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Su Shi江城子赏析

密州出猎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1

(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黄狗,右臂擎苍鹰。《梁书‧张充传》:值充出猎,左手臂鹰,右手牵狗。黄,黄狗。苍,苍鹰。两者用以追捕猎物。)

。锦帽貂裘2

(锦帽貂裘:头戴锦蒙帽,身穿貂鼠裘。汉代羽林军着锦衣貂裘,这里用以形容东坡和随从打猎时所穿的戎装。锦帽,锦蒙帽。貂裘,貂鼠裘。)

,千骑卷平冈3

(千骑卷平冈:谓出猎的随从人马席捲平缓辽阔的山峦。千骑,暗示知州身分,因古代诸侯千乘,知州略等于诸侯。卷,席捲。平冈,平坦的山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4

(为报倾城随太守:为了报答全城百姓跟随太守观看打猎的盛意。报,报答、酬谢。倾城,全城的意思。太守,本为战国时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改郡守为太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官员。东坡当时担任密州知州,其职位相当于汉代的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5

(孙郎:指孙权。这里是东坡自喻。《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建安)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庱庭(亭)(今江苏丹阳东)。)

。  

老夫姑且也来表现一下少年人的轻狂,左手牵黄狗,右臂架苍鹰。头戴锦蒙帽,身穿貂鼠裘,带着上千从骑驰骋在平坦的山冈。为答谢跟随太守的满城观猎父老,我要亲自射杀猛虎,就像孙权一般。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酒酣6

(酒酣:酒喝得很多,与致正浓。)

胸胆尚开张7

(胸胆尚开张:胸怀更开扩,胆气极豪。尚,更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8

(持节:带着传达命令的符节。节,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信。)

云中9

(云中:汉郡名,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

,何日遣冯唐10

(冯唐:汉文帝时郎官。《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颇有战功。却因上报战果数字有出入,获罪削职。冯唐向文帝劝谏,文帝便指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罪,仍旧使魏尚担任云中守,而拜冯唐为车骑都尉。按:东坡乃以冯唐自比,喻老而能用也。)

。会挽雕弓如满月11

(会挽雕弓如满月:谓如获朝廷重用,当致力经营边防,抗击西北方的辽夏强敌。会,当也,将要,假定的口气,有预期意。雕弓,饰有彩绘的弓。如满月,形容拉弓如满月一样圆。弓形似半月,尽力拉弦则成满月形,射箭更有劲道。)

,西北望,射天狼12

(天狼:星名,即狼星。古代传说,狼星出现,必有外来侵掠。《楚辞‧九歌‧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王逸注:天狼,星名,以喻贪残。《晋书‧天文志》: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从西北望看,指西夏;从写作时间和地点看,此年七月,宋朝割地于辽,密州又处宋辽边地,则天狼亦可兼指辽国。)

看我举杯酣饮,胸襟开朗,豪兴不减。虽然鬓角已微白,年岁渐老,又有甚么关系呢?就像当年持节云中的魏尚,不知皇上何时才会派出赦罪使者来,那时我当力挽强弓如满月,向西北,射杀入侵的天狼(西夏)。

赏析

古人四十而称老,是很平常的事。但此时四十岁的东坡,自称老夫,却是对老有实际深刻的感受。东坡自去年秋末离杭,一直到密州任所,即有浓烈的岁月飘忽之感,他的词出现了许多老病之叹。如此消沉的意态,在东坡前此的文学中不曾出现。所谓老夫聊发少年狂,东坡想借一些表现来证明自己犹未老、尚能有所作为的意图相当明显。怎样表现少年狂放之态?东坡亲自带领部属打猎,由个人的英姿、场面的盛大,写到效法孙权射虎以喻自己之豪壮,上片的语调气势都显得朗畅而激昂。左手牵着黄犬,右手擎着苍鹰,东坡显示出一派英伟的神气。众多头戴锦蒙帽、身穿貂鼠裘的随从,千骑齐出,席捲平缓而辽阔的山峦,这是词的世界里从未出现的大场面。不仅此也,连全城的百姓都来围观,整个画面更是热闹、欢腾。在这样的情况下,无疑更激起东坡的豪情──亲射虎,看孙郎,以报答大家的盛情厚意。

由射虎的表现,东坡于下片则更进一步表达了老而能用的壮志。打猎归来,再痛饮几杯,胸襟更开阔,胆气更开张。东坡认为自己两鬓虽稍微有些斑白,年纪也不少了,又有甚么关系呢?当年冯唐年迈仍能拿着符节到云中郡,并任车骑都尉,而自己比冯唐年轻,何尝不能出使边关,督导国防工作,报效国家?那时候,他定当使劲拉开弓箭,不是射虎,而是奋力击退犯边的敌人。宋代外患频仍,朝廷一直采取软弱的守势,常常割地赔款了事,但像辽国与西夏却仍贪得无厌,依旧不时入侵。东坡曾撰《教战守策》,主张要积极对抗。

东坡填了这阕词,颇为自豪。《与鲜于子骏》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可见东坡有意为词,自觉地要在柳永所代表的婉约词风外别创一家──不写儿女婉媚之情貌,畅言才士雄豪之心声。东坡此词,不拘限于格律形式,不用小词妍鍊修饰、含蓄委婉的手法,而是缘情述怀,一任自然,以轻快激昂的节奏,表达心中的豪情壮志,既直接又痛快,于正宗婉约词风外,开创了豪放的变格,在词史上别具意义。

作者/出处

苏轼

苏轼,生于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卒于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〇三六──一一〇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仁宗嘉祐二年(一〇五七)进士。初任福昌主簿,历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后因乌台诗案,涉作诗讽刺朝政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北宋哲宗元祐七年(一〇九二),官至礼部尚书,其后屡遭贬谪,终任朝奉官。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任地方官时,关心百姓疾苦,有治绩。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着述丰富,散文、诗、词、书画皆有卓越成就。其文纵横挥洒,其诗奔放豪迈,清新畅达,富于理趣,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突破了唐五代词绮艳柔靡的传统,开创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我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有明万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吴兴茅维刊本《东坡全集》七十五卷和《四部丛刊》据南宋刊本影《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六十卷传世。

创作背景

熙宁八年(一〇七五),东坡任密州知州,这年冬天,他到常山祭祀,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一时兴起,作了这首满怀豪情的词。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