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诸葛亮出师表赏析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衞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先帝创业未半1

(先帝创业未半:萧统《文选》在这句之前有臣亮言三字。先帝:指刘备。东汉献帝(刘协)延康元年(公元二二零)曹丕篡汉称帝;次年(二二一)刘备在成都即皇帝位,不到三年就死了,谥号昭烈帝。刘备志在光复汉室,统一我国,但到他死的时候,仍是三国鼎立的局面,蜀汉的领土最小,所以说创业未半。)

,而中道崩殂2

(崩殂:《礼记》的《曲礼篇》说,天子死了,叫崩。殂,粤:[曹cou4];普:[cú],是死去的意思。)

;今天下三分3

(天下三分:指曹魏、孙吴、蜀汉三国鼎立。)

,益州疲弊4

(益州疲弊:《文选》益州:包括汉中、巴蜀,犍为等郡(今四川省及陕西的南部地方),是当时蜀汉的领土。罢:粤:[皮pei4];普:[pí]。《文选》作疲,古时两字通用,当作困苦解;弊:是败壤的意思。)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5

(秋:此处用法,代表时候,用现代词语关头来解释,比较更恰当。)

也!然侍衞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6

(追:在此处意指怀念,犹如追念、追思。殊遇作特殊恩惠解。)

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7

(陛下:人臣对君主的尊称。陛是台阶,称陛下,意思是:不敢直接对你说话,只敢对你台阶下的人说。)

也。

先帝所致力的复兴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他就中途逝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我们的益州又这样贫弱,这真是危急存亡的关头!可是如今侍衞的大臣在朝廷里仍然勤劳有为,忠勇的将士在国防上仍然奋不顾身,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恩惠,准备向陛下报答。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诚宜开张圣听8

(开张圣听:开张:意指扩大范围;圣听:皇上的听闻。这句话是说皇上应该多听听臣民的意见。)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9

(恢弘:扩大发掦的意思,弘字《文选》作宏。)

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10

(妄自菲薄:自己看不起自己。)

,引喻失义11

(引喻失义:是说引用的譬喻不恰当。)

,以塞忠谏之路也。

在这种情形下,陛下真应该多听取他们的意见,来显扬先帝的遗爱,鼓舞忠臣志士们的勇气;不要看轻自己,并用些不适当的譬喻,拒绝他们的善意批评。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姦、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宫中、府中12

(宫中、府中:宫中:指皇帝宫中;府中:指丞相府中及将军府中。)

,俱为一体;陟罚臧否13

(陟罚臧否:陟:升擢;罚:黜降;臧:好的;否:粤:[鄙pei2];普:[pǐ],不好的。全句是赏善罚恶的意思。)

,不宜异同。若有作姦、犯科14

(作姦、犯科:作奸:做了坏事。奸字《文选》作姦。犯科:干犯法律。)

,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15

(有司:主管机关。)

,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不论宫里或是氶相府、将军府里,都是一体的;赏善罚恶,不应该有不同的标准。如有做了坏事干犯法律的人,和做了好事忠于国家的人,都应交给主管机关,依法分别惩奖,借此把陛下公平清明的政治昭示天下;不可存有偏见私心,使内外有两种不同的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16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都是宦名,侍中掌乘舆服物,侍郎主更直执戟,宿衞殿门。当时郭攸之、费祎是侍中,董允是侍郎。袆,粤:[围wai4];普:[huī]。)

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17

(咨:与谘通用,问的意思。)

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都是善良诚实的人,有忠贞的气节和纯正的思想,所以先帝才选拔留给陛下。我认为宫里大小事体,都问问他们再办,一定能避免遗漏和错误,得到很大益处的。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将军向宠18

(向宠:刘备时曾为牙将。)

,性行淑均19

(淑均:和善。)

,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20

(督:蜀汉官名,为统率军队的大将,相当于军政部长。)

。愚以为营中之事21

(愚以为营中之事:《文选》本句之下有事无大小四字。)

,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22

(睦:《文选》作穆。)

,优劣得所23

(优劣得所:《文选》所下有也字。)

向宠这位将军,性格和善,品行端正,长于军事,以前试用的时候,先帝说他很能干,所以大家推举他做都督。我认为军政方面的事情,都和他商量,一定能使军队里和睦,无论好的坏的,都能安排得当。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歎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24

