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居易Bai Juyi燕诗赏析

叟有爱子,背叟逃去,叟甚悲念之。叟少年时,亦尝如是。故作《燕诗》以谕之矣。

叟有爱子,背叟逃去,叟甚悲念之。叟少年时,亦尝如是。故作《燕诗》以谕之矣。

刘叟有一个他十分宠爱的儿子,有一天儿子离他远去,刘叟非常伤心。刘臾年少时,也曾背弃父母。白居易借这首诗旨在告诫世人:背弃父母时,父母一定也是这么伤心,所以要孝顺父母。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梁上有双燕,翩翩1

(翩翩:,粤:[编pin1];普:[piān],飞行轻快貌。)

雄与雌;

我家屋梁上有一对燕子──它们的飞舞多美!一只雄,一只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衔泥两椽2

(衔泥两椽:衔,粤:[咸haam4];普:[xián],以口含物。椽,粤:[记gei3];普:[jì],屋顶上承载屋瓦的条木。)

间,一巢生四儿。

两椽之间,它们在衔泥营巢,小燕儿孵出来了,四个宝宝!又憨,又癡。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3

(索食声孜孜:索食:要东西吃。孜孜,粤:[支zi1];普:[zī],雏燕鸣声。)

四个宝宝一天大似一天,就知道要东西吃:饿了──吱吱,吱吱!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青虫不易捕,黄口4

(黄口:小儿,这里用指雏鸟。)

无饱期。

狡狯的青虫那能老是捉到?填不满的小口,从不曾满足片时。

嘴爪虽欲弊,心力不知疲。

嘴爪虽欲弊5

(弊:损毁。)

,心力不知疲。

父母的嘴爪都快用秃了,父母的心情么──疲倦怎会不支?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须臾6

(须臾:顷刻;一会儿。)

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一忽儿便十个来回,还恐怕巢里面嚷饿嫌迟,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好了──三十天辛苦下来,父母瘦损了身躯,孩子渐渐长壮了腰肢。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喃喃7

(喃喃:说话不绝。)

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教它们喃喃地学着说话,替它们一个个洗刷毛羽,整顿容姿。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羽毛丰满了,翅膀结实了,慢慢飞,先跟我飞上庭前的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孩子真高兴呀──一举翅便再不回头,随风四散,不见了──像烟舞,更像云驰!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祇剩两只大燕在空中悲鸣,──小燕儿终不飞回,任它气竭声嘶。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却入空巢里,啁啾8

(啁啾:,粤:[州舟zau1zau1];普:[zhōujiū],鸟声。)

终夜悲。

休息吧,空洞的巢里剩下的无非空虚。啁啾终夜不绝──终夜不绝的哀思!

燕燕尔勿悲,尔当反自思;

燕燕尔勿悲,尔当反自思;

燕子,燕子,你不要悲哀,你可曾想到你从前的自私?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想想你还是雏鸟的月日,想想你弃母高飞的年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那时,你的父母的思念,今天该知道了吧?燕子!

赏析

唐皇朝经历了安史之乱,盛唐风光不再,逐渐走入了中唐时代。中唐也有不少杰出诗人,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白居易。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量十分丰富,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较受重视的是讽谕诗。他一向主张以浅白易解的语言创作,务求妇孺能解,因此流传甚广,甚至远至日本、暹罗(泰国)。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诗影响较大,《燕诗示刘叟》是其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原有题注:叟有爱子,背叟逃去,叟甚悲念之。叟少年时,亦尝如是。故作《燕诗》以谕之矣。意即有一个姓刘的老翁,因为心爱的儿子不顾他而离去,老翁十分伤心,又想念儿子。原来老翁年轻时,也一样背离父母。诗人就以《燕诗》作讽谕,告诫世人要孝顺父母。

《燕诗》写一对燕子的故事。诗的开始四句,写一雄一雌的燕子配成双,在屋梁之间筑巢,生了四个雏儿。要养育雏儿一点也不容易,下面八句写双燕为了餵哺不断索食的雏儿,每天辛勤地多次来往捕捉青虫,虽然已疲累不堪,仍然不会停下来,恐怕儿女吃不饱。除了餵哺儿女,父母还要肩负教育下一代的责任。诗歌接着就写经过双燕三十日的辛劳,雏燕日渐长成。父母教它们说话,又为它们整理羽毛;待它们羽翼长成,就带它们到庭中的树枝上,开始教它们飞行。可是当子女有能力高飞,有一天就不再回头,随风四散。双燕看到子女离开,在空中不断鸣叫,希望它们会回来。可是即使它们喊破喉咙,子女也没有再回头。双燕只有回到空巢里,日夜悲鸣。

诗的最后六句是诗人的评论。他并不是同情双燕的际遇,而是告诉双燕不要悲哀,要他们反思一下,自己是雏鸟的时候,也一样离弃父母高飞。当时它们没有顾念父母,到今日自己当了父母,也被子女遗弃时,才体验到父母当日的心情。

这首诗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讽谕诗,也可以说是一个寓言故事。诗歌借燕子的故事,写出父母养育儿女的辛劳,告诫世人应及早体念亲恩,讽刺那些背弃父母的人终有一天得到报应。白居易以浅白的语言写诗,务求妇孺能解,就是认为诗中传达的信息,不单读书人要知道,像体念亲恩,孝顺父母,是每个人都要懂得的。这种讲述人伦关系的道理,也不会受时代变迁所淘汰,经历千年而仍然适用。我们今天读《燕诗》,仍可从一双辛勤抚育儿女的燕子,看到自己父母的身影。

《燕诗》虽然写得浅白,仍有一些值得欣赏的写作手法。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讲出故事和道理,诗中双燕开始时有正面的形象,一派尽责慈爱的模样,读者都同情它们的遭遇。诗的最后才来一个逆转,点出双燕才是讽刺的对象,它们昔日高飞背弃父母,今日得到报应。这种安排是要给读者当头棒喝,令他们印象更深刻。诗中写燕子的生活也十分生动,仔细描写它们的形态、声音、动作,又用拟人法刻划它们的心境,令读者更易投入。

作者/出处

白居易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卒于唐武宗会昌六年(七七二──八四六)。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自幼聪慧,刻苦读书。唐德宗贞元十六年(七九九)进士,初任校书郎,历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敢言直谏,上疏亟论宰相武元衡被盗杀事,为当政者所忌,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其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晚年退居洛下,崇奉佛法。

白居易是中唐大诗人,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他提倡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弄花草的文学,强调《诗经》的美刺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白诗的特色是语言浅俗,使老妪、儿童都能解读,讽谕诗《秦中吟》及《新乐府》是其中的代表。晚年写了不少闲适诗和感伤诗。有明万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马元调刊本《白氏长庆集》传世。

创作背景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诗影响较大,《燕诗示刘叟》是其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原有题注:叟有爱子,背叟逃去,叟甚悲念之。叟少年时,亦尝如是。故作《燕诗》以谕之矣。意即有一个姓刘的老翁,因为心爱的儿子不顾他而离去,老翁十分伤心,又想念儿子。原来老翁年轻时,也一样背离父母。诗人就以《燕诗》作讽谕,告诫世人要孝顺父母。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