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徐宏祖游雁宕山日记赏析

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巖,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

自初九日别台山1

(台山:即天台山,在浙江天台县北,西南与雁荡山相接。这山也是我国的名山,蜿蜒绵亘,形势崇伟;相传汉时有刘晨、阮肇元,入天台采药遇仙故事,就是此山。作者游雁宕山前,曾在天台山游历了八天,曾写有《游天台山日记》,亦收入《徐霞客游记》内。)

,初十日抵黄巖2

(黄巖:今浙江黄巖县。)

,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3

(八岙:地名。浙江沿海有些地名每称岙,此字不作别用。岙,粤:[澳ou3];普:[ào]。)

从初九那天离别天台山,初十就到达黄巖县,太阳已经偏西了;出南城门三十里路,住在八岙地方。

十一日,二十里,登盘山岭,望雁山诸峯,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又二十里,饭大荆驿。南涉一溪,见西峯上缀圆石,奴辈指为两头陀,余疑即老僧巖,但不甚肖。

十一日,二十里,登盘山岭4

(盘山岭:在浙江乐清县东北黄巖县界。)

,望雁山诸峯,芙蓉5

(芙蓉:落叶灌木,干高四五尺,叶掌状浅裂,花有红白黄各色,大而美艳。)

插天,片片扑人眉宇6

(眉宇:眉端。)

。又二十里,饭大荆驿7

(饭大荆驿:在大荆驿地方吃饭。大荆驿:距盘山岭二十里。)

。南涉8

(南涉:涉︰徙行渡水。涉,粤:[摄sip8];普:[shè]。)

一溪,见西峯上缀圆石,奴辈指为两头陀9

(头陀:和尚。)

,余疑即老僧巖10

(老僧巖:在乐清县雁荡山东外谷,北距石门潭约三里,以其踞雁荡门户,亦称接客僧。以下有石佛寺,又名石佛峯。高约五十丈,面南向,由东西观之,皆似老僧,故名。)

,但不甚肖。

十一日,走了二十里,登上盘山岭,望见雁荡山那些山峯,峯上的芙蓉高插天空,花瓣片片扑到人的眉端。又走了二十里,在大荆驿地方吃了饭。向南走,渡过一条小溪,看见西边山峯上缀着滚圆的大石;僕人们指划着说是两头陀,我怀疑或者这就是老僧巖吧,但又不很像。

五里,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又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二里,山半得石梁洞,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插于地,如飞虹下垂。

五里,过章家楼11

(章家楼:即雁荡山之东外谷,因有章姓在此建楼,以为游山憩息之所,故名。)

,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12

(袈衣秃顶:袈衣︰即僧衣,俗称袈裟。秃顶︰秃头。袈裟,粤:[家沙gaa1saa1];普:[jiāshā]。)

,宛然兀立13

(宛然兀立:宛然︰恰像。兀立︰正立、独立。)

,高可百尺。侧又一小童,伛偻14

(伛偻:弯腰、曲背。伛偻,粤:[瘀留jyu2lau4];普:[yǔlǚ]。)

于后,向15

(向:先。)

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二里,山半得石梁洞16

(石梁洞:在石佛峯西,洞高广十余丈,深倍之。洞门前突出一石,横至二十余丈,沿洞下垂,悬跨如虹,因名。)

,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插于地,如飞虹下垂。

再走五里,过了章家楼,才看到老僧的真面目︰穿着袈裟,秃头顶,真像在那里直立着一样,大约有一百呎高。旁边又有一个像小童模样的,在后面弯着腰,原来先时是给老僧挡住了。从章家楼再走二里路,在半山腰发现了石梁洞,洞们是朝东的;门口那一根石梁,从洞顶斜插到地面上,像飞虹下垂一般。

由梁侧隙中层级而上,高敞空豁。坐顷之,下山;由右麓逾谢公岭,渡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峯道也。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峯乱叠,如削如攒,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如幞之攲。

由梁侧隙中层级而上,高敞空豁17

(敞空豁:敞︰高显。豁︰开朗。敞,粤:[厂cong2];普:[chǎng]。豁,粤:[括kut8];普:[huò]。)

。坐顷之,下山;由右麓逾谢公岭18

(谢公岭:在雁荡山上,岭上有落屐亭,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公元三八五──四三三)尝游山至此,故名。岭下有溪;岭内即雁荡山之东内谷。)

,渡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峯道19

(灵峯道:到灵峯去的道路。灵峯,是雁荡山上有名的山峯之一,与灵巖合称雁荡二灵,皆为最胜之处。峯为两大石由平地突起,相合如掌,高约八十余丈。峯前有寺,即称灵峯寺。下有罗汉洞,右有北斗洞。峯之左右,又有碧霄洞、苦竹洞、凤凰洞、长春洞、将军洞,各极洞府之胜。)

