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姚鼐登泰山记赏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峯,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干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泰山之阳1

(泰山之阳:泰山,五岳之一。亦称东岳、岱宗等。位于山东泰安北。阳,山之南面。下文阴是山之北面。)

,汶水2

(汶水:大汶河,源于山东莱芜东北的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汶,粤:[问man6];普:[wèn]。)

西流;其阴,济水3

(济水:又名沇水,源于河南济源西的王屋山,向东流经山东。今下游已为黄河占夺,惟上游仍存。)

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4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阳谷,山南面的山谷。这里指阳谷之水,皆流入汶水。阴谷皆入济,指山北面山谷的水,皆流入济水。)

。当其南北分者5

(当其南北分者:在南北水流(阳谷和阴谷)分界处。)

,古长城6

(古长城:指战国时期齐国所筑的长城,是齐国与鲁国的分界。在山东肥城西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多筑长城以自衞。)

也。最高日观峯7

(日观峯:泰山东南的顶峯,可观海中日出,故名。)

,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干隆三十九年8

(干隆三十九年:干隆,清高宗弘历的年号(一七三六 ── 一七九五)。干隆三十九年,即公元一七七五年。)

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9

(齐河、长清:齐河、长清两县(均在今山东)。)

、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10

(限:门槛,门下横木。齐长城横过泰山,犹如一道门槛。)

,至于泰安。

泰山的南面,有一条汶水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有一条济水向东流去。因此,凡是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作为南北分界线的,便是古长城。那最高的日观峰,就在长城南面十五里。我是干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师冒着风雪,经由齐河、长清两县,穿入泰山的西北山谷,越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府的。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遶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是月丁未11

(是月丁未:指十二月二十八日。)

,与知府朱孝纯子颍12

(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知府,清代府的最高行政官。朱孝纯,生于清世宗雍正十三年,卒于清仁宗嘉庆六年(一七三五 ── 一八〇一)。字子颍,山东历城人。干隆进士。时任泰安府知府。官至两淮盐运使。)

,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13

(磴:石头台阶。磴,粤:[凳dang3];普:[dèng]。)

,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遶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14

(郦道元所谓环水也:郦道元,生年不详,卒于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五二七)。字善长,北魏范阳(今河北涿县)人,着有《水经注》。环水,指泰安城的护城河。)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15

(道少半:道,作动词用,走。走了一小半山路。)

,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这月丁未日,和知府朱孝纯子頴,从南山脚上去。全程是四十五里,一路都是石砌的盘道,共约七千多级。泰山的正南面有三道山谷;中间的那一道山谷环绕在泰安城下,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最初沿着这道山谷进去,约莫走了一小半路程,越过了中岭,再沿着西边山谷前进,便直达山顶。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谿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谿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16

(崖限当道者:像门槛般的山崖横在路上。)

,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17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苍,青草色。明烛,照亮,指雪所反映的光。)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18

(徂徕:山名,在泰安城东南四十里,为大、小汶河的分界处。徂徕,粤:[曹来tsou4 loi4];普:[cúlái]。)

如画,而半山居雾19

(居雾:停留不散的雾。)

若带然。

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谷进去,路上有所谓天门的地方。东边山谷,古时就叫做天门谿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所经过的中岭,以至上到山顶,凡是有崖壁挡在路边的,人们也都叫做天门。沿路雾气迷茫,冰块又滑,盘道的石磴几乎没法走上去。等到已经上去了,苍山上披着白雪,映得南天一片光明。远看斜阳照射城郭,衬得汶水和徂徕山恍如图画,而藏在雾里的山腰更像系着一条白带一般。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戊申晦20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21

(日观亭:亭在日观峯上。)

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22

(云漫:弥漫着云气。)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23

(樗蒱:古代赌具的一种,共五子,木制,故又称五木,类似后来的骰子。樗蒱,粤:[书蒲sy1pou4];普:[shūpú]。)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24

