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屈原九歌・国殇赏析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操吴戈1

(操吴戈:操,拿着。吴戈,戈是古代的兵器,吴国制造的最为锋利。有些版本写作吴科或吾科,据说是盾的别名,盾也是古代兵器的一种。)

兮被犀甲2

(被犀甲:被,披上。犀甲,以犀牛皮制造的铠甲。)

,车错毂3

(车错毂:车,战车。错,交错。毂,车轮。这里指敌我的战车接触,车轮都互相交错起来。毂,粤:[谷guk7];普:[gǔ]。)

兮短兵接4

(短兵接:短兵,能对面砍杀敌人的武器,如刀剑之类。接,交锋,冲杀。)

。旌5

(旌:装饰有羽毛的战旗。粤:[精zing1];普:[jīng]。)

蔽日兮敌若云6

(敌若云:敌人像云一样涌上来。)

,矢交坠7

(矢交坠:矢,箭。敌我双方所发射的箭交互坠落。)

兮士争先。

拿起吴戈披上甲,战车交错短兵接。旌旗遮天敌如云,发箭互射争向前。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埜。

凌余阵8

(凌余阵:凌,冲破;侵犯。余阵,我们的阵线。)

兮躐余行9

(躐余行:躐,践踏,闯乱。行,行列。躐,粤:[猎lip9];普:[liè]。行,粤:[杭hong4];普:[háng]。)

,左骖殪兮右刃伤10

(左骖殪兮右刃伤:左骖,周代战车用四匹马驾车,左、右两侧的叫左、右骖。殪,死。右刃伤,右边那一匹马也受到敌人刀伤。骖,粤:[参caam1];普:[cān]。殪,粤:[意ji3];普:[yì]。)

。霾两轮兮絷四马11

(霾两轮兮絷四马:霾,埋。絷,系着。这句承接上句意思,己方战马既已死伤,干脆把战车的两个车轮埋在土中,把四马也系着不用,因为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时候,用不着战车了。霾,粤:[埋maai4];普:[mái]。絷,粤:[执zap1];普:[zhí]。)

,援玉枹12

(援玉枹:援,举起。枹,亦作桴,鼓槌。玉,形容其贵重、美好,并非真是玉质的。枹,粤:[夫fu1];普:[fú]。)

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13

(天时坠兮威灵怒:天时,指日月星辰;坠,落。威灵,鬼神。这句诗描写战争惨烈的景况,天昏地暗,鬼怒神号。)

,严杀尽兮弃原埜14

(弃原埜:被杀的人弃尸原野。埜,同野。)

冲破我阵乱我行,左右战马有死伤。埋下车轮拴住马,拿起鼓槌擂鼓飨。惊天地呀泣鬼神,同归于尽死沙场!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出不入兮往不反15

(出不入兮往不反:反,同返。这句是有去无回的意思,表示战士义无反顾,为国捐躯的斗志。)

,平原忽兮路超远16

(平原忽兮路超远:忽,辽阔,一望无际。超远,遥远。这句表示自己弃身原野,离家乡遥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17

(带长剑兮挟秦弓:带,佩带。挟,拿着。秦弓,秦国制造的弓箭最有名。)

,首身离兮心不惩18

(首身离兮心不惩:首身离,等于说阵亡了。惩,改变,后悔。)

。诚既勇兮又以武19

(诚既勇兮又以武:诚,真是。勇,勇敢。武,善战。)

,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20

(神以灵:精神不死,永垂不朽。)

,子魂魄兮为鬼雄21

(子魂魄兮为鬼雄:子,称谓,指战士。鬼雄,鬼中英雄。子魂魄兮另一版本作魂魄毅兮。)

烈士一去不再返,原野无边路遥远。长剑秦弓仍在手,身首分离志不休。真正勇敢又善战,刚强到底不可犯。肉身已死神永生,魂魄必为鬼中雄!

赏析

《楚辞》是现存最早有名有姓的个人创作诗集,是战国时代楚地的诗歌,主要作者是屈原。屈原是楚国的大夫,他的故事我们早有听闻,最著名当然是他的爱国热忱,为了楚国的败亡而投江自尽。屈原在投江前经历过一段很长的被放逐时期,感到忠而被谤,信而见疑,郁郁不得志之余,写下不少优美的诗篇,抒发自己的哀思。

《国殇》是屈原所作《九歌》其中一篇。《九歌》原是南方的祭神歌,有很久远的历史,有说屈原在长期流放生涯中,接触到民间的祭祀歌曲,在旧的乐曲填上新词,并作艺术上的润饰,写成这组诗歌。《九歌》共有十一篇,祭祀十种神灵,分别有天神、地祇和人鬼。《国殇》是其中第十篇,是唯一祭祀人鬼的一篇。《九歌》是献给神鬼的祭歌,其中多富想像力的描写,表现出浪漫瑰丽的情调和画面。《国殇》却写战场情况,较为写实。它虽然是诗歌,但铺写场面和人物刻画毫不比长篇的散文逊色。

