》: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鋙而难入。又《史记》:持方枘欲内圆凿,其能入乎?后世引用,往往简称枘凿或凿枘。枘,粤:[锐jeoi6];普:[ruì]。)

,亦知其鉏鋙21

(鉏鋙:不入貌。这里用以比喻事情有阻力,不顺利。鉏鋙,粤:[锄雨co4jyu5];普:[jǔyǔ]。)

而鲜当矣。

国藩所以来到这里,是因为武昌已经沦陷,恐怕他们回头窜扰,不得不出来,使自己和那些怕死的人们有所区别。至于对大局的补救办法,就拿我伉直的个性来说,犹如把方枘纳入圆孔里去一样,也自知扞格不入,一定不会适当的了。

刻下所志,惟在练兵、除暴二事︰练兵、则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除暴,则借一方之良,锄一方之莠。故急访公正绅耆,佐我不逮先与以一书,然后剀切示谕之。

刻下所志,惟在练兵、除暴二事:练兵、则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22

(则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引自《孟子‧离娄》篇,赵岐注:艾,可以灸人病,干久益善,故以为喻。这是比喻事当预为准备的意思。)

;除暴,则借一方之良,锄一方之莠23

(莠:俗称狗尾草,这里借指坏人。莠,粤:[友jau5];普:[yǒu]。)

。故急访公正绅耆24

(耆:年老的长者。耆,粤:[其kei4];普:[qí]。)

,佐我不逮25

(佐我不逮:佐:帮助。不逮:不及。)

先与以一书,然后剀切26

(剀切:切中事理。剀,粤:[海hoi2];普:[kǎi]。)

示谕之。

最近我决心做的,只在训练军队和刬除强暴两件事:训练军队,就好比害了七年之久的病,必须寻求三年的陈艾来灸治一般;刬除强暴,就是借助一个地方的善良,剪锄另一个地方的坏人。所以我急切地访求公正的士绅和长者,来给我帮忙。已经先写了信去邀请,以后再把详情切实告诉给他们。

年来饱更世故,又经忧患,齿发稍侵,精神颓败。幸故人一来顾我,相对敍论,收召散亡之魂魄,祓濯如山之尘垢,庶生新机而还旧识;即拯时艰于万一,亦未可知。

年来饱更世故,又经忧患,齿发稍侵,精神颓败。幸故人一来顾我,相对敍论,收召散亡之魂魄,祓濯27

(祓濯:清洗。祓,粤:[彿fat7];普:[fú]。)

如山之尘垢,庶生新机而还旧识;即拯时艰于万一,亦未可知。

年来饱尝无数世上的变故,又经历许多愁苦患难的事件,牙齿和头发,都有点摇动和脱落了,精神也萎靡不振。很希望老友能来看我一下,彼此对面谈谈,好收回我已经散亡的魂魄,清洗我已经堆积得像山那样厚重的尘垢,这样,或者能够生出新机,恢复固有的识力,在万一中可以挽救大局,也说不定。

郭筠仙、刘霞仙、罗罗山,及平日交旧,都来此间︰尚望足下惠然命驾,无任伫企!

郭筠仙、刘霞仙、罗罗山28

(郭筠仙、刘霞仙、罗罗山:郭筠仙:名嵩焘,湖南湘阴县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官至兵部侍郎。《新加坡洪家花园记》就是他的作品。刘霞仙:名容,字孟蓉,湖南湘乡县人,初为曾国藩幕客,后官至陕西巡抚。罗罗山:名泽南,字仲岳,湖南湘乡县人,官至布政使,洪杨之役,中弹死于武昌。筠,粤:[云wan4];普:[yún]。)

,及平日交旧,都来此间:尚望足下惠然命驾,无任伫企29

(伫企:等待、盼望的意思。伫,粤:[柱cyu5];普:[zhù]。)

郭筠仙、刘霞仙、罗罗山以及其他老友们,都已经来到这里了;更盼望您也早一点起程,我忍不住直挺挺地站着,跷起脚来等候您!

赏析

本文是书信的形式,议论的体裁。这封书信在表示自己对国事的关切,不得不在丁忧期中挺身出任艰鉅的苦衷,并和对方畅论国家危险的癥结,提出治标的方针,邀请对方前来帮忙。

作者的目的,既在邀请老友帮忙,所以极力引起对方惠然肯来的动机,使对方找不出理由拒绝他的邀请。首段开头的答谢对方两次慰问,自是写回信不可少的语句。接着说了许多自谦的话,但却不是单纯的自谦,用意在引述对方的今日不可救药之端,惟在人心陷溺,绝无廉耻,表明和自己的看法正同——自己虽然特殊的意见可言,却愿以对方的意见为意见,这就等于说出双方志同道合,暗示对方不必有以后不能合作共处的顾虑。第二段伸论当前可为浩叹的现象,又提及对方与某公书所言与己见亦同,越发提醒对方:如来合作,当能一展你自己的抱负,而有机会得偿平生之愿。第三段说明此次不得不出任艰鉅的苦衷,这里仍然说了一些谦词,意在表明自己有心无力,需人襄助。而所指出的练兵、除暴两项治标之策,更需要大批人才,各处的公正绅耆,都在急切请求邀请中,更何况志同道合、休戚相关的老朋友?末段敍述自己忧患余生,齿发动脱,更以情感打动对方的心。最后提到郭筠仙等老友已至,使得对方就更无法推辞了。

作者/出处

曾国藩

曾国藩(公元一八一一——一八七二)字伯涵,号涤生,清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进士,任吏部侍郎。因平定太平天国之乱,为清同治中兴第一功臣;后官至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卒谥文正。清朝自道光以后,官场社会都趋腐化,曾氏倡行公忠诚朴来统率部属,风气为之一变;当时的名臣贤士及文人,如左宗棠、李鸿章、薛福成、吴汝纶等,都出自他的幕下门下。他的学问博探经子百家,破除汉学宋学的门户之见,聚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于一身,但中心思想,仍在孔孟程朱的儒学,为近世自王阳明而后的第一大儒;他的日记、家书等论修养的着作,今日仍为世人传诵。在文学上,他是桐城派文章的发扬光大者。着有诗文集、奏议、尺牍、家书、家训、日记,纂有《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有《曾文正公全集》。

创作背景

这是作者回覆他的朋友彭丽生的一封书信。那时作者适丁母忧,太平军起,奉命在籍督办团练。彭丽生写给作者的信中,曾谈到当时国家的病根所在,并对作者备致期许之意。作者这封覆信,就是针对来书所提出的问题,表示了自己对于国事的关切, 以及不得不出任艰鉅的苦衷,并邀约彭丽生前来帮忙。本文选自《曾文正公全集》。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