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周邦彦兰陵王・越调・柳赏析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柳阴直1

(柳阴直:柳阴,柳树的阴影。此指堤上的柳影连成一线,排列整齐。)

。烟里丝丝弄碧。隋堤2

(隋堤:即汴河堤,隋炀帝时所筑,以作通济渠的堤霸,故曰隋堤。在当时汴京(今河南开封)。)

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3

(拂水飘绵送行色:拂水,指柳条轻拂水面。飘绵,飘飞的柳絮。送行色,送别行色匆匆的旅人。)

。登临望故国4

(故国:即故乡。)

。谁识、京华倦客5

(京华倦客:京华,即汴京。作者久居京师,意态渐感倦怠。)

?长亭路6

(长亭路:指送别的路上。)

,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7

(应折柔条过千尺:柔条,柳枝。古人送行,常折柳赠别。应折柔条过千尺,连上句意谓长亭路上,年复一年,为送行而折的柳条该有千尺之多了。)

。 

柳树的阴影整齐笔直地伸展开去。丝丝垂柳在烟雾中卖弄着它嫩绿的姿色。在这古老的隋堤上,我曾经多少回看见柔条拂水,柳花飘绵,送别行色匆匆的旅人。我登上高处,眺望故乡,有谁理解我这个京华倦客的心情?就在那十里长亭的路上,年去年来,我折赠行人的柳条,恐怕都要超过千尺了。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絃,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絃,灯照离席8

(又酒趁哀絃,灯照离席:絃,指琴弦,泛指音乐。哀絃,指别离时哀伤的音乐。离席,送别的宴席。两句是写离别前夜之事。)

。梨花榆火催寒食9

(梨花榆火催寒食:梨花,指出送别是在梨花盛放、寒食节近的春深时节。榆火,唐宋时朝廷从榆柳中钻取新火,赐给百官,称榆柳火。寒食,指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的寒食节,相传为纪念春秋时晋人介之推不仕而抱木焚死,因而禁火,故称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10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以愁字总贯这四句。周济《宋四家词选》以为愁字是代行者涉想,即作者为行人远去而愁。一箭风快,指船顺风如箭。半篙,指撑船的竿没入水中部分,船民常以篙量河水深浅。迢递,形容遥远。望人在天北,谓遥望送行的人,他们还在天北。篙,粤:[高gou1];普:[gāo]。迢,粤:[条tiu4];普:[tiáo]。递,粤:[第dai6];普:[dì]。驿,粤:[亦jik9];普:[yì]。)

。 

这次出来,本来是闲着无事,旧地重游。不料又被拉到送别的酒筵上,灯光下大家在伤感哀怨的乐声中举起了酒杯。过几天就是寒食节了。梨花盛开,将用榆柳取火。唉!行人起程了。多么难受啊!顺风而去的航船像箭一般快,加上竹篙在温暖的绿波中不断撑动,恐怕他一回头就远远地过了好几个驿站了。而我们只能引领北望,知道他大概就在那个方向。

悽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悽恻、恨堆积!渐别浦11

(别浦:江河的支流小口,此指分别的水路。)

萦回,津堠12

(津堠:津,渡口、码头。堠,供守望的土堡。堠,粤:[后hau6];普:[hòu]。)

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13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月榭,明月照射的楼台。露桥,为露水所浸的桥畔。二者都是作者与所送之人曾经游玩的地方。榭,粤:[谢dze6];普:[xiè]。)

。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心情凄惨;愁恨堆积。河岸迂回曲折,渡口变得冷冷清清。只剩下逐渐西沉的夕阳和无边的春色。想起了在月色映照的水榭,携手同游;在露水沾湿的桥上,一起倾听过悠扬的笛韵。现在回想起这些往事,都像梦里一样。我不禁偷偷地流下了眼泪。

赏析

一、这首词托柳起兴,借柳言别,为抒发别恨之作。据张端义《贵耳集》说,是周美成被放逐出京,与当时京师名妓李师师告别时所作的。据说,周美成与李师师相好,而李师师又为徽宗皇帝所爱,一日周美成正在李师师家,徽宗皇帝突然来到,周美成急走匿床下。于是所有徽宗皇帝与李师师在屋子里面的情事和说话,都给他看见听到。美成便作了一首《少年游》以纪其事。李师师又把这首《少年游》在徽宗面前唱了出来。徽宗查得原委,十分恼怒,马上教蔡京把周美成放逐出京。李师师往送,周美成即席作成此调,以诉离情。但这个传说不可信,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一文中已辨明。

二、首段咏柳,先就柳之题面写出别情别意,中段写送别之感,末段写别后情景,而与首段照应。在写法上,作者善用收纵之笔转换时空,饶曲折隽永之致。全词选材典型而精细,布局谨严,纵横埤阖,介于疏密之间。

三、全词结构严谨,前呼后应;笔法似断似续,极尽游丝勾连之致。如长亭路应隋堤上,年去岁来应曾见几番,柔条千尺应拂水飘绵,春无极应催寒食,具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妙。

作者/出处

周邦彦

周邦彦,生于宋仁宗嘉祐元年,卒于宋徽宗宣和三年(一〇五六──一一二一)。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博学多才,精通音律。宋神宗元丰(一〇七八──一〇八五)中,因献《汴都赋》而被擢拔为太学正,历任溧水知县、校书郎,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宋徽宗时置大晟府,被召为大提举,其后任顺昌知府,徙处州。

周邦彦是北宋词学的集大成者,其词格律严密,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词学影响深远。周邦彦长于长调,语句工丽,风格典雅,内容以抒发羁旅和相思之情为主。有《片玉集》。

创作背景

周邦彦《兰陵王・越调・柳》选自《全宋词》。

《兰陵王》本属北齐舞曲,是为仿效兰陵王高长恭勇冠三军之态而作。周邦彦此篇用旧曲填新词,仍沿用《兰陵王》做词牌名。又因《兰陵王》分三片,多在送别时唱,故称《渭城三叠》。周邦彦此词的词题是柳,实为借折柳以写离情。按有两种说法:一为作者送别友人,清人周济《宋四家词选》谓此词是客中送客之作,胡云翼《宋词选》更称此词是借送别来表达自己京华倦客的抑郁心情;二为周邦彦写自己离京的惆怅,所据为宋张端义《贵耳集》中周邦彦和名妓李师师的故事。今取前说,即以此词为美成送别之作。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