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辛弃疾Xin Qiji永遇乐赏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1

(舞榭歌台:榭,高台上的房屋。此谓供歌舞的楼台。榭,粤:[谢dze6];普:[xiè]。)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2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流,指英雄事迹及其流风余韵。句谓当年的繁华和英雄事迹都随时光而流逝。)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3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四二〇——四二二在位),字德兴,小字寄奴。刘裕先世由彭城移居京口,东晋末年以破孙恩成名,他其后于京口起事,讨伐篡位之桓玄,并率兵北伐,收复关中之地,以功高专权,终篡东晋,建国号宋。 )

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4

(金戈铁马:金戈,泛指金属制的兵器。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此句形容兵强马壮。)

,气吞万里5

(气吞万里:形容气魄宏大,所向披靡,克敌万里。)

如虎。

对着这闻名干百年的江山,再也找不到像孙权般英雄人物。从前的歌舞游乐,和那名士豪杰的风流文采,已全在风吹雨打中随岁月逝去。夕阳斜照下冷漠的草树地带,现在是寻常百姓的居处,有人说宋武帝刘裕就曾住过这地方。不觉想起他当年势如猛虎般跃马横戈,气概勇往有志横扫天下的事蹟。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元嘉草草6

(元嘉草草:元嘉,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四二四——四五三)。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草草,马虎、轻率。指元嘉一朝未能秉承宋初的武功。)

,封狼居胥7

(封狼居胥:封,在山上设坛祭神。狼居胥,山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汉霍去病战胜匈奴,曾封狼居胥山。宋文帝闻王玄谟论兵,谓有封狼胥之意,其后遣王氏北伐,却大败而归。胥,粤:[须soey1];普:[xū]。)

,赢得仓皇北顾8

(赢得仓皇北顾:赢得,落得。仓皇北顾,惊慌败逃,不时回头向北张望追敌。)

。四十三年9

(四十三年:作者于绍兴三十二年(一一六二)渡江南归,至开禧元年(一二〇五)做镇江知府,前后共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10

(烽火扬州路:烽火,战火。扬州路,指淮南东路,辖今江苏北部、安徽东北部一带,扬州是其首府。)

。可堪11

(可堪:怎能受得了。)

回首,佛狸祠12

(佛狸祠:在今江苏六合东南面的瓜步山上。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元嘉二十七年(四五〇),拓跋焘曾追击王玄谟军至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下,一片神鸦社鼓13

(一片神鸦社鼓:神鸦,指飞到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神时击的鼓。神鸦社鼓,暗示北方土地已非我有。连上两句,慨歎过去的事情不堪回顾,而今敌主庙中却正香火旺盛,神鸦飞舞,社鼓冬冬。)

。凭谁问,廉颇14

(廉颇:战国时赵国的名将。晚年受人诬陷,出奔魏国。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想重新起用他,派人去看他是否还可用,终以其老而不复用。)

老矣,尚能饭否?

宋文帝君臣实在马虎,没有周详的准备,便草草率率想学霍去病的远征胡虏,结果落得仓皇败逃。我南归到现在已经四十三年。脑海中还记得扬州当年兵慌马乱的景象,又怎堪回首祭祀胡人君主的佛貍祠下,竟是社鼓喧哗神鸦一片(腼颜事敌昏迷不悟的人何其多)!有谁问:廉颇的年纪大了,饭量还好吗(你辛稼轩年纪大了,还能为国效劳吗)?

赏析

辛弃疾文武双全,二十三岁时带义军投奔南宋,此后一直致力光复中原的事业。可惜南宋偏安后一蹶不振,辛弃疾多次提出北伐的主张都不被采纳,只能投闲置散,最后郁郁而终。辛弃疾的词作数量颇多,常在作品中寄托力图恢复国土的爱国热情。

宋宁宗时,宰相韩侂胄意图借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已投闲置散多时的辛弃疾,任为镇江知府。辛弃疾以六十多岁高龄,仍不减豪情,积极投入备战,可惜韩侂胄过于急进,不听辛弃疾的计划,又把他调职。这首词是辛弃疾在镇江任职时所作。

京口是三国时代吴主孙权所设置,在宋时称镇江府,也是当时与敌国相接的前线地区。这首词上阕怀人。辛弃疾在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想起了古代两位在此发迹的英雄:三国时的孙权和南北朝的刘裕。孙权年纪轻轻就已在江东建立一番功业,辛弃疾一向对他十分仰慕,曾在另一首作品《南乡子》中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说法。刘裕在京口起兵大破桓玄,后领兵北伐,更建立宋国。辛弃疾身处京口,登北固亭眺望,江山依旧,但人事全非。想起两位古代英雄,当年金戈铁马,何等威武,今日英雄难觅,往日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只剩唏嘘。

词的下阕论事,借古人事迹,讽谕韩侂胄北伐的失当,以及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歎。元嘉年间刘裕儿子刘义隆仓卒伐北魏,大败而引致北魏兵长驱直下,举国惶恐。这里暗指韩侂胄好大喜功,也有失败的危机。后面回顾自己四十三年前投奔南宋,在战火里从扬州渡江而来,一心要为国效力。再看到今天北方胡虏也是一派衰落,正是北伐的好时机。自己有心报国,但结果是否会像战国时的廉颇一样,被谗而终不能用?

这首词用了很多典故,但用得其所,贴切自然,既缅怀古人古事,又针对今人今事,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全词写景、抒情、叙事、议论相结合,内涵深厚丰富,风格沉郁顿挫,悲壮苍凉。

作者/出处

辛弃疾

辛弃疾,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卒于宋宁宗开禧三年(一一四〇──一二〇七),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生于金人占领的北方,二十二岁率两千余众,起兵抗金,任天平节度使耿京掌书记,其后南下归宋。历任滁州(今安徽滁县)知州、转运副使、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龙图阁待制。辛弃疾慷慨有大略,力主恢复中原,因此遭主和派排斥,晚年不得志,愤郁而终。

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著名词人,以悲壮激烈的情感和不寻常的经历开拓了词的领域,与苏轼齐名,人称苏、辛。有元大德元年(一二九七)广信书院刊十二卷本《稼轩长短句》传世。

创作背景

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选自《全宋词》。

《永遇乐》,词题作京口北固亭怀古。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北固山上,面临长江。此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一二〇五),是年作者六十六岁,任镇江府知府,正是烈士暮年,壮心未已。此词虽曰怀古,实寓伤今之意。作者透过对吴主孙权及南朝宋武帝刘裕的缅怀,表白了渴望誓师北伐,收复故国的热情。词中用典甚多,或谓词旨稍嫌隐晦,然因运用妥贴,乃得言简意深之美。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