(极天云一线异色:极天,天的尽头。异色,颜色奇异。)

,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25

(正赤如丹:丹,硃砂。纯红色。)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第二天戊申,是月尾,在天还未明的时候,便和子頴坐在日观亭上,等候太阳出来。大风扬起了积雪直打到脸上。亭子东边从脚下起都瀰漫着云层,约略看见云层里面立着几十个白得像摴蒱一样的,是山。远看天云合缝处,结成一条有着不同颜色的线,一会儿便变成五彩灿烂。太阳上来了,正红得像丹砂,下面有动摇的红光衬托着,

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峯,或得日,或否。绛皜駮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峯,或得日26

(得日:被阳光照着。)

,或否。绛皜駮色27

(绛皜駮色:绛,红色,指被阳光照射的山峯。皜,白色,指未被阳光照到的山峯。駮,同驳,颜色駮杂。指红、白颜色驳杂。绛,粤:[降gong3];普:[jiàng]。皜,粤:[浩hou6];普:[hào]。)

,而皆若偻28

(偻:佝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是形容所见山峯的形态。由于日观峯从西诸峯皆较低,故有此景象。偻,粤:[吕loey5];普:[lǚ]。)

。亭西有岱祠29

(岱祠:东岳大帝祠,又称东岳庙。泰山又称岱宗,所以东岳庙称岱祠。)

,又有碧霞元君祠30

(碧霞元君祠:传说中的东岳大帝女儿的祠庙。)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有人说:这便是东海。回头看看目观峰以西的那些山峰,有的已经受着太阳,有的没有,红红白白的颜色混杂着,却都像曲着身子一样。亭子西边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边。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31

(唐显庆: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六五六──六六〇)。)

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32

(其远古刻尽漫失:刻,石刻。漫失,磨蚀缺损。)

;僻不当道者33

(僻不当道者:指部分石刻地处偏僻而不在路旁。)

,皆不及往。山多石少,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34

(圜:同圆。)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35

(瀑水:瀑布。)

,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

这天参观沿路的石刻,只自唐朝显庆以后的还清楚,那些远古的石刻都完全模糊消失了。荒僻不在路边的,都来不及去看。山上石头多,泥土少。石头作暗绿带黑的颜色,形状平方的多,圆的少。很少别的种类的树,多的是松树;都生在巖石的裂缝里,全是平顶。山里只有冰雪,没有瀑布和流冰。也没有鸟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一看,附近几里看不见树木,只有雪和人的膝盖一样齐。桐城姚鼐记。

赏析

本文是游记,描写攀登泰山的情形及在泰山顶上的所见。

文分七段:(1) 总述泰山的形势。(2) 记敍攀登泰山的路径及沿路的风景。(3) 描写观日出时的情形。(4) 记泰山的古代建筑。(5) 记泰山的石刻。(6) 总结泰山的特点。(7) 作者署名。

全篇着墨不多,而泰山的面貌毕现,后世推为自古游泰山文字的压卷作品。

作者/出处

姚鼐

姚鼐,生于清世宗雍正九年,卒于清仁宗嘉庆二十年(一七三一──一八一五)。字姬传,一字梦穀,号惜抱,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清高宗干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进士,官至刑部郎中。清朝开馆修《四库全书》,任纂修官。晚年主讲江南、紫阳、锺山各书院。从学者众,称惜抱先生。姚鼐为桐城派古文大家。论学主张集义理、考据、词章之长。所着古文,风格简洁严整,论文讲求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其所编《古文辞类纂》,对清代中叶以后的散文影响甚大。有《惜抱轩全集》。

创作背景

本篇选自《惜抱轩集.文集》卷十四。干隆三十九年(一七七五),作者辞官归里,途经泰安,与友人登临泰山,写成这篇游记。时值深冬,作者将所见的景物作细緻的描述,使人如见其景,如临其地。本文风格简洁严整,是桐城派古文的代表作之一。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