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洪亮吉出关与毕侍郎牋赏析

自渡风陵,易车而骑。朝发蒲坂,夕宿盐池。阴云蔽亏,时雨凌厉。自河以东,与关内稍异︰土逼若衖,涂危入栈。原林黯惨,疑披谷口之雾;衢歌哀怨,恍聆山阳之笛。

自渡风陵1

(风陵:即风陵渡,在山西永济县城南五十里黄河北岸,与河南岸的潼关相对;亦曰风陵关,为黄河渡口。)

,易车而骑。朝发蒲坂2

(蒲坂:今山西永济县北的虞都镇。)

,夕宿盐池3

(盐池:在山西解县、安邑两县之间一个湖沼。)

。阴云蔽亏4

(蔽亏:犹言蔽空;司马相如《子虚赋》有日月蔽亏之句。)

,时雨凌厉5

(凌厉:稀疏貌;稽康《琴赋》有牢落凌厉之句。)

。自河以东,与关内稍异:土逼若衖6

(衖:小巷。此句是说道路两旁的土很高,相距又很近,像两旁有房屋的小巷子一样。衖,粤:[巷hong6];普:[lòng]。)

,涂危入栈7

(涂危入栈:涂:道路。栈:指栈道。山路险峻,架木为路以通行人,谓之栈道。)

。原林黯8

(原林黯:原林:一作高原。黯:深黑色。杜甫诗:天地黯惨忽异色。)

惨,疑披谷口之雾9

(谷口之雾:谷口:地名,在陕西泾阳县西北,亦名寒门,相传为黄帝昇仙处。疑披谷口之雾一作欲接塞上之阴;杜甫诗有塞上风云接地阴之句。)

;衢歌10

(衢歌:一作众音。)

哀怨,恍聆山阳之笛11

(山阳之笛:山阳:在今河南修武县西北,亦名嵇山,因晋嵇康在这里居住过。山阳之笛:嵇康被司马昭诬杀之后,他的好友向秀路过山阳旧居,听到邻人有吹笛子的,发声寥亮,因追思曩昔游宴之好,而作《思旧赋》。)

在风陵渡过河后,换车骑马。早上从蒲坂出发,当晚便赶到盐池住宿。一路之上,阴沉的云瀰漫天空,当令的雨稀疏地落。沿黄河东岸,景象和关内稍稍不同:道路窄狭得像小巷,又像走进栈道那么危险难行。阴黯惨淡,原野林木,犹如披上了谷口的雾衣;音调哀怨的市井歌声,恍如听到了山阳的笛韵。

日在西隅,始展黄君仲则殡于运城西寺;见其遗棺七尺,枕书满箧。抚其吟案,则阿㜷之遗牋尚存;披其繐帷,则城东之小史既去。盖相如病肺,经月而难痊;昌谷呕心,临终而始悔者也。犹复丹铅狼借,几案纷披。

日在西隅,始展黄君仲则殡于运城12

(展黄君仲则殡于运城:展:省视。黄仲则(公元一七四九——一七八三):名景仁,一字汉镛,清武进人。是清代一个薄命诗人,年仅三十五岁就死了。家贫,小时赖母亲屠氏教他读书。年稍长,即浪游四方,以觅衣食,曾遍历九华、匡庐、彭蠡、洞庭、衡岳、湘潭诸名胜。毕沅闻其名,即代他捐了一个县丞,已经铨敍有日,不想为债家所逼,他乃由京出走太行,过雁门,想游陕西。他身体素弱,染有肺病,走到山西解县,就病死在河东盐运使沈业富的运城官署中。着有《两当轩诗钞》及《竹眠词》等。运城:在山西安邑县西南约八公里。那时河东道盐运使和解州州判都驻此地。)

西寺;见其遗棺七尺,枕书满箧。抚其吟案,则阿㜷13

(阿㜷:唐薄命诗人李贺(长吉)将死时,忽然看见一个绯衣人来叫他,他下榻叩头说:阿㜷老且病,贺不愿去。事见《李长吉小传》,原注:长吉学语时,呼太夫人曰阿㜷。这里是借用其辞以指李贺,并以李贺比黄仲则。此句一本无则字。㜷,粤:[迷mai4];普:[mí]。)

之遗牋尚存;披其繐帷14

(繐帷:即灵帐;见陆机《弔魏武帝文》,向注:繐,细布而疏者,以为灵帐之裙。)

,则城东之小史15

(城东之小史:指黄仲则。作者的《城东酒楼记》一文里说:城东酒楼者,余弱冠之时,与亡友黄君景仁、马君鸿运……诸人讌游之所也。此句一本无则字。)

既去。盖相如病肺16

(相如病肺:相如:即汉武帝时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成都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相如口吃,而善着书,常有消渴疾。这里是引司马相如以比黄仲则。)