(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先汉后汉:指前汉后汉,也称西汉、东汉。)

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歎息痛恨于桓、灵25

(桓、灵:桓:东汉桓帝(刘志)。灵:东汉灵帝(刘宏),都因宠信太监,造成党祸,导致了以后黄巾之乱。)

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26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都是官名。当时尚书是陈震;长史是张裔;参军是蒋琬。)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27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等于说这都是。贞良死节就是如今所说的忠贞。良字《文选》作亮。《文选》臣下有也字。)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后汉崩溃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到这件事,都对桓帝灵帝叹息痛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都些忠贞贤良的大臣,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复兴的日子,就可以很快地到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臣本布衣28

(布衣:是平民。)

,躬耕于南阳29

(南阳:汉有南阳郡,包括今湖北旧襄阳府和河南旧南阳的地方。本句有些选本无于字。)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30

(卑鄙:卑:低微;鄙:粗野。)

,猥自枉屈31

(猥自枉屈:在这里是虚词,有竟乃的意思。这句话如果用现代语说,应是竟然亲自来访。)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32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当时诸葛亮在南阳隐居,刘备听说他有大才,三次往见,最后才见着他,向他问时局,如何挽救汉室的危亡,并请他出山帮助。)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33

(驱驰:是效力奔跑的意思。)

我本来是一个平民,在南阳地方耕种为生,但求在乱世保全自己性命,不想到各地诸侯那里求取功名。谁知先帝不嫌我低微鄙陋,竟然亲自降低身份,先后三次到我的草舍里来访我,问我对于时局的意见;因此我非常感激,应允先帝愿为国事奔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4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建安(东汉献帝年号)十二年(公元二零七);曹操攻刘备,那时诸葛亮在军中任军师;刘备从当阳(今湖北当阳县)败退夏口(今汉口),情势非常危险,就派孔明到柴桑(伐江西九江县西南)联络孙权,共同抵抗曹操,才有以后赤壁(今湖北嘉鱼县的东北)的大捷,刘备得以转危为安。)

,尔来35

(尔来:尔:古时与迩通用;尔来……如译语体,应是到现在已经……。)

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36

(大事:刘备在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东)病重,临死托付诸葛亮全权辅政,因为那时太子刘禅才十七岁。)

也。受命以来,夙夜忧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37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泸:水名,在今四川泸定等县境,那时南蛮孟获造反,诸葛亮率军前往征讨,与孟获接战,曾经七纵七擒。不毛:不能种植之地,指蛮荒的地方。)

后来正当大局逆转,我奉命任职是在我军战败、情势万分危急的时候,到现在已经是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因此临终时托付我主持国家大事。受命以来,日夜忧虑,恐怕先帝托付我的事,我办不出成效来,辜负了先帝圣明的遗意。所以五月间我带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蛮荒地带。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姦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38

(三军:古代军队的通称。)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39

(驽钝:驽:最下等的马。钝:锋刃不利;驽钝,用来譬喻人的才力低劣。)

,攘除姦凶40

(攘除姦凶:攘除:是排却、除掉的意思;姦凶:是造反叛乱的篡逆,指的曹魏。)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41

(旧都:东汉的首都洛阳。)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42

(损益:应兴应革的事情。)

,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也已充足,应该鼓舞起军队的士气,领兵北上,平定中原,竭尽我薄弱的力量,扫灭造反叛乱的篡逆,以光复汉朝,回到我们的旧时首都。这是我报答先帝和尽忠陛下所应尽的职分。至于政治上应兴应革的决策,和尽力贡献忠实的建议,那就是攸之、祎、允,他们这些人的任务了。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43

(贼:仍指曹魏。)

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44

(慢:懒惰。文选作咎。)

,以彰其咎45

(彰其咎:彰:文选作章。咎:文选作慢。)

。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46

(谘诹善道:谘诹:访问咨询;善道:良好的办法、途径。诹,粤:[周zau1];普:[zōu]。)

,察纳雅言47

(雅言:是正当的建议。)

,深追先帝遗诏48

(遗诏:是指刘备的遗嘱,其中有告诫刘禅的话说:勉之勉之,勿以恶少而为之,必以善少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我希望陛下把讨贼和光复的责任付托给我,如果我不能尽到责任的话,请给我严正的处分,好祭告先帝的亡灵。如果政治上没有忠言贡献,就斥责攸之、祎、允等人的疏忽,明白指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己多作考虑,访问寻求良好的办法,注意采纳正当的建议;深切地回想先帝的遗训。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49

(零:《文选》作泣。)

,不知所言50

(言:《文选》作云。)

我受了陛下的大恩,万分感激;现在就要和陛下远别,写这篇表的时候,不由得掉下了眼泪,自己也不知道说了一些什么!

