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礼记》大学(节录)赏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1

(大学:本与小学相较而言。朱子说: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又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大人一词可能有两种解释,一是指贵族,另一是指品德高尚的人。大人之学意思是指具有品德的贵族应有之学。古代洒扫应对及书数之事,都称为小学;成就品德,教化群众,掌理国政等等,则归入大学的范围。)

之道,在明明德2

(明明德:上一个明字是动词,下一明字与德字合为一名词。明德即指德性自觉而言,明字作动词则是使⋯⋯明朗之意。所以明明德的意思就是使德性自觉明朗。)

,在亲民3

(亲民:亲字与新字古文通用,亲民即是新民。原书后面都是只引到有关新的材料来解释亲民之义的。新民即使人革新。)

,在止于至善4

(止于至善:止是归宿之意,由停止之意引申而来。所谓至善指明明德与新民的圆满完成。)

大人之学的路向,在于使自己的德性自觉明朗,在于使他人能够革新进步,在于以成就自己及成就他人的圆满价值为归宿。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止而后有定5

(知止而后有定:止指归宿,知止即指对归宿有明确了解。后,同后。定,指坚守不移。全句是说,能对归宿有明确了解,然后方能坚守不移。)

,定而后能静6

(静:朱子《大学章句》释为心不妄动,即指不为外物所动。)

,静而后能安7

(安:指随处自得。朱子《大学章句》释为所处而安。)

,安而后能虑8

(安而后能虑:虑应释为精思详辨。全句是说能随处自得然后方能精思详辨。)

,虑而后能得9

(得:朱子《大学章句》释为得其所止;今释止为归宿,而得即得理之意。)

。物有本末10

(物有本末:物,指意、心、身、家、国、天下等而言。由当前自觉向外步步扩充,直至天下,此中每一个段落都有一对象。物就指这种对象说。本末,承上文释物之义来看,本末即指对象的次序讲;即如身为家之本,家为国之本⋯⋯。物有本末即是说自觉为本,天下为末。朱子《大学章句》以为明德为本,新民为末,大意亦同。)

,事有终始11

(事有终始:事,与物并举。物指对象,指工夫的着落。事则指工夫本身讲。如身是物,脩即是事;家是物,齐即是事。有一物即有一事。终始,朱子《大学章句》以为知止为始,虑得为终,这也是将事看作工夫。事有终始,是指工夫的次序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是说,一切对象有其次序,一切工夫也相应地有其次序。)

,知所先后12

(知所先后:先后之辨即统指物一面的本末之辨,和事一面的终始之辨讲。朱子《大学章句》谓:本始所先,末终所后。)

,则近道矣。

对归宿能有明澈了解,然后方能坚守不移;能够坚守不移,然后方能不为外物所动;能够不为外物所动,然后方能随处自得;能够随处自得,然后方能精思详辨;能够精思详辨,然后方能进退如理。一切对象有根源的与枝节的之差别;一切工夫有终结的与开始的之差别。能明白其间先后的次序,就可以接近正当路向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13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这里所谓古虽作古代解,但只是托古者的一种象征式说法,并非真指历史上的某一时代。明明德于天下,即指使天下之人皆能明明德,大意包括新民在内。)

者,先治14

(治:即纳入秩序之意。)

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15

(齐:指公平有序。)

其家;欲齐其家者,先脩16

(脩:同修。)

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17

(正其心:《大学》所说正心,偏重控制情绪一面。所谓正其心,即指使心灵不受情绪之干扰。)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18

(诚其意:《大学》所谓诚,只指不作伪而言。)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19

(致其知:致,朱子《大学章句》释致知时,以为致,推极也;这是承程门之说而来。王阳明则谓致是扩充之意,而有致良知之说。知,朱子《大学章句》说:知,犹识也。这是承程子之说,将致知解为推展其知识至于穷极。王阳明则谓知即是良知(这个词语从孟子借来)。)

,致知在格物20

(格物:格,朱子《大学章句》以为格,至也;程子则以为格是贯通之意。王阳明则谓格是正的意思,作为动词,即使不正者归于正之意。物,朱子《大学章句》以为物,犹事也;程子也以为物就是一般事物;所以程子解格物就说是贯通事物之理;朱子说即物而穷其理,仍是程子的意思。王阳明则将物解释为行为,所以说格物就是正行为,这是与他的良知说不可分的。)

古代的人想要使天下都能德性明朗,便先得使他的国家有秩序;要想使他的国家有秩序,先得使他的家族公平有序;要想使他的家族公平有序,先得培养自己的德性;要想培养自己的德性,先得使自己的心灵不受情绪的干扰;要想使自己的心灵不受情绪的干扰,先得使自己的意念无作伪之处;要使自己的意念无作伪之处,先得扩拓自己的价值自觉;而扩拓自己的价值自觉的工夫,便落在一个个行为的求正当上面。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21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一段共有八项,朱子称为大学的八条目,与三纲领相配。八条目由近及远,由内而外,列出大人之学的阶段,就是所谓先后之义了。《大学》一书论大人之学,是以知所先后为重,故八条目在《大学》中是极重要的。)

