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黄仲则杂感赏析

仙佛茫茫两未成,祇知独夜不平鸣。

仙佛茫茫1

(仙佛茫茫:仙:指道家修仙之术。佛:佛家解脱之法。茫茫:渺茫。)

两未成,祇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倖名。

风蓬2

(风蓬:随风的蓬草。)

飘尽悲歌气,泥絮3

(泥絮:沾泥的絮丝。)

沾来薄倖4

(薄倖:薄情负心。)

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十有九人堪白眼5

(白眼:怒目斜视。)

,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莫因诗卷愁成谶6

(谶:谶语,预测灾异吉凶之言。此谓诗谶。谶,粤:[掺cam3];普:[chèn]。)

,春鸟秋虫自作声。

赏析

黄仲则生于清代干隆全盛时期,社会经济发达,海内昇平,民丰物阜。可惜,命运往往弄人,黄仲则这位天才诗人的遭遇,却令人扼腕而歎。黄仲则四岁父死,十二岁祖父死,十三岁祖母死,十六岁兄死,孤苦伶仃,生于这种不幸的家庭背景下,诗人内心甚为痛苦。黄仲则十九岁娶赵氏,家庭负担日重。生逢太平盛世,黄仲则与一般士子一样专心举业,可惜屡应乡试不第。最后更因逃避债主,而病卒于赴西安幕僚途中。黄仲则可以说是个典型科举落第的书生,生活贫困,潦倒终生,情感悽怆悱恻,其诗亦如其人,咽露秋虫,舞风病鹤(洪亮吉语)。本诗《杂感》的情感亦幽悽悱恻,杂感二字,即指凌乱复杂的情感,与黄仲则其他作品如《杂感四首》、《杂诗》等,均属于传统诗歌中的杂诗类作品。

在黄仲则短短三十余年人生中,五应江宁乡试、三应顺天乡试均落榜,仅凭干隆帝东巡召试取二等而授武英殿书签官,并非科举进士出身,深感落魄。临卒前几年,三十二岁的黄仲则仍应顺天乡试,亦不中式。所以其诗有病饮狂歌负半生,读书击剑两无成(《重九后十日醉中次钱企卢韵赠别》)的感慨,在试尽读书考试、击剑建功的传统出仕方法后,黄仲则依然一筹莫展,只有游幕各地,内心抑郁苦困。因此《杂感》首联仙佛茫茫两未成,祇知独夜不平鸣,更有同感,黄仲则尝逃避残酷的社会现实,寻仙问道,学佛消苦,可惜两者亦皆一片茫茫,未能解脱,精神痛苦依旧,两未成,颇见自嘲。又何况在这孤独寂寞的夜晚,毫无出路的不平感慨萦绕胸中,只有自鸣不已,其痛苦形象跃然纸上。因此,颔联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倖名,呼应不平鸣,具体写出不平的现实。风蓬,指随风飘扬的蓬草,实际上诗人以此自比漂泊的身世,多年来为谋生计,游走江南江北,寄身幕府,俯仰随人,散尽了少日慷慨悲歌的意气;作者亦自觉长期情怀冷漠,有如坠入泥中之残絮,未能自振,加上自负才学,落落寡合,因此亦惹来薄倖之名,极为无奈。风蓬、泥絮,对偶工整,比喻恰当,诗人困苦飘泊的形象益见鲜明。

颈联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是全诗的警策之语,黄仲则幼而能诗,曾于太白楼赋诗,技惊四座,自负才华,孤高不羣,其友汪中《赠黄仲则六首》云高才世不容,孤立尚相疑、洪亮吉亦云君美风仪,立俦人中,望之若鹤,幕与交者,争驱就君,君或上视不顾。于是见者以为伟器,或以为狂生,弗测也、王昶《黄仲则墓志铭》更云比贵人招之,拒不往也,可见黄仲则自负狂气,只与冯敏昌、洪亮吉、孙星衍等知己订交,对平时所见庸庸录录之辈,又或达官贵人,皆深以鄙视,喜用学阮籍白眼相对,以抒不满。堪白眼之堪,阴平高调,炼字有力。百无一用是书生,则是气愤之语,作者自负才能,可惜无法中举,长年奔波愁苦,家贫如旧,如《都门秋思》所云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家累重重,无法释怀,只有自责书生无能,发点牢骚而已。十有九人、百无一用,对偶工整,清劲奇峭,用字精炼,独抒胸怀,直肠快语,极具神采。

尾联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总结全诗,自我安慰。盖作者长夜无眠,回顾平生,悲愤交集,心中不平,情绪低落,其《夜坐写怀》亦云作诗辛苦谁传此,一卷空宵手自摩,与祇知独夜不平鸣甚为相似,清苦不平。因此作者于句下自注或戒以吟苦非福,谢之而已,虽然有人劝戒作者莫作苦吟,否则非福成谶,但黄仲则毫不理会,只有谢之而已。因为作者自觉得不平则鸣,如韩越所云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愁苦萦怀之时,自可如窗外的春鸟秋虫发声,以发不平之鸣,不必理会是否成谶,只要能抒发心中复杂的痛苦,便满足了。自字,用字极炼,颇能带出作者一往情深的情感。

全诗格律严整,诗情高低起伏,作者由开始长夜不眠,不平而鸣,感慨平生游幕生涯,沧桑无奈,而到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句,则为全诗情感最激动的地方,鄙视庸录之辈,抒发书生无能之慨,然后再转入诗末春鸟秋虫自作声,情感复归低沈,颇能反映黄仲则起伏不定的心理活动。

作者/出处

黄仲则

黄仲则(公元一七四九——一七八三),名景仁,一字汉镛,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刻苦好学,八岁能制举文,九岁已负诗名。十七岁补博士弟子员,后五应江宁乡试、三应顺天乡试,均不中式。后入湖南按察使王太岳、安徽学政朱筠幕府。又曾兼任正阳书院山长。干隆四十一年(公元一七七六),应干隆帝东巡召试取二等,授武英殿书签官。在京供职武英殿,校录四库,闲职俸薄,家计艰难,身体多病,颇为潦倒。后入王昶门下,又入山东程澂江及陕西巡抚毕沅幕府。后因武英殿书签,例得主薄,在京候铨县丞。未几,因为债家所迫,抱病赴西安,途经山西解州运城,一病不起,终年三十五岁。黄仲则擅诗文,极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与洪亮吉齐名,号称洪黄。着有《两当轩全集》。

创作背景

清代干隆年间,四海昇平,民丰物阜。科举盛行,士子重视八股文(时文)考试,自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层层考核,花费考生毕生精力,仍无法中举。黄仲则就是一位典型落榜的书生,屡试屡败,无法进士及第,沈沦下僚,郁郁以终。《杂感》是黄仲则诗歌中一首抒发困苦遭遇的作品。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