也。一转山腋20

(山腋:山之凹处。)

,两壁峭立亘天,危峯21

(危峯:高峯。)

乱叠,如削如攒22

(攒:通钻,穿孔之器;这里作动词用。攒,粤:[专zyun1];普:[zuān]。)

,如骈笋23

(骈笋:并在一块生出来的双笋。骈笋,粤:[片读阳平声pin4、询读上声seon2];普:[piánsǔn]。)

,如挺芝24

(挺芝:英挺直立的芝草。挺,粤:[听读上声ting5];普:[tǐng]。)

,如笔之卓25

(卓:竖起。)

,如幞之攲26

(幞之攲:幞︰头巾,即拍头。攲︰倾斜。幞,粤:[伏fuk9];普:[fú]。攲,粤:[奇kei1];普:[qī]。)

从石梁旁边空隙里一层一层的磴道上去,真是高爽开朗。坐了一会,就下山;从右面山麓行过谢公岭,又渡过一条山涧;沿着涧水往西走,就是去灵峯的道路。刚刚转过了山坳,道两旁的山就像墙壁般那样陡峭,矗立天际,那些山峯重叠高耸,有的如同刀削转钻穿,有的如同对生的双笋,有的如同英挺的芝草,有的如同竖立着的笔管,有的如同倾斜着的帕头。

洞有口如捲幙者,潭有碧如澄靛者;双鸾五老,接翼联肩。如此里许,抵灵峯寺。循寺侧登灵峯洞;峯中空,特立寺后。侧有隙可入。

洞有口如捲幙27

(幙:同幕,帐幕。)

者,潭有碧如澄靛28

(靛:青色染料。靛 ,粤:[电din6];普:[diàn]。)

者;双鸾五老29

(双鸾五老:双鸾︰峯名,在雁荡山天柱峯西,高约六十丈,有双鸾翔舞之致。其左峯上有古松,大可合抱,短针三爪,即独秀峯。五老︰峯名,与灵峯相对;高峯一抹,中划为五,故名。)

,接翼联肩。如此里许,抵灵峯寺。循寺侧登灵峯洞30

(灵峯洞:即罗汉洞,亦名观音洞。唐咸通中(公元八六〇──八七三)高僧善孜曾在此修炼,至宋熙宁五年(公元一〇七二)为士人刘允升开闢。)

;峯中空,特立寺后。侧有隙可入。

那些山洞有的洞门如同捲起的帐幕,那些潭水有的碧绿得如同滤过的靛青;双鸾峯和五老峯,一个是翅膀联着翅膀,一个是肩膀挨着肩膀。这样走了里把路,便到达灵峯寺。顺着寺边攀登灵峯洞;峯是中空的,孤立在寺的后面。旁边有空隙可以进去。

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则窅然平台圆敞,中有罗汉诸像。坐玩至暝色,返寺。

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31

(窝顶:空峯内最高之处。)

,则窅然32

(窅然:深貌。窅 ,粤:[妖jiu2];普:[yǎo]。)

平台圆敞,中有罗汉诸像。坐玩至暝色33

(暝色:夜色。暝,粤:[明ming4];普:[míng]。)

,返寺。

从空隙里经过了好几十层的石级,便直上到洞顶,原来是一座幽深圆敞的平台,有一些罗汉像在那里。坐着玩到有了夜色,才回到灵峯寺。

十二日,饭后,从灵峯右趾觅碧霄洞。返旧路,抵谢公岭下;南过响巖,五里,至净名寺路口。入觅水帘谷,乃两崖相夹,水从崖顶飘下也。山谷五里,至灵巖寺。绝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闢一寰界。

十二日,饭后,从灵峯右趾觅碧霄洞34

(碧霄洞:旧名雪洞,洞中摩崖,多宋人题名。)

。返旧路,抵谢公岭下;南过响巖35

(响巖:距灵巖二里,巖石有龙王三台二洞,飞瀑罩其外;巖上有石,名听诗叟。)

,五里,至净名寺36

(净名寺:佛寺名。寺在灵峯之西,那里有一胜景,叫一线天。)

路口。入觅水帘谷37

(水帘谷:谷名,距响巖二里;水从崖顶下滴似帘,故名。附近尚有维摩石室说法台诸胜。)

,乃两崖相夹,水从崖顶飘下也。山谷五里,至灵巖寺38

(灵巖寺:寺在灵巖峯。灵巖,昔人称为雁荡山之明堂,门户重叠,峯峦聚会,景物最着者有四十八处,峯洞瀑布,无一不具,为雁荡山第一峯。)

。绝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闢一寰界39

(寰界:广大之境界。)

