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塞下1

(塞下:指宋与西夏对峙的西北边境。)

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2

(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衡阳,今湖南衡阳市。衡阳雁,指南归之雁。衡阳南衡山有回雁峰,相传北雁南飞至此止息,遇春北回。)

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3

(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泛指边境上各种声响,如风声、马鸣、悲笳声、鼓角声之类。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4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千嶂,形容群山环抱,有如屏障。长烟,指延绵不绝的炊烟。这个孤城处于重叠的峰峦环抱之中,当夕阳西下,炊烟冒起时,城门也关闭了。)

。  

秋风吹到边塞,风景顿时变异。雁儿向衡阳飞去,连头也不回。秋声夹着画角声,从四面涌起。万山深处,孤烟直上碧空,夕阳照着紧闭的孤城。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浊酒一杯家万里5

(浊酒一杯家万里:浊酒,未过滤的酒。家万里,边塞距家万里,只能喝上一杯浊酒纾解乡愁。)

,燕然未勒归无计6

(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杭爱山。燕然未勒,勒,刻,用东汉窦宪追单于至燕然山,刻石勒功之典故。指敌人未灭、末为国家建立功勋前,戍边的战士,无计回家,归期无定。燕,粤:[烟jin1];普:[yān]。)

。羌管悠悠7

(羌管悠悠:羌管,即羌笛,出自羌族,故名。悠悠,形容笛声远远传来。)

霜满地。人不寐8

(不寐:不能入睡。寐,粤:[味mei6];普:[mèi]。)

,将军白发征夫泪。

举起淡淡的浊酒,勾起思家的情意。燕然山上,还未勒石铭功,将士如何能归返乡里?笛曲幽幽怨怨,寒霜舖满一地。不眠的边塞秋夜啊,将军白发苍苍,征夫泪水汪汪。

赏析

一、这首词通过对塞下边城秋日气氛的渲染,反映了守疆生活的艰难困苦,表达了作者抵御外寇的英雄气概,也流露出他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朝政不修而招致边患的不满。作品情景交融,气象宏伟。它以词体反映军旅生活,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作者紧紧抓住思乡与卫国的矛盾,循环往复地倾诉,含蓄婉转地抒情。由家万里写到归无计、入不寐,最后至于将军白发征夫泪,随着词篇的层层递进,思乡的色彩也笔笔加浓,卫国的感清也步步加深。作品情真意切,读来回肠荡气。

作者/出处

范仲淹

范仲淹,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卒于宋仁宗皇祐四年(九八九──一〇五二),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孤贫,苦学成才,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〇一五)进士。初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历任右司谏、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官至青州安抚使。仲淹任参知政事时,推行新政,史称庆历变法,曾带兵防御西夏入侵,在政事和军事上都有功绩。

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也善长诗文,其诗多写民生疾苦。词作以边塞风光和将士生活为内容,风格豪迈,开宋词豪放派先河。有宋干道三年(一一六七)鄱阳郡斋刊元天历(一三二八──一三二九)间范氏岁塞堂修补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附《别集》四卷行世。

创作背景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选自《全宋词》。《渔家傲》是词牌名,秋思是词题。此调始于北宋晏殊,因他的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之句,遂取以为名。后因填此调者特多,遂成为词牌名。北宋仁宗时,崛起于西北的西夏不断侵扰中原,宝元三年(一〇四〇)至庆历五年(一○四五)间,范仲淹在西北主持边防军务,此词当作于是时。这首词描写了边塞秋日的风光,抒发了抵抗西夏、为国立功的壮志,也写出征夫的愁绪。此词悲壮苍凉,为宋词的发展开启了新风格。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