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Su Shi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

元丰六年1

(元丰六年:宋神宗(赵顼)第二个年号,六年,即公元一零八三年,时作者四十九岁。)

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

(张怀民:人名,作者的朋友。)

。怀民亦未寝3

(寝:睡。)

,相与步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脱下衣裳正想睡觉;月光跑进屋里,心里挺高兴,起来就往外跑。想想没有和我同乐的,于是走到承天寺,找着了张怀民。怀民也没睡,便同他在中院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庭下如积水空明4

(积水空明:月光照到地上,像积水一样;空明,是水受月光照射发出光明来。作者的《前赤壁赋》有击空明兮泝流光之句。)

,水中藻荇5

(藻荇:都是水草。)

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院子里像水一样明光光的,水里有藻荇交横着,原来是竹柏枝叶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很少像我们两个人这样的闲人罢了。

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贬官期间,百无聊赖,因月光引起失眠,与友散步,欣赏夜景,写出了缺乏知己的寂寞之感。全篇只八十三字,而包含无穷意境,把空明月色及心中幽深情致,表露无遗。前段由月色入户,袪除睡魔,引起游兴起,继敍寻伴散步的情形,念无与乐者句,已露出寂寞的情怀。后段写景只三句,即已写尽夜景,末三句无限感喟,悠闲淡远,耐人寻味。

本篇是敍述文,古文中称杂记,有类于后世晚明的小品文。这类文章包括三个要点,即敍事、写景和抒情。但却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随敍随写,把自己的情怀织进所敍的事里和所写的景里,也就是说,借事和景而表达出情感来。

作者/出处

苏轼

苏轼,生于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卒于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〇三六──一一〇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仁宗嘉祐二年(一〇五七)进士。初任福昌主簿,历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后因乌台诗案,涉作诗讽刺朝政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北宋哲宗元祐七年(一〇九二),官至礼部尚书,其后屡遭贬谪,终任朝奉官。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任地方官时,关心百姓疾苦,有治绩。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着述丰富,散文、诗、词、书画皆有卓越成就。其文纵横挥洒,其诗奔放豪迈,清新畅达,富于理趣,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突破了唐五代词绮艳柔靡的传统,开创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我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有明万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吴兴茅维刊本《东坡全集》七十五卷和《四部丛刊》据南宋刊本影《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六十卷传世。

创作背景

承天寺,是在湖北黄冈县南的佛寺。作者曾因和王安石政见不合,贬官黄州(即今黄冈县)。本文就是他在黄州夜间失眠,到承天寺同友人在月光中散步,归来写的一篇杂记。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