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程颐四箴赏析

视箴

视箴

视箴

心兮本虚,应物无迹;操之有要,视为之则。蔽交于前,其中则迁。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

心兮本虚1

(虚:此虚字指心灵非外界存在讲,故含有形式意义及自觉意义两面。)

,应物无迹2

(无迹:即无迹象可求;仍是说心与物之关系与物与物之关系不同。)

;操之有要,视为之则3

(视为之则:即是说,视为心意活动之关键所在。)

。蔽交于前,其中则迁4

(其中则迁:其中指心灵或自觉,迁是移动之意。)

。制之于外,以安其内5

(其内:与其中同。)

;克己复礼6

(克己复礼:语出《论语‧颜渊》。克己即克制私欲之意;复礼即归于一定之节度秩序之意。)

,久而诚矣。

心灵本是自觉的主题,对外物的感应全无迹象可供把捉。可是掌握心灵活动的方向,也有一种要诀,就是将视当作心灵活动的关键,而用工夫。一切能造成蔽障的外物,杂现于眼前的时候,自觉的心灵就会随着这些外物的蔽障而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方向。工夫是要在外发的活动上着力克制。这样来使内在的自觉心灵安定不移。能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克制私欲而归于节度,时间一久了,心灵自然会达到纯化不杂的境界。

听箴

听箴

听箴

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诱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

人有秉彝7

(秉彝:语出《诗经‧大雅‧烝民》中民之秉彝一语;秉,执持之意;彝即常;秉彝即执守常道之意。)

,本乎天性,知诱物化,遂亡其正8

(遂亡其正:亡是丧失之意。亡其正即丧失其正当方向。)

。卓彼先觉9

(卓彼先觉:卓:高明。先觉:觉道早之人。《孟子‧万章》:予,天民之先觉者也。)

,知止有定10

(知止有定:语出《大学》中知止而后有定一语。意谓,能知归宿所在,然后方能坚守不移。伊川此处,则以止指界限说,与下文非礼勿听相连。)

,闲邪存诚11

(闲邪存诚:《易经‧干文言》:闲邪存其诚。意即防备邪恶而存养其真诚。)

,非礼勿听。

人类本有一种常常执守的价值规范,这种规范的根源是在自觉心灵的本性中。由于知识的引诱与外物的牵引,才会丧失正当的方向。那种先觉的人何等高明,早就指出:知道界限方能够坚定。排除掉一切不如理的意念而养着纯化的心灵,对一切不如理的言论根本不去听。

言箴

言箴

言箴

人心之动,因言以宣;发禁躁妄,内斯静专。矧是枢机,兴戎出好,吉凶荣辱,惟其所召。伤易则诞,伤烦则支。己肆物忤,出悖来违。非法不道,钦哉训辞!

人心之动,因言以宣12

(宣:即表现之意。)

;发禁躁妄,内斯静专。矧是枢机13

(矧是枢机:矧:况。枢机:《易经‧系辞》: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兴戎出好14

(兴戎出好:《书经‧大禹谟》:惟口出好兴戎。孔疏:口之所言,出好事,兴戎兵;非善思虑,无以出口。都是说言语的作用。)

,吉凶荣辱,惟其所召。伤易则诞15

(伤易则诞:伤是指毛病说。伤易则诞指言语有轻易的毛病,就会有诞妄的错误。)

,伤烦则支16

(伤烦则支:烦是繁冗之意。伤烦则支即是说,语言有繁冗的毛病,就会弄得支离不明。)

。己肆物忤,出悖来违17

(出悖来违:这是由《大学》中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一语而来。意思说,话出口如果悖理,则别人来的话也就会是违理的。《易经‧系辞》: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

。非法不道18

(非法不道:《孝经》: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钦哉训辞!

人的心灵的一切活动,都要通过语言来向外表现。当言语外发的时候,能够禁绝躁动和妄动,然后心灵内部方能安静不扰,专一不乱。何况语言是许多事的枢纽所在,由语言可以惹起一场大战事,由语言也可以表示许多好感。事情的吉祥或凶险,遭遇的光荣或耻辱,都是由语言招来。语言如果有太过轻易的毛病,结果一定犯荒诞的错误;语言如果有繁冗的毛病,结果一定犯支离的错误。一个人自己太放肆了,外界必然会来许多忤意之事;一个人出口的话太悖理了,别人向自己说的话也一定会不讲理。对于不合道理的话一律都不说,这是我们应该恭敬遵守的古训之辞。

动箴

动箴

动箴

哲人知几,诚之于思,志士励行,守之于为。顺理则裕,从欲惟危。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习与性成,圣贤同归。

