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Su Shi题西林壁Written on the Wall of Xilin Temple赏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总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总不同1

(远近高低总不同:总一作各。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观看各不相同。)

正面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侧面看是一座陡峭的奇峰。远处近处或高处低处,每个角落看起来形态都不同。A range in panorama, peaks if viewed from the side;Far, near, low, and high, these summits differ wide.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2

(缘:因为。)

身在此山中。

无法了解庐山的真相究竟如何?只因为自身就处在庐山之中。The true face of Mount Lushan, O 'tis so hard to tell,Because this very mountain, has had me right inside.

赏析

一、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赴汝州任团练副使,路经九江,登临庐山,写下了若干首纪游诗,本篇即其中之一。对庐山而发,又说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为人处事的普遍哲理。

二、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形象与哲理的高度融和,富于理趣。作品由写景到议论,浑然一体,既显得内涵丰富,无粗浅之弊,又显得活泼自然,无说教之感。读后能通过艺术形象领悟到某种哲理,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益。

|

作者/出处

苏轼

苏轼,生于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卒于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〇三六──一一〇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仁宗嘉祐二年(一〇五七)进士。初任福昌主簿,历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后因乌台诗案,涉作诗讽刺朝政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北宋哲宗元祐七年(一〇九二),官至礼部尚书,其后屡遭贬谪,终任朝奉官。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任地方官时,关心百姓疾苦,有治绩。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着述丰富,散文、诗、词、书画皆有卓越成就。其文纵横挥洒,其诗奔放豪迈,清新畅达,富于理趣,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突破了唐五代词绮艳柔靡的传统,开创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我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有明万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吴兴茅维刊本《东坡全集》七十五卷和《四部丛刊》据南宋刊本影《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六十卷传世。

创作背景

《题西林壁》选自《苏轼诗集》卷二十三,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七年(一〇八四)初游庐山时作。西林,庐山寺名,又名干明寺。本诗不仅描绘了庐山山势奇特、姿态万千的风貌,也说出了观察事物的重要哲理。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