十二日,吃过饭,从灵峯的右山脚行去,找到碧霄洞。返回旧路,到达谢公岭下; 向南过料响巖,再行五里路,就到了净名寺的路口。进去觅水帘谷,原来是两座山崖相夹着,那水就从山崖顶上飘下来的。离了水帘谷,走五里,到了灵巖寺,四面都是绝壁,高可摩天,地好像给劈开了一般,曲曲折折地走进去,如同另外开闢了一个广大的境界。

寺居其中,南向,背为屏霞嶂。嶂顶齐而色紫,高数百丈,阔亦称之。嶂之最南,左为展旗峯,右为天柱峯。嶂之右胁,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水;龙鼻之穴,从石罅直上,似灵峯洞而小。

寺居其中,南向,背为屏霞嶂40

(屏霞嶂:峯名;形如屏障之山峯为嶂。)

。嶂顶齐而色紫,高数百丈,阔亦称之。嶂之最南,左为展旗峯41

(展旗峯:在灵巖寺左侧,有大小二峯,高约一百九十公尺。两峯之中,列为大罅,中有石级百步;升其顶得一洞门,可通天光,名曰天聪。)

,右为天柱峯42

(天柱峯:峯劈空突起,四无倚傍,高二百余公尺。)

。嶂之右胁43

(胁:身躯两侧自腋下至肋骨之处,这里用以言山。胁,粤:[怯hip8];普:[xié]。)

,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水44

(龙鼻水:龙鼻,洞名,垂石如鼻,从鼻孔流水,故称龙鼻水。)

;龙鼻之穴,从石罅45

(罅:裂缝,间隙。罅,粤:[喇laa3];普:[xià]。)

直上,似灵峯洞而小。

寺在中央,朝南,后背就是屏霞嶂,嶂顶是平的,紫色,高度有几百丈,宽度也差不多。嶂的最南端,左边是展旗峯,右边是天柱峯。从嶂的右边到天柱峯去,中间首先看到的是龙鼻水;这个龙鼻子的洞穴,是从石缝里一直上去的,像灵峯洞,却比较小。

穴内石色俱黄紫,独罅口石纹一缕,青绀润泽,颇有鳞爪之状;自顶贯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内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西南为独秀峯,小于天柱,而高锐不相下。独秀之下为卓笔峯,高半独秀,锐亦如之。

穴内石色俱黄紫,独罅口石纹一缕,青绀46

(绀:微红的黑色,即天青色,亦称红青。绀,粤:[淦gam3];普:[gàn]。)

润泽,颇有鳞爪之状;自顶贯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内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西南为独秀峯,小于天柱,而高锐不相下。独秀之下为卓笔峯,高半独秀,锐亦如之。

穴里的石头都是黄紫颜色,惟独石缝口上有一缕石纹,是红青色的,相当润泽,很像鳞爪的形状;从顶穿入洞底,垂下的那一头像鼻子,鼻孔可以容下手指,水就从那里面滴下来,滴到下面的石盆上。这是屏霞嶂右边第一个奇景。再往西南走,就是独秀峯,比天柱峯小,但是高度和尖锐的样子,却不次于天柱峯。独秀峯下面是卓笔峯,高度只有独秀峯的一半,尖锐则相同。

两峯南坳,轰然下泻者,小龙湫也。隔龙湫与独秀相对者,玉女峯也。顶有春花,宛然插髻。自此过双鸾,即极于天柱。双鸾止两峯并起,峯际有僧拜石,袈裟伛偻,肖矣。由嶂之左胁,介于展旗者,先为安禅谷,谷即屏霞之下巖。

两峯南坳47

(坳:低凹处。坳,粤:[拗aau3];普:[ào]。)

,轰然48

(轰然:大声。)

下泻者,小龙湫49

(小龙湫:瀑布名;按雁荡山有大小龙湫,飞瀑之势,如倾万斛水从天而下,洵为奇观。小龙湫,在雁荡山东谷,从巖涧中飞流下倾,高九百公尺。湫,粤:[秋cau1];普:[qiū]。)

也。隔龙湫与独秀相对者,玉女峯也。顶有春花,宛然插髻。自此过双鸾,即极于天柱。双鸾止两峯并起,峯际有僧拜石50

(僧拜石:突出巖阿间之小峯,形如和尚礼拜,故名。)

,袈裟伛偻,肖矣。由嶂之左胁,介于展旗者,先为安禅谷51

(安禅谷:在屏霞嶂下。)

,谷即屏霞之下巖。

两峯的南坳,有飞瀑轰然向下倾泻,就是小龙湫。隔着小龙湫,和独秀峯相对的,是玉女峯。峯顶有春花,直像插在发髻上的一般。从这里过了双鸾峯,就到达天柱峯。双鸾峯只是两个山峯并着竖起,峯间有僧拜石,穿着袈裟,弯着腰,很像。从嶂的左边到展旗峯去,中间首先看到的是安禅谷,这个谷就是屏霞嶂的下巖。