赏析

汉代盛世的文学发展以诗赋韵文为主,读书人所写散文大多为公务文章。散文创作除了前面介绍的历史散文,可以说是乏善足陈。直至东汉建安时代三国争雄,又一个乱世反而造就文学发展再一次兴起。当中不少政治人物,像三曹父子和建安七子,留下大量精彩作品。这里选读的诸葛亮《出师表》,就是一篇政治家所作而传诵千古的作品。

诸葛亮无人不识,但对他的印象大多来自小说《三国演义》,其中有不少神化而不实的地方。从历史上看,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他辅助刘备成为割据一方的霸主。刘备死后,他辅助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得以保持鼎立局面十多年,全仗诸葛亮一人。后主昏庸无能,诸葛亮在蜀汉辛苦经营,自知如不主动出击,蜀汉迟早坐以待毙。他派人与吴国修好,又出兵平定南方部落,最后六出祁山,希望先发制人,打击魏国。这篇《出师表》写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是诸葛亮在出师伐魏前向后主上的表章。陈寿把这篇表章收录在《三国志》诸葛亮的传记中。

诸葛亮的北伐要成功,必要无后顾之忧。他最担心的是后主宠信小人,拒纳忠言,更恐怕后主对自己猜忌,怀疑他这次北伐的动机。因此他上表劝诫后主,安排好辅政的人,也表明心迹,以防小人扰乱朝政。《出师表》前半部分是诸葛亮临行时对后主的进谏,劝他广纳言路,亲贤远佞;后半部分是表明自己北伐的心迹。

篇章第一段首先提及先帝刘备创业未半而先逝,再分析蜀汉当前的形势,指出如今天下三分,益州(蜀汉根据地)形势危急,但国内忠臣志士都感于先帝刘备的知遇,愿意尽心报国;希望后主也虚怀纳谏,奋发图强,不要轻看自己,做些不恰当的事,阻塞忠臣进谏之路。

诸葛亮在提出请后主开张圣听后,第二段便提出要赏罚分明,不宜偏私,达至平明之治。接着他向后主点名推荐一些可以委以重任的大臣,包括可以执行宫中之事的几位内政大臣,以及负责营中之事的将军向宠。诸葛亮强调这几位都是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并不是要推荐自己的亲信。在举荐贤臣后,他一再谆谆告诫后主必须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歎息痛恨于桓、灵也!当时离东汉的灭亡不远,蜀汉以继承汉室大统自许,必定不想这么快便重蹈东汉败亡的覆辙。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为祸,以致国家衰败,诸葛亮请后主以此为鑒,不要宠信小人。对这些小人,他姑隐其名,而对贤臣,他则一再提名,希望后主亲之、信之,汉室兴隆才有希望。

在一再劝告后主亲贤臣,远小人之后,下面转为一段叙事,讲述自己的出身和跟先帝创业的往事。这里交代了两个重点,第一是自己本来不求在乱世中谋求显贵的门路,只因先帝猥自枉屈三顾草庐,为报答他的知遇之恩,才为他驱驰效命。第二是先帝对他的信任,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而且先帝在临崩时向他托孤,他有责任做好辅政大臣的本分。诸葛亮在这里表明自己的心迹,不忘先帝的托付,报答他的知遇之恩,以示对蜀汉忠心不二。

诸葛亮接着交代自己受命以来,一直兢兢业业,日夜辛勤,只怕自己做不好先帝托付的事,损害了先帝的圣明。他更在当年五月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平定了南方的部落。现在已无后顾之忧,便应鼓舞三军的士气,北伐中原,扫除叛逆,复兴汉室。他所做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先帝,也为了向后主尽忠。