,经月而难痊;昌谷呕心17

(昌谷呕心:昌谷:地名,在今河南宜阳县西。此处是指的唐李贺。因李贺的家在昌谷,并且着有《昌谷集》。据《唐书》本传载,他每天出去,拿着一个锦囊,得到好句子,就马上写出,投进囊中。他母亲探囊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这里也以此事比黄仲则。)

,临终而始悔者也。犹复丹铅18

(丹铅:丹砂和铅粉;乃古人校勘书籍时所用。此句与下句一作犹复楮墨狼借,丹铅若新。)

狼借,几案纷披。

直到太阳偏西,才看到殡殓在运城西寺,黄君仲则的灵柩。所能看见的只是留下一口七尺的棺木,满箱零乱的书籍。检阅他的书桌,未完的遗稿还在;掀开他的丧帐,当年的形影全无。原来他患的是司马相如一般的肺病,缠绵牀褥月余,已经很难治越;生平又像李贺一样地呕心写作,直到临死才觉得后悔的。却还仍然圈圈点点,笔墨、书籍、稿件,杂乱地堆满了一桌。

闻其绝命前夕,吟哦未已,手不能书,画之以指。此则杜鹃欲化,犹振哀音,鸷鸟将亡,冀留劲羽;遗弃一世之务,留连身后之名者焉。

闻其绝命前夕,吟哦未已19

(闻其绝命前夕,吟哦未已:此两句一般国文课本脱漏,今治《卷施阁集》补。)

,手不能书,画之以指。此则杜鹃欲化,犹振哀音20

(哀音:与下文劲羽,皆喻黄仲则的遗作。)

,鸷鸟将亡,冀留劲羽;遗弃一世之务,留连身后之名者焉。

听说他死的头一天,还在不停地吟咏诗句,手都不能拿笔了,用指头来画。这就是杜鹃快要转化,仍旧拚命地发出悲哀的声音;騺鸟已临死亡,希望遗留下一点有力的羽毛;世上的事甚么都不管,留恋身后的名声的啊。

伏念明公生则为营薄宦,死则为䘏衰亲;复发德音,欲梓遗集。一士之身,玉成终始,闻之者动容,受之者沦髓。冀其游岱之魂,感恩而西顾;返洛之旐,衔酸而东指。又况龚生竟夭,尚有故人;元伯虽亡,不无死友。

伏念明公生则为营薄宦,死则为䘏衰亲;复发德音,欲梓遗集。一士之身,玉成终始,闻之者动容,受之者沦髓21

(沦髓:比喻感受的深刻;沦作澈解,《史记‧邹阳传》有德沦于骨髓句。)

。冀其游岱之魂22

(岱之魂:岱:即泰山。刘君干诗:常恐游岱宗,不复见故人。又陆游《老学菴笔记》:尚期游岱之魂,遂协生桑之梦。)

,感恩而西顾;返洛之旐23

(返洛之旐:返洛:语出刘孝标《广绝交论》:瞑目东粤,归骸洛浦。洛浦,即洛水之滨。旐:旗名。旐,粤:[召siu6];普:[zhào]。)

,衔酸24

(衔酸:衔:口含曰衔。衔酸:形容悲伤。按此以上四句,一作反洛之旐,衔酸东指;游岱之魂,感恩西顾。)

而东指。又况龚生竟夭25

(龚生竟夭:龚生即龚胜。《汉书‧龚胜传》:胜卒年七十九,有老父来弔,哭甚哀;既而曰:嗟乎!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煎,龚生乃竟夭天年,非吾徒也!遂趋而出,不知其谁。)

,尚有故人;元伯虽亡,不无死友26

(元伯虽亡,不无死友:元伯:汉张劭的字,此两句的故事出《后汉书‧范式传》:式与张劭友善,劭寝疾,郅、殷二子晨夜省视之。劭临终歎曰:恨不见我死友!郅、殷二字曰:吾等尽心于君,是非死友,复欲谁求?劲曰:若二字省,吾生友耳;山阳范巨卿,所谓死友也。郅是郅君章,殷是殷子征,皆为张劭同郡人。巨卿,范式的字。)

我想明公在他生前就为他谋得了一个小官,死后又曾抚卹他的家庭,更曾答应,准备出版他的遗着。一个穷书生,竟蒙这样始终帮忙到底;听见的人谁都会要感动,身受的人更自永难忘记。想来他如死而有知,魂魄一定会向西方对您叩谢;将来随柩归葬,也必然会含着辛酸东行呢!万一死而无知,那么,他自己虽然不幸短命死了,却还有他的朋友活着;其中也还不少真正的朋友,像范式和张劭般真可以死生不二的朋友。

他日传公风义,勉其遗孤,风兹来禩,亦盛事也。今谨上其诗及乐府共四大册。此君平生,与亮吉雅故,惟持论不同。尝戏谓亮吉曰︰予不幸早死,集经君订定,必乖余之指趣矣。省其遗言,为之堕泪!