东南为石屏风,形如屏霞,高濶各得其半,正插屏霞尽处。屏风顶有蟾蜍石,与嶂侧玉龟相向。屏风南去,展旗侧褶中,有径直上。磴级尽处,石阈限之;俯阈而窥,下临无地,上嵌崆峒。

东南为石屏风52

(石屏风:峯名。)

,形如屏霞,高濶各得其半,正插屏霞尽处。屏风顶有蟾蜍石53

(蟾蜍石:形如蟾蜍之大石。蟾蜍,大蛙。蟾蜍,粤:[蝉徐sim4ceoi4];普:[chánchú]。)

,与嶂侧玉龟相向。屏风南去,展旗侧褶54

(褶:衣裳经摺叠后的纹叫褶,这里借用以言山,即山之凸凹所形成之沟。褶,粤:[接zip8];普:[zhě]。)

中,有径直上。磴级尽处,石阈55

(阈:门限、门槛。阈,粤:[域wik9];普:[yù]。)

限之;俯阈而窥,下临无地,上嵌崆峒56

(嵌崆峒:嵌︰以物填入空隙为嵌。崆峒︰山名,我国有六座名叫崆峒的山︰在河南、江西、四川各一,在甘肃三,古作空同,庄子司马彪注︰空同,当北斗下山也。这里是借用以指山洞之高。上嵌崆峒,是说山洞上面嵌在最高的山上。嵌,粤:[憾ham6];普:[qiàn]。崆峒,粤:[空童hung1tung4];普:[kōngtóng]。)

东南是石屏风,样子和屏霞嶂相似,高和阔却只有屏霞嶂的一半,这山峯正插在屏霞嶂的尽头。石屏风顶上有一块蟾蜍石,跟屏霞嶂旁边那块玉龟石对着。从石屏风向南走,在展旗峯旁的山坳里,有小路可以直上。走完了磴道的石级,给石门槛挡住了;俯着石门槛看看︰下面不着地,上面嵌在高山上。

外有二圆穴,侧有一长穴,光自穴中射入,别有一境,是为天聪洞︰则嶂左第一奇也。锐峯叠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而小龙湫下流经天柱展旗,桥跨其上,山门临之。

外有二圆穴,侧有一长穴,光自穴中射入,别有一境,是为天聪洞57

(天聪洞:在展旗峯顶;因洞中有三穴,透出天光,故名天聪,取义于书经︰鼻陶谟里的天聪明自我民聪明之句。)

︰则嶂左第一奇也。锐峯叠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而小龙湫下流经天柱展旗,桥跨其上,山门临之。

外面有两个圆穴,旁边有一个长穴,阳光从穴里射进来,又另外是一种境界,这就是天聪洞,为屏霞嶂左边第一个奇景。山峯都重叠尖竖,左右环抱着,奇形怪状,什么样子都有,真是天下的奇观!小龙湫的下流经过天柱峯展旗峯,上面架的有桥,桥头就是灵巖寺的山门。

桥外含珠巖在天柱之麓,顶珠峯在展旗之上;此又灵巖之外观也。

桥外含珠巖58

(含珠巖:峯名,孤峯插天,忽裂而为二,自顶至踵,仅离咫尺,中含一圆石如珠,故名。)

在天柱之麓,顶珠峯59

(顶珠峯:在展旗峯上。)

在展旗之上;此又灵巖之外观也。

桥外有含珠巖在天柱峯的山麓,有顶珠峯在展旗峯的上面,这又是灵巖的外观了。

十三日,出山门,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彩。高而展者,为板嶂巖;巖下危立而尖夹者,为小剪刀峯。更前,重巖之上,一峯亭亭插天,为观音巖。巖侧则马鞍岭横亘于前,鸟道盘折,逾岰右转,溪流汤汤,涧底石平如砥。

十三日,出山门,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参差60

(参差:不整齐的意思。参差,粤:[搀痴caam1ci1];普:[cēncī]。)

,流霞映彩。高而展者,为板嶂巖61

(板嶂巖:即铁板嶂。)

;巖下危立而尖夹者,为小剪刀峯62

(小剪刀峯:正看两峯尖相夹,侧看两峯尖分开,形似剪刀,故名。雁荡山有两剪刀峯,一大一小,因用大小分别之。)

。更前,重巖之上,一峯亭亭63

(亭亭:笔直竖立貌。)

插天,为观音巖64

(观音巖:峯名,在小剪刀峯与马鞍岭之间。)

。巖侧则马鞍岭65

(马鞍岭:为雁荡山东西内谷之分界。)

横亘于前,鸟道66

(鸟道:仅有飞鸟能通过的路,极言山径之狭小。)

