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Li Bai独坐敬亭山赏析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高飞尽1

(尽:消失。)

,孤云独去闲2

(闲:通闲。安静。)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3

(看:粤:[看hon1/汉hon3];普:[kàn/kān]。)

两不厌4

(厌:厌倦。)

,只有敬亭山。

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不为人所赏识,唯有与山水作伴的情怀。他独坐敬亭山,看着鸟儿高飞远去,在天边消失了;连天上孤零零剩下的那一片云儿也飘走了。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的只剩下我和敬亭山。我凝视着山,山也看着我,彼此互相欣赏,百看不厌。这世界上大概只有敬亭山对我还不嫌弃,愿意与我作伴。

全诗的中心是独坐二字。前两句描写独坐所见。鸟是众鸟,要全部飞走,不是一时一刻的事,诗人看着它们飞尽了,可知独坐之久。云是孤云,独来独往,连它也慢慢飘远了,只剩下空无一物的天空。诗人独坐,心无杂念,才能静静观察大自然,才能感受鸟飞云去之后万籁俱寂的境界。后两句写独坐的感受。诗人用拟人手法,将自己的主观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写人和山对坐相看,互不相厌。诗人眼里,敬亭山并不是一座没有生命的山,而是一位情趣投合的朋友。

一般诗歌写山,多对山周围可以映衬它的景物着力描写,但这首诗不写草木,不写溪流,连鸟儿、浮云都抽掉,把自己放入画面,人与山和谐共处,把物我两忘的境界,高妙地烘托出来。

这首诗写诗人独坐敬亭山时的幽静情趣,反映出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寂之感。但李白毕竟是李白,即使落魄孤独,也决不寒蹇苦涩,他努力在与山水的对晤中,寻找失落的自我,得到心境的宁静自足。

作者/出处

李白

李白,生于唐武后圣历二年,卒于唐肃宗宝应元年(六九九──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今甘肃天水),幼年随父迁居四川青莲乡,泛阅百家杂着,遍踏名山大川。唐玄宗天宝(七四二──七五五)初,李白入京,贺知章惊为天上谪仙人,荐于玄宗,诏为翰林供奉。李白虽有治国抱负,但为人放浪不羁,为宦官高力士所谗,失意离京。天宝十四年(七五五),安史乱起,玄宗子永王璘起兵,李白被聘为府僚。后肃宗即位灵武,永王兵败被杀,李白系狱寻阳,得郭子仪弃官以赎,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晚年依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六十二岁病逝于当涂。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风俊逸豪宕,尤长于乐府歌行。李白作诗信口而成,直抒胸臆,没有彫琢痕迹,世称诗仙,与诗圣杜甫齐名。有清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吴县缪芑重刊《李太白集》三十卷行世。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天宝十二载(公元753),李白遭谗言譭谤被迫弃官离京已有十年。十年中他到处漂泊,饱尝人间冷暖,因此憎恶世态炎凉,意欲寄情山水,寻求平淡恬静的生活。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山高数百丈,千巖万壑,风景幽美。山上有敬亭,南齐诗人谢眺经常到此吟咏。谢眺是李白生平最为倾慕的诗人,对他的影响很大,所以李白在宣城期间经常在山上盘桓留连,吟诗抒怀。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