他日传公风义,勉其遗孤,风兹来禩27

(禩:同祀,祀即年;来禩:犹言将来,后世。禩,粤:[自zi6];普:[sì]。)

,亦盛事也。今谨上其诗及乐府28

(乐府:这里是指的词、曲。)

共四大册。此君平生,与亮吉雅故29

(雅故:《史记‧荆燕世家》:今吕氏雅故,本推毂高祖就天下,功至大。索隐:雅,素也,谓吕氏素心奉推高祖取天下。这里用以喻知心之交。)

,惟持论不同。尝戏谓亮吉曰:予不幸早死,集经君订定,必乖余之指趣矣。省其遗言,为之堕泪!

将来传述公的风义,勉励他的遗孤,永为后世的模范,也是盛德的事。现在敬奉上他的诗和乐府四大册。此君平生和亮吉最相好,只是见解却彼此不同。他曾开玩笑地对亮吉说:我如果不幸早死,集子经过你订定,一定会不合我的意思。回忆这种遗言,不觉为之掉泪。

今不敢辄加朱墨,皆封送阁下,暨与述菴廉使、东友侍读共删定之。即其所就,已有足传;方乎古人,无愧作者。惟稿草皆其手写,别无副本,梓后,望尚付其遗孤,以为手泽耳。

今不敢辄加朱墨30

(朱墨:古人读书每用红黑两种颜色,分别评点,使易辨识。《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董遇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

,皆封送阁下,暨与述菴31

(述菴:王昶的号。昶字德甫,清青浦人,干隆进士,历官江西、直隶、陕西按察使,累升至刑部侍郎。廉使:即廉访使,宋官名,明清为按察使。)

廉使、东友侍读32

(东友侍读:东友:严长明的号。长明,字道甫,清江宁人。干隆时官至内阁侍读。)

共删定之。即其所就,已有足传;方33

(方:比较。)

乎古人,无愧作者。惟稿草皆其手写,别无副本,梓后,望尚付其遗孤34

(付其遗孤:一作还诸其家。)

,以为手泽耳。

现在不敢妄动一字,全部封好,送给阁下和述库廉使、东友侍读共同删定。即就他的成就说,已经有足传的价值;比较古人,不愧是一位作家。只是草稿都是他亲手写的,并没留有副本;出版以后,希望转交他的遗孤,作为手泽,借留纪念。

亮吉十九日已抵潼关,马上率启,不宣。

亮吉十九日已抵潼关,马上率启,不宣。

亮吉十九日已回到潼关,在马上草草地写上这信,不多说了。

赏析

本文属书牍类。书牍有骈散之别,此牋乃用骈文写的。骈文句法,以四字六字对仗为主,故又称四六文。

本文主题在请求毕沅实践诺言,出版黄仲则的遗稿。既在促成亡友遗稿出版,故必从两方面着笔:1说明遗稿出版之必要;2强调协助出版者的精神收穫,使其乐于资助。作者即抓住此两点发挥。其对亡友欵欵情深,不辞七百里临丧,风义足多;而字里行间,怜才伤逝不尽徘徊之意,尤使人读之恻然。

作者/出处

洪亮吉

洪亮吉(公元一七四六——一八〇九)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清阳湖(今江苏武进县)人。六岁死了父亲,家贫,初以副贡生供职安徽督学朱筠的幕下。他事母至孝,在回家的路上,听到母亲死了的消息,就号啕大哭起来,以致失足掉在水里,飘游了好几里路远,才被人救起。以后每遇忌日,就自己禁食。干隆五十五年(公元一七九〇),考中进士第二名,那时他已四十五岁,被任为编修,后改任贵州视学官。嘉庆元年(公元一七九六)他曾上书论时事,指斥当时大臣们的丑恶,触怒了清仁宗(颙琰),因即被捕,遣戍于新疆的伊犂。第二年遇大赦,才得回来,乃自号更生居士。从此游山玩水,历经嵩、华、黄山等处。他是清代的骈文大家,作品轻俏清新,世称常州体。所着诗文有《卷施阁集》,后人合其他遗着辑为《洪北江全集》。

创作背景

关指潼关,在黄河南岸,为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处。毕侍郎即毕沅。侍郎,官名,即清朝各部副大臣。毕沅,字湘蘅,号秋帆,又号灵巖山人,清镇洋(今江苏太仓县)人。干隆进士,历任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巡抚,官至湖广总督。幼聪颖,好读书,对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一生着述甚富,有《传经表》《经典辨正》《续资治通鉴》传世。牋(粤:[笺zin1];普:[jiān]),同笺;即书信。本文作于干隆四十八年(公元一七八三),那时毕沅正做陕西巡抚,作者为其幕客。作者有位好友黄仲则,客死在山西的解县,作者敦于友谊,一连四昼夜,骑马奔驰了七百里,由陕西经潼关到山西弔丧,并筹资把黄的灵柩送回武进原籍。回到潼关时,就给毕沅写了这封书信,除了报告经过以外,并请其出资刊印黄的遗着。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