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1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浮图:又作浮屠、佛图,为佛陀之异译,译义言觉者或智者,此处谓和尚。慧褒:唐高僧,慕含山县北山麓之风景,遂结庐其下,寒暑不出,时人莫能测其涯际。圆寂后,葬于山址。)

,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2

(慧空禅院:即慧空寺,佛寺亦称禅院。)

者,褒之庐冢3

(庐冢:庐:庐舍。冢:坟墓。)

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4

(其文漫灭:碑上字已模糊看不见。)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5

(窈然:深远貌。窈,粤:[绕jiu2];普:[yǎo]。)

,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褒禅山也叫华山,唐朝慧褒和尚开始在山下住,死后就埋在这里,因此后来就把这座山叫做褒禅山,现在叫做慧空禅院的,就是从前慧褒住的房子和坟墓所在地。距离禅院以东五里,一般人叫做华阳洞的,由于它在华山之南而得名。离洞口百多步,有一通碑倒在地上,上面的字模糊不清,仅有那还认得的字是花山。现在把华字唸成华而不实的华,大概是音读错了。洞下面平坦开阔,有泉水从洞旁流出,游人题记姓名的很多,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前洞。从山往上走五六里,有一个深暗的洞,走进去觉得很冷,问它的深度,就连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没有走到头过,叫做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越深,其进越难,而其见越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余与四人拥火6

(拥火:持火把。)

以入,入之越深,其进越难,而其见越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7

(且:将。)

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8

(咎:责怪。)

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9

(极:尽。)

乎游之乐也。

我和四个人拿着火把进洞去,走得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的也越奇特。有人懈怠了想出去,就说:再不出去,火把就完了。于是就全和他一道出去。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还赶不上他们的十分之一;可是看左右石壁上,到这儿题记姓名的已经很少。因为这地更深了,到的人便更加少了。当这个时候,我还有足够前进的力量,火把也还够用。已经出来之后,有人怪那想出来的,而我也后悔跟着他走,而没有充分享受到游览乐趣。

于是予有歎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于是予有歎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10

(夷:平坦。)

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11

(瑰:,粤:[归gwai1];普:[guī],珍奇。)

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12

(相:,粤:[soeng3];普:[xiàng],辅助。)

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于是我有一些感想,古代的人观察天地、山河、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着,因为他们想往深处思考,什么地方都不轻易放过。一般说,平坦路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危险遥远的地方,到的人就少。可是世上瑰伟奇怪不平凡的景物,又往往在危险遥远的地方,人们很少去游。所以不是有志的人,不能到达。有志了,不随着别人中途停止,可是力量不够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向和力量,又不跟着别人懈怠下来,到了幽暗迷乱的地方,如果没有火光来帮助,还是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够到达,结果却没有到达,别人就会讥笑,自己也会后悔。假如尽到了自己的心力,结果还是没有达到,就可以没有后悔了,谁又能够讥笑呢?这就是我的心得。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13

(胜:,粤:[升sing1];普:[shèng],尽。)

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我对那通倒在地上的碑,又伤感古书的散失,后世的人流传谬误,而不能一一列举的,那里能说得完呢!所以求学问的人,不可以不深思熟考,谨慎择用呀。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14

(庐陵萧君圭君玉:庐陵:今江西吉安县。萧君圭:人名,字君玉。)

,长乐王回深父15

(长乐王回深父:长乐:县。王回:人名,字深父。王安石集中有王深父墓志铭祭王回深父文。)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16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兄弟七人,安石行三,安国行四,安上最幼。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这次和我同游的四人是:庐陵的萧君圭字君玉,长乐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赏析

本文记游褒禅山,实际重点在写由游山而解发起来的感想,就是游览要具备几种条件:一、要有志;二、要不随人进退;三、要有力;四、要有辅助工具:四者缺少一件,便不能达到目的。四项不是人人都能具备,总得尽到自己所能,才不至有遗憾。这是比喻求学的道理,学问之高深艰难,也和名胜常在险达之地一样,要是没有志向,没有贯彻始终的精神,没有相当的天资,和没有师友的诱掖,就不能享受到豁然贯通、深造自得的乐趣。比喻警切,给学者的策励不少。

本文约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先敍褒禅山得名的由来,再从慧空禅院引出前后华阳洞,后文却侧重在后洞。前洞记游者众,譬如仅对学问知道点皮毛的倒不少;后洞好游者不能穷,可见即使好学,也未必能有很深的造诣。第二部分敍作者游后洞半途而废的经过,入之越深,其进越难,而其见越奇,来记者已少,其至又加少,求学的境界何尝不如此?可见老人徒伤悲的人到处都是。第三部分敍触发的感想,就做游记来说,不过是旁支,但在本篇,则是主题所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险远少人至,比喻在学问方有高深造就的人,毕竟不多。凡真正成功的人,必须具备决心、毅力、资质和师承;可是真能具备四种条件的人也不多,只要能尽到自己的能力,也就无愧于心了。第四部分借仆碑点明古今学术源流纷歧错出,学者不可不深思慎取,然后知第一段辨花山华山的音,不是闲文。最后一部分补敍同游四人姓名,作为结束。

作者/出处

王安石

王安石,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五年,卒于北宋哲宗元祐元年(一〇二一──一〇八六)。字介甫,号半山,北宋神宗元丰三年(一〇八〇)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是北宋名政治家,北宋仁宗庆历三年(一〇四三)进士,初任淮南判官签书,历任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东刑狱提点及参知政事。先后两度任中书门下平章事,执掌朝政期间,推行新政,变法图强。因政策时有偏激,加上所任非人,所以遭保守派的反对,新法受挫。晚年退居金陵,卒谥文。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论古文、诗歌,都成就超卓。王安石的说理古文,深于经术,议论透闢,得力于先秦诸子。他的诗歌,取法韩越,下开江西诗派之风气。宋绍兴辛未(一一五一)王珏刊明初修补本《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和元大德辛丑(一三〇一)安成王常刊本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注》五十卷《目录》三卷附《年谱》一卷传世,另着有《周官新义》及《唐百家诗选》。

创作背景

褒禅山在安徽省含山县北十五里,原名北山,因唐僧慧褒曾在此居住,又葬于此山,所以后人呼为褒禅山。作者这篇记,敍述游山的事并不多,不过借此发表他个人的一些意见。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