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安石登飞来峰赏析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峰上千寻1

(千寻:古代八尺为寻。千寻极言其高,是夸张的说法。)

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2

(不畏浮云遮望眼:古人常用浮云蔽日来比喻奸臣进谗言蒙蔽皇帝、陷害贤臣,王安石偏唱反调,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讥评。)

,自缘3

(自缘:由于、因为。)

身在最高层。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三十来岁时的作品,写他登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

诗人登上飞来峰上的千寻塔,鸡鸣时看见红日冉冉升起;诗人遥望远方,并不担心视线被白云遮挡,因为自己正站在塔的最高处。

本诗的前两句,写飞来峰和千寻塔的概貌。飞来峰原来就高峻陡险,且在这高高的峰颠上还有千寻高塔,诗人所处位置之高自可想而知了。通过夸张的手法,显现高远开阔的眼界。山高、塔高,所见则远,不仅水光潋滟的西湖可以尽收眼底,滔滔入海的钱塘江也隐约可见。由钱塘江入海,又自然地联想到海上日出的宏伟景象。诗人没有亲眼看见,所以用闻说。鸡鸣日出本是从前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但在古人的诗歌中往往带有神话的色彩。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李白说: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在《天台》一诗中,孟浩然更说:鸡鸣见日出,常与仙人会。王安石登高远眺,自然想起了古人关于海日天鸡的诗句,引出美妙的遐想。

第三、四句表现了诗人由登临的欢愉心情,进一步生出积极奋斗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经世济民的才华。身在最高层,浮云已是飘游脚下之物,自然不能阻碍他的视线;心在最高层,则小人琐碎纷杂的闲言,亦自然不能扰乱他的改革方向。由此可以看出这位年青政治家的抱负和自信。古人常用浮云蔽日表达自己政治见解不被皇帝采纳,反受小人的陷害。而王安石的诗却是胸怀豪壮,表达出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坚定立场和信心。

《登飞来峰》把眼前的景物、自己的感受和前人的诗句,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自己报国的情怀,施展抱负的决心,意旨深远。浮云一语,固然可以专指当时王安石所处的政治环境,但亦可以看作生活道路上的障碍,还可以比喻一切蒙蔽真理的事物。诗人在这首诗带出的,是富有哲理的主题。

作者/出处

王安石

王安石,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五年,卒于北宋哲宗元祐元年(一〇二一──一〇八六)。字介甫,号半山,北宋神宗元丰三年(一〇八〇)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是北宋名政治家,北宋仁宗庆历三年(一〇四三)进士,初任淮南判官签书,历任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东刑狱提点及参知政事。先后两度任中书门下平章事,执掌朝政期间,推行新政,变法图强。因政策时有偏激,加上所任非人,所以遭保守派的反对,新法受挫。晚年退居金陵,卒谥文。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论古文、诗歌,都成就超卓。王安石的说理古文,深于经术,议论透闢,得力于先秦诸子。他的诗歌,取法韩越,下开江西诗派之风气。宋绍兴辛未(一一五一)王珏刊明初修补本《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和元大德辛丑(一三〇一)安成王常刊本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注》五十卷《目录》三卷附《年谱》一卷传世,另着有《周官新义》及《唐百家诗选》。

创作背景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西,与灵隐寺隔溪相对,高一百六十八米。相传东晋时,印度僧人慧理曾说此山很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不知何以飞到我国来,人们便称之为飞来峰。

王安石这首诗所写的,是不是杭州的飞来峰,历来都有人提出疑问。有人指出杭州的飞来峰无塔,和诗的内容不吻合。王安石所写的,可能是飞来峰后不远的北高峰。明清人引此诗,有题作《咏北高峰》的。北高峰海拔三百余米,登高望远,可以见到钱塘江。此外,亦有人认为飞来峰其实是飞来山之误。飞来山在浙江绍兴城南,其上有应天塔。

无论王安石登的是哪一座山,他都是借登高望远,表达他高瞻远瞩的胸怀。王安石在1050年任浙江鄞县知县期满,回故乡江西临川,途经江南时,登临飞来峰,有感而发,写下这首七绝。王安石到鄞县就职后,进行了一些改革,具有积极的实干精神,受到百姓的欢迎,却遭到守旧官吏们的阻挠反对。但此时王安石却是不畏人言,敢于革新,《登飞来峰》就是这种豪情的反映。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