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赏析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1

(士:据《白虎通‧义爵》的解释,凡通古今,辨然否,皆谓之士。按春秋战国时诸侯卿相所养的士,品类复杂,贵贱不分,可以说什么人都有。其中真正有一技之长而能任事的人不多,大都是不中用的废物;尤其士的品格低下,只要谁供给衣食,就给谁出力,什么手段都可以使得出来。因此与士的原有的含义距离甚大,简直不能称为士了,倒是称做食客还比较恰当。养士的风气始于春秋时代的齐桓公,到战国时代盛极一时,当时所谓士这一流人,几乎成了诸侯卿相的一种财富。)

,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2

(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据《史记‧孟尝君传》载:孟尝君到了秦国,秦昭王想用他做宰相,有人向昭王谏止,昭王便把孟尝君逮捕下狱。孟尝君使人求救于昭王的幸姬,幸姬提出要孟尝君的狐白裘以为交换条件。所谓狐白裘,是一件上等的皮衣,集狐腋白毛而成;孟尝君的狐白裘,据说价值千金,天下无双。但是他到秦国的时候,就把这件皮衣献给秦昭王了。现在昭王的幸姬想要这件皮衣,他就叫他的宾客给他想办法。当时宾客中有一位会装狗偷窃的人,夜里扮成狗队,偷偷地到了秦宫,把那件献给秦昭王的狐白裘窃了出来,才又献给了昭王的幸姬。幸姬得裘,在昭王面前给孟尝君讲情,孟尝君因得释出。出狱后,他就改变姓名,想逃出秦国,半夜到了函谷关。昭王不久又后悔释放孟尝君,再下令收狱,但已找不到孟尝君,知已脱逃,便派人追赶。当时的秦法,须等到鸡鸣,才能开关放出行人。那时孟尝君怕追兵来到,非常着急,恰巧他的宾客中又有一位会学鸡叫的人,就学着鸡叫了一声;他这一叫,引得所有的鸡都跟着叫起来,于是关门开了,孟尝君才能够逃出。等秦国的追兵来到,孟尝君已经去远了。)

世上都称讚孟尝君,说他能够深得士人的心,士人因此愿意去归附他;而他也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兇残得像虎豹一般的秦国脱逃了出来。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咳!以我看,孟尝君只是一个鸡鸣狗盗中的领袖罢了,哪里能称得起深得士人的心?

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不然,擅齐之强3

(擅齐之强:擅,作据有解。齐自桓公称霸时起,即已成为一大强国,在战国时代,能与秦国抗衡的,只有齐、楚二国。)

,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4

(南面:古时天子临朝,南向坐,后世因称天子统御天下为南面。)

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不然的话,凭着齐国那样的富强,只要得到一个士人,就可以南面称王,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的力量吗!就因为有鸡鸣狗的人做了他的门客,所以那些真正有才能的士人就不来了。

赏析

王安石反驳世界对于孟尝君能得士的看法,提出自己对于孟尝君不能得士的见解。同时,也暗示出:建功立业,必须有伟人抱负,真实本领,然后脚踏实地去做,才能成功;断乎不能仗恃小聪明,行险侥倖。

本文很短,只有八十八字,但仍可分为四段:首段先引敍世人对于孟尝君能得士的称许;次段即提出自己与世人相反的见解──岂足以言得士?三段申述孟尝君不能得士的理论;最后一段为结论。

世俗称许孟尝君能得士的主要理由,是因为他借着会学鸡鸣狗盗之宾客的力量在秦脱险。作者既然意在反驳孟尝君的能得士,就必须冲着这一主要理由加以攻击,使其不能成立。如果这一主要理由不能成立,则能得士的结论即可不攻自破。所以在本文后三段中,都提出鸡鸣狗盗来,向首段的卒赖其力集中攻击:第二段在说明鸡鸣狗盗不是士;第三段在说明建业立功本用不着鸡鸣狗盗;第四段在说明鸡鸣狗盗不但不是士,且与士不能并容;因而也就暗示出了鸡鸣狗盗只是小聪明,在秦脱险也无非是行险侥倖,这与建业立功丝毫无涉。孟尝君有机会使齐国南面制秦,就因为他未能得士,只是一些鸡鸣狗盗,才把大好机会失去了。

本文短小精悍,气势雄奇,世称名作。

作者/出处

王安石

王安石,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五年,卒于北宋哲宗元祐元年(一〇二一──一〇八六)。字介甫,号半山,北宋神宗元丰三年(一〇八〇)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是北宋名政治家,北宋仁宗庆历三年(一〇四三)进士,初任淮南判官签书,历任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东刑狱提点及参知政事。先后两度任中书门下平章事,执掌朝政期间,推行新政,变法图强。因政策时有偏激,加上所任非人,所以遭保守派的反对,新法受挫。晚年退居金陵,卒谥文。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论古文、诗歌,都成就超卓。王安石的说理古文,深于经术,议论透闢,得力于先秦诸子。他的诗歌,取法韩越,下开江西诗派之风气。宋绍兴辛未(一一五一)王珏刊明初修补本《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和元大德辛丑(一三〇一)安成王常刊本李璧注《王荆文公诗注》五十卷《目录》三卷附《年谱》一卷传世,另着有《周官新义》及《唐百家诗选》。

创作背景

《孟尝君传》,是汉司马迁所着《史记》中的一篇列传,在《史记》卷七十五。本文即王安石读了这篇列传以后所写的读后感,针对孟尝君好士这一点提出了批评。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代齐国的主义──按《史记》本传,他是齐威王田因齐的孙儿。他的父亲田婴,在齐宣王田辟疆时,做了十一年的宰相,齐湣王田遂时,封于薛(古城在今山东滕县东南),家资累万金,生活极豪侈。田文袭父荫继为薛公,在薛招致天下之士,有食客数千人,甚至破产来供养,因此名闻诸侯,号称孟尝君。秦昭王闻其贤,请他到秦国做宰相,有人说他的坏话,遂被囚于秦。后赖其宾客之力,得脱险返齐,齐湣王乃任以为相。他虽然养了这么多的士人,在政治上却并无建树可称。后来他见疑于湣王,失掉相位,食客尽散;不久复位,食客又都返来。后又为湣王所逐,逃奔魏国,魏以为相。湣王死后,他返薛独立,以至老死。他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都以贵族能养士著名,并称为战国四父子。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