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Li Bai忆秦娥赏析

箫声咽,秦娥梦横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覇陵伤别。 

箫声咽,秦娥梦横秦楼月1

(箫声咽,秦娥梦横秦楼月:咽,呜咽,低沉悲怆的声音。秦娥,秦国一名叫弄玉的女子,相传她是秦穆公的女儿,嫁给仙人箫史。她善于吹箫,箫声如凤鸣,于是引来了凤凰。两句是说箫声悲怆,秦娥从梦中惊醒,只见凄寒的月光照在楼头。)

。秦楼月,年年柳色,覇陵伤别2

(覇陵伤别:霸陵,即灞陵,在今陕西西安东面。汉文帝九年(公元前一七一)在此筑灞陵,因以为名,相传汉文帝于此送别王昭君。他死后即埋在这里。附近有座灞桥,唐朝长安人士送客多到此,折柳相赠,以表惜别。伤别,因离别而伤心。)

。 

幽怨悲凄的箫声,惊醒了甜蜜的梦。楼外月色朦胧,梦境无影无踪。只有灞陵道上的垂柳,勾起的离情年年相同。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乐游原上清秋节3

(乐游原上清秋节:乐游原,在长安城东南,地势高敞,是登高游览的胜地。汉代时名乐游苑,唐代时称乐游原,一名乐游园。清秋节,即九月九日重阳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4

(咸阳古道音尘绝:咸阳,今属陕西,曾是秦朝的京城。音尘绝,音信断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5

(残照:夕阳的余辉。)

,汉家陵阙6

(汉家陵阙:汉家,指西汉,西汉建都长安。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墓地上的宫殿。)

乐游原上秋色冷,望着咸阳古道,往事已成空。西风又起,残阳如血,照着前代帝王的坟茔和楼阙,我心伤痛。

赏析

一、这首词是写少妇的闺怨。上片写秦娥的春愁,下片写秦娥的秋怨。写春愁,场景在明月高楼、闺阁之内;写秋怨,场景在夕阳高原、苑囿之外;日盼与夜想,坐思与伫望,封闭的狭小天地与开放的广袤空间,对举成文,相映互衬。言灞桥柳色,年年伤别,是暗写分别之际折柳赠行之痛;言咸阳古道,音尘断绝,是明写分别之后登高企盼之苦。秦娥对亲人悠悠不尽的思念,就通过这时序的跳跃,场景的转移,动态的变换,多时空、多侧面的种种映衬,立体而丰满地凸现出来。

二、有人说这首词虽然写闺怨,但其实却是男人在想家中的妻子,正如杜甫月夜思家,不说自己如何如何,只说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通过想像中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传达自己的深沉的思念和感伤。只是不知,是呜咽的箫声扰了秦娥的迷梦,还是秦娥梦回之时,刚好有一缕箫声入耳。这箫也,梦也,月也,一切都是那么凄迷。有限的文字,描绘出一种幽远的意境。从上阕的覇陵伤别,到下阕的汉家陵阙,作者天衣无缝地把词意从怀念远人过渡到怀古伤今,使词境变得开阔悲壮。

作者/出处

李白

李白,生于唐武后圣历二年,卒于唐肃宗宝应元年(六九九──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今甘肃天水),幼年随父迁居四川青莲乡,泛阅百家杂着,遍踏名山大川。唐玄宗天宝(七四二──七五五)初,李白入京,贺知章惊为天上谪仙人,荐于玄宗,诏为翰林供奉。李白虽有治国抱负,但为人放浪不羁,为宦官高力士所谗,失意离京。天宝十四年(七五五),安史乱起,玄宗子永王璘起兵,李白被聘为府僚。后肃宗即位灵武,永王兵败被杀,李白系狱寻阳,得郭子仪弃官以赎,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晚年依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六十二岁病逝于当涂。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风俊逸豪宕,尤长于乐府歌行。李白作诗信口而成,直抒胸臆,没有彫琢痕迹,世称诗仙,与诗圣杜甫齐名。有清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吴县缪芑重刊《李太白集》三十卷行世。

创作背景

《忆秦娥》(箫声咽)选自《唐五代词》。此词不见于唐人载籍,北宋释文莹《湘山野录》、南宋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均以为是李白之作。黄昇更谓《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与《忆秦娥》(箫声咽)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

《忆秦娥》以调为题,内容写秦穆公的女儿秦娥思念远人,触发了怀古伤今之情。又名秦楼月、碧云深、双荷叶。此词借秦娥弄玉的故事,推想秦楼明月依旧,但人已随风逝去,徒见兴亡交替,世事变幻无常。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