盘折,逾岰67

(岰:山之曲处。岰,粤:[拗aau3];普:[yǒu]。)

右转,溪流汤汤68

(汤汤:大水疾流貌;《汉书‧沟洫志》︰河汤汤兮激潺湲。)

,涧底石平如砥69

(砥:细磨石。砥,粤:[底dai2];普:[dǐ]。)

十三日,出了山门,顺着山麓向右边走。一路都是参差不齐的山崖峭壁,和飞动闪耀的五彩云霞。高峻而伸长的一个山峯,叫做板嶂巖;巖下突出两个峯尖而互相夹在一起的,是小剪刀峯。再往前走,在两重山巖上面,有一山峯矗立天际,名为观音巖。观音巖的旁边,就是马鞍岭,横亘在前面,山径是那样狭小弯曲,只有飞鸟才能通得过,渡过山岰向右转,发现有湍急的溪流,涧底的石头平滑得好像细磨石。

沿涧深入,约去灵巖十余里,过常云峯,则大剪刀峯介立涧旁。剪刀之北,重巖陡起,是名连云峯。从此环绕回合,巖穷矣。龙湫之瀑,轰然下捣潭中,巖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

沿涧深入,约去灵巖十余里,过常云峯70

(常云峯:峯上常有云气,故名。)

,则大剪刀峯介立涧旁。剪刀之北,重巖陡起,是名连云峯71

(连云峯:亦称连云嶂,近大剪刀峯。)

。从此环绕回合,巖穷矣。龙湫72

(龙湫:指大龙湫,瀑布飞洒三百丈,最为雁荡山奇胜。)

之瀑,轰然下捣潭中,巖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

沿着溪流向内深入,大约距离灵巖有十几里路的光景,过了常云峯就是大剪刀峯立在山涧的旁边。大剪刀峯以北,有两层山巖陡然竖起,那就是叫做连云峯的,从此山势环绕转合,山巖也就到了尽头了。大龙湫的飞瀑,发出轰然巨响,从上倾下,直捣深潭,不过这山巖伸张了出去,形势非常陡峭,以致瀑布无所附着,腾空飘荡着,不由令人突然目眩心惊,

潭上有堂,相传为诺讵那观泉之所。堂后层级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下,饭庵中,雨廉纤不止,然余已神飞雁湖山顶。遂冒雨至常云峯,由峯半道松洞外攀绝磴三里,趋白云庵。

潭上有堂73

(堂:山之宽平处。)

,相传为诺讵那74

(诺讵那:印度高僧,传于东晋永和年间(公元三四五──三五六),率弟子东来,居雁荡山者有三百人,诺讵那后再大龙湫观瀑时坐化(死)。)

观泉之所。堂后层级直上,有亭翼然75

(翼然:像鸟翼似的。)

面瀑,踞坐久之。下,饭庵中,雨廉纤76

(廉纤:微雨;唐韩越诗有廉纤晚雨不能晴之句。)

不止,然余已神飞雁湖77

(雁湖:即雁荡山绝顶之湖,一名平湖,面积约有五公里,水草丛生,雁多集于此。按作者此次游雁荡山,系由西麓登绝顶,为断崖所阻,未至东峯,亦未看到雁湖(俱详下文十四日所记)。作者于二十年后重游雁荡山,从东麓登最高峯,始得见雁湖。其于游雁宕山日记后一文中,敍雁山绝顶及雁湖之形状云︰山自东北最高处迤逦西来,播为四支,皆易石而上,四支之脊,隐隐隆起。其夹处滙而成洼者三;每洼中复有脊,南北横贯,中分为两;总计之,不止六洼矣。洼中积水成芜,青青弥望,所称雁湖也。)

山顶。遂冒雨至常云峯,由峯半道松洞外攀绝磴78

(绝磴:人迹罕至之磴道。)

三里,趋白云庵79

(白云庵:僧尼奉佛之草舍为庵;白云,是庵名。)

深潭上面有宽敞的平台,相传就是晋朝那位名叫诺讵那的阿罗汉当年观瀑的地方。从平台后面的磴道直上,有一座小亭子中面对飞瀑,蹲在那里看了很久。下来,在一间草舍里吃过饭,这时虽然细雨濛濛不停,可是我的心已经飞到雁湖绝顶上去了。于是便冒着雨跑到常云峰,从山峯半腰的道松洞外面,攀登上一条绝磴,走了三里路,到达白云庵,

人空庵圮;一道人在草莽中,见客至,望望去。再入一里,有云静庵,乃投宿焉。道人清隐,卧牀数十年,尚能与客谈笑。余见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为明晨忧也。

人空庵圮80

(圮:毁。圮,粤:[鄙pei2];普:[pǐ]。)

;一道人81

(道人:出家为僧之人的通称。)