行为得正,然后价值自觉便得到扩拓之效;价值自觉扩拓了,然后意念方能纯诚而无伪饰;意念纯诚而无伪饰了,然后心灵方不受情绪干扰;心灵不受情绪干扰了,然后使自身有德性脩养;自身有德性脩养了,然后方能使家族中公平有序;家族中公平有序了,然后方能使国政有秩序;能使国政有秩序了,然后方能使天下安定。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脩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脩身为本22

(壹是皆以脩身为本:壹是,即一律之意。下面说皆以脩身为本,或许会使初学者迷惑不解;因为八条目中脩身已经是第五项,并非第一项。但脩身以上的各阶段,都属于内在的工夫;所以可以统于脩身一观念之下;后面的三阶段,则是由内而外,另成一领域。《大学》的主旨是在讲先后,所以这里特别点出,任何人皆应先求内界修养之圆满,然后再外发以求事功,这就是所谓壹是皆以脩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23

(否矣:即是说不会的。)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24

(其所薄者厚: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这是说应该厚的的地方却薄,而应该薄的地方却厚;即指本末轻重倒置而言。这个说法日后即形成儒家的分际之说。)

,未之有也25

(未之有也:自大学之道到这里未之有也止,朱子认为是所谓经文,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以下则视为解经的传文。这种经传之分,虽然未必恰当,不过下文是解三纲领八条目,则大致不差。)

从掌最高政权的人到一般平民,一律都是以求自身的德性脩养为基本工夫。基本处不能上轨道,而枝节处上轨道,是不会的。对于较亲近的地方淡薄,而却对较疏远的地方亲厚,是没有的事。

赏析

《大学》原是儒家后学追记孔门思想之作。虽然未必如朱子所说那样出自曾子,但代表儒家思想的一段发展则无疑问。这一段思想,就时间而论,应出现在孟子之后;因为孟子曾有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之言,显然为《大学》思想的依据。就内容而言,则《大学》所论以知所先后为主。这又可以分作两部分来说明。

第一,就三纲领而论,《大学》所强调的是,开拓自己之德性自觉为第一步基本工夫;然后教化他人,使他人能自新其德;最后则以内外两面价值的完成为归宿。这个思想是由孟子的性善说,与仁者无敌之义推衍而出。但组织甚为整齐。

明明德、新民那是成己与成物;在止于至善虽偏重归宿而言,只显出静的意义;但可与《易经》君子以自强不息之义合观。若将至善解为一永恒理想,则静的意义即可转为动的意义;因为对永恒理想之寻求,即成为实现历程中永恒不息之努力了。

就此而论,《大学》三纲领乃可作为儒学之大纲看。这是宋明儒重建儒学时所以特别看重《大学》之故。

第二,就八条目讲,虽然《大学》所列出之程序,未必是确定不移;虽然格物致知的原意至今仍不可考知;可是有一点十分明白,就是:《大学》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主张。这个主张是一切外在的事功表现都以内在的自觉为基础;自身德性之完成为一切事功之基础。即所谓: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脩身为本。

这个主张虽可以由孔孟思想中推出,但论其完整性,则孔孟之言皆不如《大学》所论完整。我们也可以说,内外本末之辨,在《大学》中方算有正式论断提出。只就这一点讲,我们已可看出《大学》思想之价值。

总之,《大学》一书的主题,在于提出本末先后之辨,而揭示事功以德性为基础之主张,上承孟子之说,下开宋明儒学。朱子的经传之分,固然有些地方未见恰当,但三纲领及八条目为书中之主要内容,则无疑问。而三纲领主旨即在说明知所先后之义;八条目主旨即在说明事功以德性为基础。学者明白这些理路,对了解整个儒学思想亦可有助。

作者/出处

《礼记》

《礼记》是孔门后学所记和西汉(公元前二〇六──二五)学者辑录关于礼仪制度的言论集。今本《礼记》,由西汉学官戴圣所辑,又名《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戴圣,西汉中期人(生卒年不详)。祖籍梁郡(今河南商丘),与辑录《大戴礼记》的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汉宣帝时继后苍为博士,官至九江太守。

《礼记》收有《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其中有解释《仪礼》的,有考证和记载礼仪制度的,有专门记录孔子和七十子的言行的,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重要典籍。《礼记》最早有东汉郑玄注,另有唐孔颖达《礼记注疏》、元陈澔《礼记集说》和清孙希旦《礼记集解》。

创作背景

《大学》本为《小戴礼记》中之一篇。东汉郑玄有注,唐孔颖达有疏;但尚未成为独立的专书。到了北宋,司马光作《大学广义》一卷,又作《致知在格物论》一卷,始将《大学》从《礼记》中分出来作独立的讲说。稍后,程颢以为《大学》是孔子的遗书,是所谓初学入德之门,与《论语》有相同的价值;遂作《大学定本》一卷,对各章次序颇有变动;程颐又另作更改,都因为怀疑《礼记》之文有简编散脱之处。南宋朱熹则承二程之意,重新编定《大学》章次,分为经传,另加解释,作《大学章句》一卷。

《大学》经过朱子这一番编订后,便成为专书,而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与五经并行于世,为儒家之主要典籍。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