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Su Shi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1

(飞鸿:鸿雁,群居水边的候鸟,也称大雁。)

踏雪泥2

(雪泥:铺了积雪的泥土。)

人生四处漂荡的旅程究竟像甚么呢?应该就像飞翔的鸿雁在雪地上暂时驻足歇息。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在泥上偶然留下指爪痕迹,待鸿雁飞走,那里还会计较它飞往何处呢?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老僧3

(老僧:指奉闲和尚。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洵带领苏轼、苏辙至京应考,途中路过渑池县寄宿奉闲和尚居室。)

已死成新塔4

(塔:佛教僧人会在死后火化,并在寺中建塔安置其骨灰。)

,坏壁无由见旧题5

(旧题: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当初我们寄宿寺舍的老和尚已经过世,新塔供奉着他的骨灰。当年禅房的墙壁已经毁坏,再也看不见旧日壁上的题诗。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6

(蹇驴嘶: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蹇驴,跛脚的驴;蹇,粤:[展zin2];普:[jiǎn]。嘶,鸣叫;嘶,粤:[西sai1];普:[sī]。)

还记得当年崎岖艰辛的旅途吗?那时路途漫长,人已疲累,瘦弱的驴子也在无力地嘶鸣。

赏析

说到我国古代文人,苏东坡(苏轼)的大名可谓无人不识。他在各个文学艺术领域都有杰出成就,诗、文、词、书法、绘画无一不精,卓然成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门三杰,同列唐宋八大家。在文学史上,苏轼除了文章受推崇,也是宋诗的主要代表,更被誉为开创豪放词派的宗师。

苏轼很早便成名,二十一岁得中进士,但一生经历新旧党争,屡次受到排挤,多番被贬,最远去到偏远荒凉的琼州(海南岛)。政治上不得志,他就用笔记下了生活上所思所感,成为了流传后世的动人作品。

苏轼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他对亲人朋友都投放深厚感情,常见于作品之中。他和弟弟苏辙的感情特别要好,两兄弟年纪相约,一起长大和读书,后来又一起赴京考试,一起中进士。到了兄弟俩各自到不同地方赴任,才正式分开。分开以后兄弟长久不能见面,尤其后来苏轼多次被贬,去的地方越来越远,甚至要下狱,二人更难见面。他们经常想念对方,只能靠书信寄意。这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就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子由)的作品。

这是一首和韵诗,就是回应子由先前写给他的诗。嘉祐元年(1056),苏轼和弟弟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在县中寺院留宿,并曾在壁上题诗。到嘉祐六年,兄弟各赴任所,苏轼赴凤翔任签判,途经渑池。他收到弟弟的寄诗《怀渑池寄子瞻兄》,怀念昔日兄弟共聚的日子。苏轼就和韵一首,写成此诗。和韵诗是以往文人作酬答之用,要以原诗完全相同的格式和韵脚来写作,限制很大,一般难有佳作。苏轼这首虽然是和韵,却比原诗写得更好,内涵层次更高,因此为历代讚赏。苏辙的原诗是这样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渡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主题是怀旧,想起昔日兄弟同游,经过艰苦的路途,一起在僧房渡宿题诗。现在兄长再路过旧地,但只能独游,想必兴致比不上二人一起之时了。苏轼按此诗格律和韵脚和诗一首,主题仍是怀旧,但在开头四句却加上了对人生的感悟,被称为见性之作。他以苏辙诗中雪泥二字出发,带出了人生的短暂与飘泊无定。他用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说人生在不同地方的经历,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然驻足雪泥之上,留下印迹;而当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人生就是这样不断变化,像诗的第五、六句所写,昔日招待过他们的老僧已去世,新塔供奉着他的骨灰。往年曾题诗的墙壁亦已倒塌,难寻当日诗句。世事变迁如此急剧,再想到往日共赴崎岖之路,情境历历在目;想到日后人生,便有一番感歎了。

苏轼写这首诗时二十六岁,仕途刚刚开始,并未经历人生的大风浪,便写出这一番感悟,实属难得。再看苏轼后来多次被贬的坎坷一生,到处流徙飘泊的生涯,这首诗又似是他自身经历的预言,正是人生到处知何似,鸿飞那复计东西,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这几句似是一语成谶,宁不教人唏嘘。

作者/出处

苏轼

苏轼,生于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卒于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〇三六──一一〇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仁宗嘉祐二年(一〇五七)进士。初任福昌主簿,历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后因乌台诗案,涉作诗讽刺朝政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北宋哲宗元祐七年(一〇九二),官至礼部尚书,其后屡遭贬谪,终任朝奉官。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任地方官时,关心百姓疾苦,有治绩。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着述丰富,散文、诗、词、书画皆有卓越成就。其文纵横挥洒,其诗奔放豪迈,清新畅达,富于理趣,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突破了唐五代词绮艳柔靡的传统,开创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我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有明万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吴兴茅维刊本《东坡全集》七十五卷和《四部丛刊》据南宋刊本影《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六十卷传世。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就弟弟苏辙(字子由)所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而写的和韵诗。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和弟弟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在县中寺院留宿,并曾在壁上题诗。到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被任命为凤翔签判,弟弟苏辙送他上任,一直送到郑州。苏轼赴凤翔必会途经渑池,而苏辙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后来因中进士并未赴任),他返回京城开封后,写了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寄给苏轼,怀念昔日兄弟共聚的日子。苏轼收到弟弟所寄的诗,就和韵一首,写成此诗。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