在草莽中,见客至,望望去82

(望望去:头也不回就立即走开;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望望然去之,若将浼(染污)焉注︰望望,去而不顾之貌。)

。再入一里,有云静庵83

(云静庵:庵名。)

,乃投宿焉。道人清隐84

(清隐:道人名。)

,卧牀数十年,尚能与客谈笑。余见四山云雨凄凄85

(凄凄:云兴欲雨貌。)

,不能不为明晨忧也。

庵已经坏了,里面空无一人;在草丛中有一个和尚,他见来了生人,掉头不顾就跑了。再走了一里路,有一座云静庵,便在那里投宿住下。那庵里的和尚,名叫清隐,已经有几十年卧在床上不能动,但是还能跟客人说笑。我看了看四面山上云彩阴得很厚,像就要有大雨的样子,不能不为明天早晨忧虑。

十四日,天忽晴朗,乃强清隐徒为导。清隐谓湖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但可送至峯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峯下。

十四日,天忽晴朗,乃强清隐徒为导。清隐谓湖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但可送至峯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86

(跻:上升、登高。跻,粤:[挤zai1];普:[jī]。)

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峯下。

十四日,天气忽然晴朗了,便强约清隐和尚的徒弟,请他做我们的嚮导。清隐和尚说,湖里的草都长满了,已经成了一片荒芜的田地了。他那位徒弟还有事要到别处去,不过答应可以把我们送到山顶。我以为只要到了山顶,当然就可以看到湖的。于是每人提了一根手杖,从深草中往上攀登,走一步就得喘一口气;这样走了几里路,才踏上山顶。往四下里一望,白茫茫一片白云,平舖在山峯下面。

诸峯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壁立,内石笋森森,参差不一;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巖。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潺,莫辨何地。

诸峯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87

(冰壶瑶界:是说那景象如冰一样的清,如玉一样的洁,直是冰玉砌成的莹澈无瑕的世界。唐杜甫诗有冰壶玉鉴悬清秋之句。瑶,是美玉。)

,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一抹88

(玉环一抹:玉环,山名,在乐清县东,乃海中的一个岛,清雍正年间始置厅,后设玉环县,为海疆要地。岛上有流水,洁白如玉,故名。一抹,是轻微的痕迹;北宋秦观诗有林梢一抹青如画之句。)

,若可俯而拾也。北瞰89

(瞰:俯视。瞰,粤:[磡ham3];普:[kàn]。)

山坳壁立,内石笋森森90

(石笋森森:石笋︰笋状石。森森︰高而密貌。)

,参差不一;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巖。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潺91

(潺潺:水流声。潺,粤:[山读阳平声saan4];普:[chán]。)

,莫辨何地。

那些峯头一朵一朵的,都只露出了一个尖顶;经日光一照,就像是莹澈无瑕的冰玉砌成的世界,再也分辨不出哪是海哪是陆来。然而海中的玉环山,还能约莫看出一点痕迹,好像一弯腰就可以拾得起来。往北看看那些山峯,都像墙壁那样平直地立着,里面还有茂密的石笋,参差不齐;三面都是青翠的山崖环绕,这里的景色更胜过灵巖呢。不过山谷非常幽深,人迹罕至,只能听见潺潺的流水声,不知道是什么地方。

望四面峯峦累累,下伏如邱垤,惟东峯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

望四面峯峦累累92

(峦累累:峦︰山峯之小而锐者。累累︰重叠累积貌。峦,粤:[联lyun4];普:[luán]。)

,下伏如邱垤93

(邱垤:都是小土堆。垤,粤:[秩dit6];普:[qiūdié]。)

,惟东峯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94

(比肩:并肩,意即齐肩,一样的高。)

望望四面重叠累累的峯峦,都在下面伏着像些小土堆,只有东边那个山峯独高,最东的常云峯,还能和它看齐。

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峯,尚须越三尖;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自念志云︰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涧,却自东高峯发脉,去此已隔二谷;

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95

(西腋:西旁下面。)

一峯,尚须越三尖96

(尖:指山头。)

;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自念志97

(志:指《雁山志》。)

云: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98

(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宕︰通荡,这里是指雁湖。龙湫之水︰指大龙湫瀑布。按《雁山志》这几句话,是说龙湫飞瀑出自雁湖之水,但据作者重游雁宕山所写日记,都已证明其非,他说︰(雁湖)水之分堕于南者,或自石门,或出凌云(峯)之梅雨,或为宝冠(寺)之飞瀑;其北堕者,侧宕(山)阴诸水也;皆与大龙湫风马牛无及云。宕,粤:[荡dong6];普:[dàng]。)

。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涧99

(上湫之涧:大龙湫上游之涧水。)

,却自东高峯发脉100

(发脉:发源。东高峯下诸涧水滙流而成大龙湫,故云。)

,去此已隔二谷;

