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山海经》精卫填海赏析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1

(发鸠:山名,旧说在今山西境内。)

之山,其上多柘木2

(柘木:柘树,落叶桑科。灌木,叶可饲蚕。柘,粤:[蔗ze3];普:[zhè]。)

。有鸟焉3

(焉:助语词,意指在那儿。)

,其状如乌4

(乌:乌鸦。)

,文首5

(文首:文即纹。头上有花纹。)

、白喙6

(喙:鸟嘴。喙,粤:[悔fui3];普:[huì]。)

、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7

(其鸣自詨:詨,叫。它鸣叫时像呼唤自己的名字。詨,粤:[效haau6];普:[jiāo]。)

。是炎帝之少女8

(是炎帝之少女:炎帝,传说中的神农氏。少女,小女儿。)

,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9

(堙:填塞。堙,粤:[因jan1];普:[yīn]。)

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10

(河:黄河。)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有很多柘树。那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而亡,没有再回来,因此化作精卫鸟,经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漳水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赏析

这是一篇出自《山海经》的神话,该书介绍了我国古代山川、奇特动植物、奇风异俗等,往往以神话故事来解释物种的起源或形态。神话是远古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幻想故事,往往注入了人民的美好愿望。

本篇说发鸠山上的一种小鸟,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因为在东海溺水而死,灵魂不灭,化为精卫鸟,经常叼衔树枝石块丢下东海,要填平它以报心中怨恨。

这个故事后来浓缩为精卫填海的成语。东海如此深广,精卫鸟如此弱小,却坚定不移以微弱力量去挑战东海。人们被这种意志和胆色感动,就以精卫填海比喻意志坚定,不畏艰苦的精神或行为。

作者/出处

《山海经》

《山海经》,大约成书于战国(公元前四七五──前二二一)初至西汉初年,自来号称奇书,并非一时一人之作,共十八卷,分别是《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汉书‧艺文志》将《山海经》列入形法家之首,《隋书‧经籍志》以后多列入地理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小说之最古者尔。全书只有三万一千多字,却包含着我国古代地理、历史、神话、民俗、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及宗教等多方面的资料,是研究上古社会的重要文献。后人笺注颇多,如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和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创作背景

《精卫填海》选自《山海经‧北山经》,本无题目,现题为编者所加。版本据《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

精卫,鸟名,又名誓鸟、冤禽、志鸟,俗称帝女雀。本篇说炎帝之女在东海被淹死,灵魂化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