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赏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齐宣王1

(齐宣王:战国时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他是春秋时齐大夫田完的后代,自田和篡齐,国号未改,四传到他,以诸侯僭称王。齐宣王喜欢文学辩说,曾招集天下游士几百千人,给与优厚的待遇,让他们讲学议论,一时使齐国的首都临淄(今山东临淄县)成了战国时代的文化城。齐宣王在位期间,为公元前三四二年至三二四年。)

问曰:齐桓、晋文2

(齐桓、晋文:即春秋时齐国的第十五代国君齐桓公﹙公元前六八五──六四三﹚,姓姜名小白,为五霸之首。晋文:即春秋时晋国的第二十四代国君晋文公﹙公元前六三五──六二八﹚,姓姫名重耳,为五霸之一。)

之事,可得闻乎?

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的事业,能说来听听吗?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孟子对曰:仲尼3

(仲尼:孔子的字。徒,指门徒。儒家主张王道,而齐桓、晋文所行的是霸道,所以孔子的门徒,不屑讲到桓文的事业。)

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4

(无以:以:与已通,作止解。无以:译成今语即如果硬要我说下去。)

,则王5

(王:,粤:[旺wong6];普:[wàng],作动词用,指用王道治天下。)

乎?

孟子答:仲尼的信徒,没有谁称道桓、文的事业的,因此,后代没有传授下来。臣也没有听说过;如果硬要我说下去的话,还是谈谈王道好吗?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问:德行要怎么样,才能够成功王业?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答:用保养人民做王业的基础,谁也抵挡不住。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问:像寡人这样的人,也可以保养人民吗?

曰︰可。

曰:可。

答: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何由知吾可也?

问: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臣闻之胡龁6

(胡龁:人名,齐宣王的近臣。龁,粤:[核hat9];普:[hé]。)

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7

(衅钟:指以牲血涂新铸的钟。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取血以涂其衅隙,叫做衅隙。衅,粤:[刃jan6];普:[xìn]。)

。王曰:舍8

(舍:同舍;舍之,即放了它。)

之。吾不忍其觳觫9

(觳觫:粤:[酷速huk9cuk7];普:[húsù],怕得发抖的样子。)

,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10

(有诸:诸︰之乎二字的合音;有诸,即有之乎。)

孟子说:臣听胡龁说过,有一次王坐在大堂上,有个牵牛的走过堂下,王见了就说:牛牵去哪里?答道:准备用来衅钟。王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混身抖颤,像没犯罪给执行死刑的样子。答道:那末,不要衅钟了吗?王说:怎么可以不?换只羊来。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

曰︰有之。

曰:有之。

王答:有的。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孟子说:凭这点心肠便足够开创王业了。一般老百姓还以为大王小气呢,臣却知道是大王的不忍啦。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11

(褊:,粤:[贬bin2];普:[biǎn],狭小。)

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王说:对的,只要真有百姓的话,齐国纵然狭小,我何至于吝惜一头牛?确是不忍心看它混身抖颤,像没犯罪给执行死刑的样子,所以才叫用羊来换掉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曰:王无异12

(无异:无︰同毋。异︰奇怪。无异,即莫怪。)

于百姓之以王为爱13

(爱:在这里作吝惜解。)

也。以小易大14

(以小易大:用小的换大的;指以小羊易大牛而言。)

,彼恶15

(恶:,粤:[污wu1];普:[wū],怎样。)

知之?王若隐16

(隐:不忍、可怜。)

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孟子说:大王也别怪老百姓以为大王是小气。他们只看到用小的羊掉换大的牛,王这一片苦心,他们哪里能懂得?不过,大王如果只是可怜那没犯罪去给执行死刑的动物,那末,牛羊又有甚么分别呢?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17

(财:指牛的价值。)

,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18

(仁术:推行仁政的方法。)

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笑道:真是呢,我那时也不懂是一种甚么心理!但我的确不是为了牛的价值比羊的大,才想到用羊换掉牛的;怪不得老百姓要以为我小气了。孟子说:不要紧的。这正是推行仁政的心理基础呢,因为当时只看见牛怕死的样儿而并没看见羊。大凡君子对于禽兽,原是看见它的生,便不忍再看它的死;听见它的叫,便不忍再吃它的肉的;所以君子总是不大进厨房的。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王说曰:诗19

(诗:即《诗经》。下面引的两句诗,见《小雅‧巧言》篇。)

云:他人有心;予忖度20

(忖度:猜想、揣摩;度,粤:[铎dok9];普:[duó]。)

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21

(戚戚:感动的样子。)

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22

(百钧:钧︰古量单位,重三十斤。百钧:三千斤。)

,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23

(秋毫之末:据说到了秋天,兽毛更细锐,故以秋毫之末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而不见舆薪24

(舆薪:舆︰车。薪︰木柴。舆薪,等于说一车木柴。)