嚮导向我们告退,指给我们湖就在西边那个山峯上,还得越过三个山尖;我就照他的话办。谁知越过一个山尖,道路就已经断了;再越过一个山尖,回头看看刚才登上的山顶却已经在天半空里了。我想雁山寺上说︰雁湖在山顶上,龙湫飞瀑的水,就是从雁湖里流下来的。如今走的这个道,山势渐渐低下来了,但在龙湫飞瀑上头那些涧水,却是从东高峯发源,这里已经隔着两层山谷了;

遂返辙而东,望东峯之高者趋之。莲舟疲不能从,由旧路下。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已而山越高,脊越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稜稜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峯,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

遂返辙101

(辙:指已行过的路。)

而东,望东峯之高者趋之。莲舟102

(莲舟:和作者同游的一个和尚,号莲舟上人。)

疲不能从,由旧路下。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已而山越高,脊103

(脊:指山之凸出的稜纹。)

越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稜稜104

(稜稜:严厉貌。)

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峯,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

因此便返回会再往东走,冲着东峯那个高的跑去。莲舟累了,不能跟着去,便从旧路下山。我同两个僕人,向东越过两个山岭,人迹就断绝了。以后山越发的高峻,山脊也越发的窄狭,两边夹在一起直竖着,像走在刀背上一样;还有那些石片都跟发怒一般向外伸着,每逢走过一段山脊,紧接着就是一度陡峭的峯尖,简直都是从刀剑缝里慢慢向上爬。这个样子地一连度过了三个峯尖,只觉得这地方连脚都容不下,怎么会容得下湖?

既而高峯尽处,一石如劈;向惧石锋撩人,至是且无锋置足矣。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巖下斗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巖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飞陟。

既而高峯尽处,一石如劈;向惧石锋撩105

(撩:挑弄。撩,粤:[疗liu4];普:[liáo]。)

人,至是且无锋置足矣。踌躇106

(踌躇:犹豫不决貌。踌躇,粤:[筹除cau4cyu4];普:[chóuchú]。)

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巖下斗107

(斗:这里作峻绝解。)

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巖亦嵌空108

(嵌空:犹言高悬。)

三丈余,不能飞陟109

(陟:登。陟,粤:[迹zik7];普:[zhì]。)

再往前走,已经到了高峯的尽头,一块石头就像用刀从中间劈开的一样;先时只怕那些石锋作弄人,现在却已经没有石锋可以踏上去了。在山崖上犹豫不决,又不敢再走回头路,往下看看,南面石壁之下有一个石级,便从僕人脚上解下来了四条布,悬在崖上空垂下去,先使一个僕人缒下,然后我跟着也缒下,以为到那石级上就可以寻得攀登的道路。谁知下到那里以后,那地方仅仅用得下脚,也没法走,望望山巖下面,很陡,有一百丈深。打算再上去,那上面的山巖悬空三丈多,没有办法能够飞登。

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巖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主僕衣履俱敝,寻湖之兴衰矣。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则积雨之后,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大倍于昨。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

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110

(腾挽:用手抓住向上升。)

,得复登上巖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主僕衣履俱敝,寻湖之兴衰矣。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则积雨之后,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大倍于昨。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111

(能仁寺:佛寺名。)

用布条系上试试,布条给突出的石头勒住了,忽然中断;再继续悬上,用尽力量抓住布条向上爬,这才能又爬上了上巖,脱出了危险。回到云静庵,太阳已经渐渐西下;我们主僕三人的衣服鞋子都破了,寻觅雁湖的兴致也败了。于是便离开那里下来,又来到大龙湫。原来在积雨之后,怒涛倾盆下注,变幻奇巧,达于极点。那巨雷的声响,那喷雪的形状,比昨天好看得多了。坐到天黑,才出来。向南走了四里路,当夜住在能仁寺。

十五日,寺后觅方竹数握,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柔不中杖;老柯斩伐殆尽矣!遂从岐度四十九盘,一路遵海而南,踰窑岙岭,往乐清。

十五日,寺后觅方竹112

(方竹:竹子的一种,干高可二丈许,其断面为四方形,故名。质最坚劲,可作手扙。)

数握,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柔不中杖;老柯113

(柯:草木之枝茎都叫做柯,这里指的是竹枝。柯 ,粤:[哦读阴平声o1];普:[kē]。)

斩伐殆尽矣!遂从岐度四十九盘114

(岐度四十九盘:岐︰分路、岔路。四十九盘:盘路。)

,一路遵海而南,踰窑岙岭115

(窑岙岭:地名。窑,粤:[摇jiu4];普:[yáo]。)

,往乐清。

十五日,在寺后找了几把方竹,细得跟枝条一样;竹林里的新竹,大约直径够一寸,不过太柔嫩,不能做手扙;那些老枝已经砍伐得几乎没有了!于是从山下的路走过四十九盘,一路都是沿海向南走,过了窑岙岭,到乐清县去。