《国殇》是一首悼念阵亡将士的祭歌。据前人的解释,国殇的意思是指死于国事者。战国末年的楚国,常与秦国大战,而楚国又多战败,大批将士阵亡。屈原对楚国将士为国捐躯的情操深为感动,便在这首祭歌中,表达他对阵亡战士的敬重和哀悼。诗中直接向为国捐躯的战士颂讚,使听的人受到感动,对阵亡者的英灵钦仰崇拜;同时鼓舞听的人同仇敌忾的情绪,勇于为神圣的国家民族牺牲。

《国殇》共十八句,结构齐整,每句都是七言,可说是后世七言诗的滥觞。全诗可分为三部分,首四句为第一部分,写战事开始,敌我双方交战的情况。次六句写战事的惨烈,我军节节败退,但战士仍英勇作战,最后壮烈牺牲。最后八句是对战士的哀悼和歌颂,礼讚他们英灵不灭,精神长存。

诗的开始从特写战士的装备开始,然后写战场上战车轮轴交错,旌旗蔽天,敌人如云,两军短兵相接,军士奋勇争先向前,一个盛大的战争场面用四句便交代清楚。

第二部分写楚军的形势渐渐不利,敌人攻进了楚军的阵地,击溃了他们的行列。这里又特写将军的情况,他乘的战车,左边的马死了,右边的马也受了刀伤,车轮陷入土中,四匹马又被绊住,正是进退两难,但他仍奋力拿着鼓鎚擂击战鼓,激励己方军队继续作战。最后大概是天时不利神灵不佑,楚军战士死伤殆尽,被弃尸于原野上。这里所写的战争场面十分细腻,虽然用字不多,但已写出战场的状况、战士的面貌、他们的奋勇、交战的惨烈和战争的结果。

第三部分从铺叙转到抒情。慨歎战士出了国门,便永不回来了,身体被弃平原,离家的路非常遥远。这些死去的战士仍然带着长剑挟着秦弓,纵然身首异处也毫不后悔。他们既勇敢又威武,自始至终刚强不屈,虽然身死但精神不朽。最后诗中讚扬他们坚毅的魂魄,是鬼中之英雄。诗中没有一个固定的人物,所刻划的是整体为国捐躯的战士,他们义无反顾地忠贞衞国,是值得人们景仰和歌颂的。

相对《诗经》的质朴,《楚辞》用字较考究。我们从《国殇》中可看到作者运用了不少艺术手法和炼字技巧。诗中以丰富的词彙描写战事,例如吴戈、犀甲、车、旌、矢、骖、马、玉枹、鸣鼓、长剑、秦弓都是战场上所见事物;动词也很多样化,用上了操、被、蔽、坠、凌、躐、援、击、带、挟等,非常丰富。诗中也常用对偶,例如旌蔽日兮敌若云和矢交坠兮士争先便是对偶句,而更多用的是句中对,如操吴戈与被犀甲,左骖殪与右刃伤,霾两轮与絷四马,援玉枹与击鸣鼓等。

《国殇》的句式齐整,所有句子都是七言。这种整齐结构在《楚辞》中是较为特别的,而七言句也是《九歌》中最长的句式。用长句子,节奏便较舒缓,所流露的感慨也显得沉重。《楚辞》表现南方的特色,其中有很多楚国的物产和用语。《国殇》每句都有一个兮字,就是楚国常用的助语词,它放在每句的中间(第四个字),使语气舒缓慢长,起一唱三叹的作用,使感情更得到充分的抒发。

作者/出处

屈原

屈原,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三四三──前二七六)。名平,一名正则,号灵均,战国时代楚国人。屈原是楚王同姓贵族,学问渊博,历任左徒及三闾大夫等职,曾辅怀王处理国事,对内主张任用贤能,修明法度,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其后为上官大夫所谗,被怀王疏远。顷襄王时,因令尹子兰之忌,放逐江南。悲愤忧郁,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大诗人、骚体的始创者。着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及《渔父》等。文采绚烂,词藻瑰奇,表达出作者愤世嫉俗和忠君爱国之情。《离骚》一篇,篇幅之长,与造诣之高,被认为是我国诗歌史上之冠。西汉刘向辑录屈原、宋玉及东方朔的作品,合称《楚辞》,成为当时南方文学的代表。

创作背景

殇是夭折的意思;凡为国牺牲而死的人,就叫国殇。这首诗是屈原九歌里的第十篇,九歌共十一篇,有人说首末两篇是序曲和终曲,中间九首是原始歌剧。更有人推断,因旧有歌辞鄙俚,屈原又另作了一遍。国殇是一首战斗的、悲壮的輓歌,古代祭祀阵亡将士的时候唱的。

国殇的主题很显明,它是直接向为国捐躯的烈士们颂扬、礼讚、歌唱、欢呼;使听的人受到感动,对阵亡者的英灵钦仰崇拜;鼓舞起听的人同仇敌忾的情绪,勇于为神圣的国家民族牺牲。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