。则王许之乎?曰:否。

王听了高兴地说:《诗经》上说:别人的心事,我会揣度得到;这两句简直就是对您老先生说的了。因为本是我自己做的事,回头一研究,自己心里不得劲;经老先生这么一说,便直打在我心坎里了。不过这种心理所以和王道相合的缘故,又是怎样呢?孟子答道:假使有人告诉大王说:我的力量能够举起三千斤,但却不能举起一根羽毛;目力能够看清秋毫的末梢,但却看不清一车木柴。这种话大王能相信吗?王说:不。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25

(与:同欤;文言文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那末,如今恩泽能够加到禽兽身上,可是功效却反不能达到百姓头上,这是甚么道理?足见一根羽毛举不起,只是不肯用腕力罢了;一车木柴看不清,只是不肯用目力罢了;老百姓没有受到保养,只是不肯用恩泽罢了。所以大王的不能建立王道政治,只是不肯做,并不是不能做。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王问:不肯做和不能做的情形有甚么不同?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26

(太山以超北海:太山︰即泰山;北海︰即渤海。泰山、渤海皆近齐地,故取以为喻。)

,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27

(为长者折枝:折枝︰枝,在这里同肢。为长者折枝,就是替长者按摩;此从《十三经注疏》说。宋朱熹曾释为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虽亦通,但与为长者之意似无必要连属的关系,不如前说为妥洽。)

,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2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有三个老字;第一个老字,作动词用,有尊敬奉养的意思;第二、三老字,作名词用,即老辈的人。)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9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幼,作动词用,有慈爱抚育的意思;下两幼字,作名词用,即小辈的人。)

;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30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几句引自《诗经‧大雅思齐》篇。刑︰典型;此处作动词用。寡妻︰寡德之妻,谦称。御︰治理。以御于家邦,即推而治之,及于一家一国。)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31

(权:本为称锤,这里用作动词,即衡量的意思。)

然后知轻重,度32

(度:本指丈、尺,这里用作动词,即丈量的意思。)

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孟子答:譬如要一个人挟着泰山跳过北海,那人告诉人说:我不能;这真的是不能。要一个人给长辈按摩,那人告诉人说:我不能;这便是不肯,并不是不能。所以大王的不能建立王道政治,并不是挟着泰山跳过北海的一类;大王的不能建立王道政治,只不过是替长辈按摩的一类。老实说,只消把侍奉自己老辈的心情去加到人家的老辈头上,把爱护自己小辈的心情去加到人家的小辈头上,便天下都可以握到手掌心里了。《诗经》里说:先做榜样给妻房,再到兄弟行,步步推行到家邦。意思即是说把我这颗心让它在我以外的人们身上起作用罢啦。所以能够推广恩泽,便能够保养四海;不能够推广恩泽,便结果连妻室儿女都要会保养不了。古时候的人所以大大地超过现代人的地方,并没有别的,只是善于推广他们的行为影响罢了。如今恩泽能够加到禽兽身上,可是功效反而不能达到百姓头上,这是甚么道理?称过以后才知道轻重,量过以后才知道长短;物理都是这样,心理尤其是这样;还请大王考虑。……

赏析

实行王道政治,就是孟子的政治主张,同时也可以说是儒家的政治主张。本文是因齐宣王以齐桓、晋文之事问孟子,才引出孟子一大段讲王道的议论。这里孟子所说的意思,在阐明王道推行甚易,问题只是统治者不肯做,并非不能做,借以鼓励齐宣王放弃霸道的幻想,而改行王道政治。

全用具体的比喻,阐发抽象的道理;先秦诸子,惯用此法,孟子尤甚。本篇目的在劝齐宣王行王道,却先贬低桓、文的霸道,以抬高王道的价值。再说王道并不难懂,仅一点不忍之心便足以王。最后说王道并不难行,只是人君不肯行,而非不能行。步步进逼,明白异常,亦痛快异常。

本文虽是纪述的两个人的对答,然而却是一种议论文的体裁,因为孟子在提出自己的主张,使对方信服。用问答体来发挥议论的,在先秦诸子的文章中很多;孟子这类的文章,实已开了以后策士论文的先河。

作者/出处

《孟子》

《孟子》一书,有以为是孟子自撰,有以为是其门人所记,《汉书‧艺文志》列入儒家类,今存七篇。宋以后列于经部,朱熹将它与《论语》、《礼记》的〈大学〉和〈中庸〉篇合成《四书》,为之作注,从此成儒家经典。

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赫王二十六年(公元前三七二──二八九)。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代大思想家。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身处战乱的时代,提倡民贵君轻,主张推行王道,可是不被诸侯所采纳,于是退而讲学着述。

《孟子》的文章,长于辩论,善用譬喻,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对后世散文有很大影响。通行注本有东汉赵歧《孟子章句》、宋孙奭《孟子注疏》、朱熹《四书集注》和清焦循《孟子正义》。

创作背景

本篇选自《孟子・梁惠王篇》;以内容乃孟子和齐宣王的问答,故特标今题。对,即对答的意思。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