哲人知几19

(几:同机。)

,诚之于思,志士励行,守之于为。顺理则裕,从欲惟危。造次克念20

(造次克念:造次是由《论语》中造次必于是一语而来。造次,急遽之时。造次克念就是说,要在造次之际也能念念不忘理分。)

,战兢自持,习与性成,圣贤同归。

一个有智慧的人一定能够默观一切变化的机缘所在,这由于他在思考上有一种纯化的自觉。一个有抱负的人要去勉励自己的品行,他要去坚守的就是他实际的行为。人能够顺着正理去活动,一切便都会宽裕;人若是顺着私欲去活动,那就有很大的危机。在急遽匆忙的时候,也要能够念念不忘正理,像有所畏惧一样战战兢兢地自己留意操持,等到一个人的习惯与他的自觉的本性合一的时候,他就与圣贤有同一的归宿。

赏析

本篇是所谓箴铭体的文字。这种体裁是韵文的一种,本来是格言一类,所以它的内容总是以简短文字表述一些确定见解的。

文章主要内容是伊川对视听言动所提出的四箴,主旨在于就人的日常活动中来讲成德的工夫。程伊川的理论,主要是利用内外交磨的过程来完成德性心的透显的。所以四箴说法不同,主旨都在这里。

先就视箴说,视箴的主要意思在于制之于外,以安其内二语;所谓制之于外,即是在一个个的活动上求其得正,克制自己的活动不使趋向邪妄;以安其内即表示由这种克制的工夫,而使心灵方向不为外物所移动。最后再提出克己复礼的旧话,仍表示他的一贯立场。

再就听箴说,听箴先提出人的价值自觉,即所谓秉彝。然后,指出价值意识之昏昧,由于心趋于物,为外物所牵引。而正面主张则是闲邪存诚与非礼勿听。这里的工夫仍是在具体行为上克制私欲的工夫。但本乎天性一语,含有对价值意识之内在的肯定,学者不可不留意。

就言箴说,前两句总说言语的功用。发禁躁妄一语,是全篇主要意思,下通至文末的非法不道。在发上用禁的工夫,即是在个别活动上作克制。而内斯静专则是工夫的目的所在。内外交磨的目的原是要求价值自觉明朗安定;不仅这一面是如此,但此处只就言说。

言箴中间八句,只是发挥两点意思。第一是,言常有重大作用,对人事有极大影响。第二是,言得正则外界的反应亦可正;否则,自己的言不正,外界的乖忤之事也就越多。这两点都可以作为伊川对言的重要性的解说。

最后,就动箴说。伊川论动,是兼包思想与行为两种活动说的。意念之动,要在思上求诚;行为之动则要有所守。而关键则在于顺理与从欲。整个工夫落在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上。仍是在一个个活动上求正的意思。不过最后说到习与性成,则指德性之完成讲。这一点是涉及工夫的归宿的,为前面三箴所无。可视作四箴的总结语。

总而言之,伊川在四箴上所表现的思想,是他的一贯思想;就是所谓程门心法。这种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是:在一个个行为或活动上处处求如理,就通过这种工夫过程,使私欲受制而暂息;而价值意识渐渐朗豁无蔽,以完成德性。这与日后王阳明讲的致良知之学,是大不相同的。

作者/出处

程颐

程颐(公元一〇三三——一一〇七),程颢的弟弟,字正叔;因为他住在河南嵩县西北,靠着伊川(河名),世称伊川先生。哲宗初年,任崇政殿说书,开罪了苏轼,贬官,又因被人不满而去职。绍圣初年,流放涪州(今四川涪陵县),徽宗即位,改送峡州(今湖北宜昌县),七十五岁死。嘉定年间,赐谥正公。他和程颢同在周敦颐处受学,主张言谈举动,全得以圣人为师,提倡格物、致知、穷理、尽性,作为根本的修养之法。他的学生很多,他更是直接开启朱熹思想的大师;一般所谓程朱,程主要即指程颐。着作也全收在《二程全书》中,重要的有《易传》《春秋传》及语录等。

创作背景

程颐《四箴》,乃本于《论语‧颜渊》篇之四勿而作,其自序云:颜渊问克己复礼之目。夫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颜渊事斯语,所以进于圣人。后之学圣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因箴以自警。儒者本重成德之学,宋儒尤然。伊川此作,即根据《论语》就视听言动四方面所制之格言,虽云自警,亦以教人,欲学者留意于此,自我勉励,以完成德性。箴,是规戒之意。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