赏析

本文是用日记形式写的游记,记敍并描写游历雁宕山的经过及所见景物的奇胜。

照本文所述,作者在雁宕山共有五天的游程,其路线是这样的︰

第一日(十一日)──黄巖县的八岙──盘山岭──大荆驿──章家楼──老僧巖──石梁洞──谢公岭──灵峯寺(灵峯洞)

第二日(十二日)──灵峯寺──碧霄洞──谢公岭下──响巖──净名寺路口──水帘谷──灵巖寺(屏霞嶂)──龙泉洞──独秀峯──卓笔峯──小龙湫──玉女峯──双鸾峰──天柱峰──安禅谷──石屏风──展旗峰(天聪洞)──灵巖寺(含珠巖、顶珠峰)

第三日(十三日)──灵巖寺──板嶂巖──小剪刀峰──观音巖──马鞍岭──常云峰──大剪刀峰──连云峰──大龙湫──常云峰(道松洞)──白云庵──云静庵

第四日(十四日)──云静庵──雁宕山顶──云静庵──大龙湫──能仁寺

第五日(十五日)──能仁寺──四十九盘──窑岙岭──乐清县。

这一路线是本文的一根线索,雁宕山上许多胜景的描述,都贯串在这一根线索上。五日游程除最后一日是归程外,其余四日,作者都在雁宕山上盘桓。每一日所游都有一个重心︰十一日所有的重心是灵峰,十二日是灵巖,十三日是大龙湫,十四日是山顶。雁宕山上一切景物,都环绕着这四个重心来分别描绘。

作者描写的手腕,相当高妙,虽然繁简不同,但都写得栩栩如生,令人神往。如在盘山顶上遥望雁宕诸峰时,他写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这是作者遥望山峰所得的亲切深至的感觉,不落空泛的俗套。又如他写老僧巖时,袈衣秃顶,宛然兀立,着字不多,惟肖惟妙。再如写他在灵峰道上所见危峰乱叠的样子,一共用了八个譬喻来描绘,使读者一如置身雁荡山上,欣赏灵峰的胜景。这只是游灵峰时所描写的例子,其余再写灵巖、龙湫、山顶时,更是美不胜收。

雁宕山的灵巖峰,是全山风景最胜处,作者当然要倾全力来描绘的。他选择了灵巖寺后的屏霞嶂,作为描写的一个纲领,下分两根线索︰一根是由嶂右到天柱峰,一根是由嶂左到展旗峰。在这两根分线上各有一个突出的奇景,在嶂右的是龙泉水,在嶂左的是天聪洞。这样写来,景物虽多而不乱,和写灵峰时手法又自不同。至于其中写景的字句,如写玉女峰的顶有春花,宛然插髻,写拜僧石的袈裟伛偻,写龙鼻洞的滴水,写天聪洞的形势,都能引人入胜。

十三日这一天所游,重心在大龙湫的飞瀑,对大龙湫周围的山势,写得淋漓尽致。十四日敍登雁山顶的情形,奇险万状,尤其空悬布条缒下攀上一段,令人为之捏一把汗。在归途上作者又至大龙湫,补足雨后飞瀑之奇观,亦可想见雁宕飞瀑是如何的诱人。

作者/出处

徐宏祖

徐宏祖(公元一五八六──一六四一),字振之,号霞客,明代江阴(今江苏江阴县)人。爱读历史地理书籍,好远游探奇;年二十岁,就开始旅行,先后三十余年,游览了各处的名山胜蹟,足迹几遍全国。着有《徐霞客游记》一书,为后世所推重。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徐霞客游记》,乃作者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一六一三)四月第一次游雁宕山所写的日记。雁宕山,一名雁荡山,简称雁山,在浙江乐清、平阳二县境,绵亘于东海岸,盘曲数百里,跨越瓯江,构成雁荡山脉;因有南雁荡山、中雁荡山、北雁荡山之分,古称东瓯三雁。山有百零二峯,十谷,八洞,三十巖,争奇竞胜,蔚为大观。南雁在平阳县西南六十公里,为浙、闽两省交界的分水岭;中雁在乐清县西十八公里;北雁在乐清县东北五十公里。三雁中以北雁(本文所记即此山)风景最胜,拖逦于瓯江北岸,诸峯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绝顶有湖,春归之雁留宿于此,故称雁荡。(据元朝李孝光所作《雁荡山纪游》︰客问山何以雁名也?予为言长老相传绝顶上有大湖,雁过南海,常栖止其中,居人因以为名。》山初不为人所知,宋朝有一位名叫全了的和尚,曾在山上建筑了灵巖寺,才始显名于世。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