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姪赏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的事情真有难和容易的分别吗?如果去做,纵然难的也容易了;如果不做,纵然容易的也难了。人们做学问真有难和容易的分别吗?如果用心研究,纵然难的也容易了;如果不用心研究,纵然容易的也难了。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

吾资之昏1

(资之昏:资:即资质,指人的先天秉赋,如天资的贤愚,性情的刚柔等。昏:愚鲁而不聪明。)

,不逮2

(逮:赶上,跟上。逮,粤:[第dai6];普:[dài]。)

人也;吾材之庸3

(材之庸:材;材能,材干。庸:平凡,平常。)

,不逮人也。旦旦4

(旦旦:天天。语出《孟子・告子》:旦旦而伐之。)

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

假定我的资质愚笨,跟不上人家;我的材能低劣,跟不上人家;但是如果天天肯用心去研究,持久而不懈怠,到有了成绩时,也就不会再知道自己是愚笨和低劣的了。假定我的资质聪明,比人家好一倍;我的材能敏捷,比人家好一倍;

屏弃而不用,其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屏弃5

(屏弃:屏:除去。屏弃,就是丢掉。屏,粤:[秉bing2];普:[bǐng]。)

而不用,其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6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圣人:指孔子。孔子当时有三千弟子,能得到孔子的真传,而又把孔子的学问思想传给后世的,主要是曾参。《论语・里仁》篇说: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又朱熹《大学章句序》说: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共意。这都足以说明曾参是得到圣人之道的传授的人,但曾参在三千弟子中却是比较愚钝的一个,孔子曾批评过他说:参也鲁。(见《论语‧先进》篇。)所以这里才说: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鲁,是愚钝的意思,即指曾参而言。)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7

(常:经常之理,一定而不变的道理。)

哉?

但是如果丢在一边不去用它,那么,这跟那原本愚笨和低劣的人,就没有甚么不同了。圣人的大道,是终于传给那位以愚鲁着称的曾参的。这样说来,所谓愚笨、低劣、聪明、敏捷等等的分别,难道真有经常不变的道理吗?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蜀之鄙8

(蜀之鄙:蜀:四川省的别称。鄙:边地。)

,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9

(之南海:之:往。南海:指浙江定海县境海中的普陀山而言。该山在舟山本岛之东,为舟山羣岛二百多个岛屿之一。山上林木苍翠,僧寺满布,为我国有名的佛教圣地,旧时各地男女远来顶礼者,络绎不绝。近年因和俏还俗,参加生产劳动,以致佛事冷落,景况已非昔比。)

,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10

(钵:和尚吃饭用的碗。钵,粤:[拨but8];普:[bō]。)

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11

(买舟:僱船。)

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四川的边境地方,有两个和尚:一个穷,一个富。穷的对富的说:我想去南海,你看可以吗?富的说:你凭甚么去呢?答道:我只要一只水瓶一只饭碗就够了。富的说:我从近几年来,就想僱只船去,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办到。你凭甚么去呢!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12

(顾:反而。)

不如蜀鄙之僧哉?

过了明年,贫的从南海回来了,说给富的听,富的感到惭愧。从四川西边到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啊。富的和尚不能去,穷的却到了。立志做学问的人,反而跟不上四川边境上的和尚吗?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13

(自败:自毁。)

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14

(自力:自己努力,自己勉力。)

者也。

所以,聪明和敏捷,虽然可以仗恃,但有时也不可以仗恃;自己仗侍着自己的聪明和敏捷,就不去用心做学问,是自己毁坏自己的啊。愚笨和低劣,虽然可能受到它的限制,但也不一定要受到它的限制的;自己不甘于为愚笨和低劣所限制,肯去努力不倦地做学问,是能够自己勉力的啊。

赏析

本文主张做学问要用心、持久地去研究,即使资质不好、材能低下,也可以达到成功;因此,做学问并不是一定有难易的分别,全看能不能用心、持久地去研究罢了。文中学之,则难者亦易矣,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力学不倦,自力者也,都是点明主题的地方。

议论文一般都是包括四个成分,即一、总纲;二、分论;三、例证;四、结论。本文正是一篇很好的范例。开头用疑问语气冒起,先以天下事来作陪衬,引出学之一语,作为总纲。次段即分论资材低下的人,能学终于有成;资材优越的人,不学仍归无用,仍在详论学之一语。此段并引曾子的能传圣人之道作证,用疑问语气,指出人的资质和材能,并非不能改变。第三段举出了一个现实的事例,证明学之一语的正确无误;仍以疑问语气反问读书人不如一僧,分外有力。末段是结论,指出聪与敏者不必骄傲,昏与庸者不必自馁,惟一可恃者即见力学不倦,仍扣首段学之,则难者亦易矣句。

本文有一特点,即完全采用的对比法,这是议论文一种常用的写法。首段以天下事比人之为学,以难比易,以为之、学之比不为、不学,以难者亦易比易者亦难。次段以资之昏比资之聪,以材之庸比材之敏,以不逮人比倍人,以旦且而学之比屏弃而不用,以不知其昏与庸比其昏与庸无以异。第三段以贫僧比富僧,以一瓶一鉢比欲买舟而下,以自南海还比犹未能,以人之立志比蜀鄙之僧。末段以可恃而不可恃比可限而不可限,以自恃比不自限,以不学比力学,以自败比自力。这些对比都非常显明,都是帮助读者领悟本文主张,因而信服实行的。

作者/出处

彭端淑

彭端淑,字乐斋,清朝四川丹稜县人。雍正(清世宗胤稹年号)十一年(公元一七四六)进士;做过吏部郎中和肇罗道。后辞官回家,致力古文辞,主讲锦江书院,名重一时。他的诗文,朴实厚重,不倘辞藻;着有《白鹤堂诗文集》。

创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教训他的子姪们的一封家书。文中讲的是研究学问的问题,所以称做为学。一首,是一篇的意思。示子姪,是给子姪们看。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