最后,他在表中再强调各人的职分。自己的任务是讨贼兴复,提出政治建议则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而后主也有责任,就是要多谘询好的治国办法,采纳正当的建议,深刻地记住先帝的遗训。表的结尾用了很感性的结束语︰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他感谢先帝的知遇之恩,也感谢后主的信任。现在北伐远行,一方面不知道自己会否命丧战场,不能再回来,另一方面担心后主不懂治国,自己离去后蜀国形势更为恶劣,所以不觉感触流泪。

《出师表》是一篇臣下向君主所上的表章,但因为上表者的特殊身份,使这篇表章不同于一般。文中以先帝起头,全篇不断提及先帝刘备,达十三次之多,是较特别的写法。我们要先了解诸葛亮、先帝和后主的关系,可更易理解诸葛亮写这篇表章的深意。刘备在公元221年称帝,但很快在伐吴战争中大败,223年在白帝城去世。刘备临死前向诸葛亮托孤,请他辅助继位的刘禅。陈寿的《三国志》记载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又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因此,诸葛亮对刘禅,不单是臣下的身分,又有着长辈的身分。刘禅自己并没有君主所需的雄才大略,一直倚靠诸葛亮为他主持国政。虽然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特殊,但毕竟后主是君,他是臣,总不能僭越。这篇《出师表》很难写,道理要说得明白,语气又不可用得重,既要循循善诱地开导,又要不失臣下尊上的分寸。因此诸葛亮在表中处处提及先帝,告诫后主先帝创业艰难,作为继业者应好自为之。后主宠信宦官黄皓,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恐怕是自己离开后,后主受小人蒙惑,恐怕朝政会出问题,因此全篇主力劝诫后主亲贤远佞,广纳忠言。他在国政上举足轻重,易有功高盖主的危险,何况刘备临死托孤,表明如刘禅不才,诸葛亮可取而代之。虽然诸葛亮没有这个野心,但说长道短的流言一定不少,向后主进谗的也应大有人在。如后主对诸葛亮猜忌,必定影响北伐的军心,也危及整个蜀汉的前途。因此诸葛亮在表的下半部用了不少篇幅去表明自己的心迹。他从自己的出身谈起,讲述与先帝共同创业的艰难,更临危受命,承担辅政的重任。他一再表示自己忠心耿耿,希望堵塞小人的中伤,消除后主的猜忌。诸葛亮说完一番肺腑之言,想起种种前事,自己不觉感触流涕。这交织着种种复杂感情的真情的流露,在一般表章中十分罕见。

诸葛亮对蜀汉的忠心耿耿,为国事贡献一生,一直为后世所歌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写有不少怀缅诸葛亮的诗歌,如《蜀相》一诗的后半,就写出了这位名相的遗憾︰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表》表现了诸葛亮作为两朝老臣,希望为复兴汉室而鞠躬尽瘁的心意。前人曾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现在看来是否不合时宜?今天我国已没有君主,为何《出师表》仍有一读的价值?我们读《出师表》,并不是要强调忠君思想,而是要从诸葛亮本身的作品去认识这个人,了解他在那个时代、那个位置、那种心态而发出的心声。这篇文章情理兼备,除了对君主谆谆告诫,也倾注了自己浓厚的感情。全文集议论、叙事、抒情于一身,道理写得严密,不卑不亢,情感自肺腑流出,真挚感人。虽然时代已改变,这篇论理和抒情俱佳的篇章仍值得欣赏。

作者/出处

诸葛亮

诸葛亮(公元181 – 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他早年隐居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自比管仲、乐毅,时人称为卧龙先生。后来辅佐刘备联吴抗魏,西取益州,建立蜀汉,为蜀汉丞相,后被封为武乡侯。刘备临终,嘱咐他辅佐刘禅。诸葛亮当政时,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曾前后六次出师北伐曹魏,后死于北伐军中。死后谥为忠武侯,所以被称为武侯、诸葛武侯。

创作背景

蜀汉建兴五年(公元二二七),诸葛亮亲率大军北伐曹魏,出发前写了这一篇表,向后主刘禅(刘备的儿子)辞行。

许多古文选本,称此篇为《前出师表》,另有所谓《后出师表》。但陈寿《三国志》、萧统《文选》、姚鼐《古文辞类篡》等书,都不载《后出师表》,有人且指为伪作。本篇录自《三国志诸葛亮传》,完成按照原文排印,所以题目上不加前字。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