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姜夔扬州慢赏析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淳熙丙申至日1

(淳熙丙申至日:淳熙丙申,宋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至日,指冬至日。)

,予过维扬2

(维扬:即扬州。)

。夜雪初霁3

(霁:本指雨止,这里作止解。霁,粤:[祭dzai3];普:[jì]。)

,荠麦弥望4

(荠麦弥望:荠麦,植物名,即荠菜与麦。句谓满眼都是荠菜和麦子。)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5

(戍角:戍,边防驻军。角,号角。戍角,边防驻军的号角声。)

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6

(千巖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千巖老人,即萧德藻,着书名《千巖择稿》。姜夔曾跟他学诗。黍离,《诗经.王风》的一篇。此诗记述周室东迁,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见禾黍杂生,徬徨不忍离去。)

淳熙三年冬至,我路过扬州。下了一夜的雪刚停,天色放晴。满眼尽是野生的荠菜和麦子。进入扬州城后举目四顾,周围一片冷落荒凉,池水冷冷的显出碧绿的颜色。暮色渐浓,军营传来了悲伤的号角声。我的内心无限哀伤,感慨扬州的今昔巨变,因而自己创作了这个词调,千巖老人萧德藻认为这首词含有诗经《黍离》所表现的那种故国河山之悲。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淮左名都7

(淮左名都:淮左,指淮河东部。名都,扬州是淮河东部著名的都会。)

,竹西佳处8

(竹西佳处:扬州城北门有竹西亭,是环境幽雅的地方。)

,解鞍少驻初程9

(解鞍少驻初程:少驻,暂时停留。程,旅程。初程,旅程开始的一段。一说,作者初次至扬州,故说初程。)

。过春风十里10

(春风十里:指扬州道上。是写当年扬州的繁华。)

,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11

(胡马窥江:胡马,指金兵。江,指长江。金兵于宋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和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两次南侵,扬州首当其冲,惨遭破坏。这里主要是就第二次来说。)

去后,废池乔木12

(废池乔木:废池,指被破坏了的城池。乔木,古老高大的树木。)

,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13

(清角吹寒:在寒风中响着凄凉的号角声。)

,都在空城14

(空城:形容扬州劫后的萧条。)

。 

扬州是淮河南面令人神往的名都,是竹西亭所在的风光优美的城市,我第一次路过这里,下马稍作停留。走过在杜牧笔下曾经是春风十里的街道,看到的尽是青青的荠菜和麦苗。自从金兵南下侵扰之后,荒芜的池沼和树木也厌恶谈到战争。黄昏之时,凄清的号角声悠然而起,打破空城的寒冷和寂静。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杜郎俊赏15

(杜郎俊赏:杜郎,指唐代诗人杜牧(八〇三──八五二)。俊赏,高度讚赏。杜牧曾写过一些讚颂扬州繁华的诗。)

,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16

(纵豆蔻词工:豆蔻词,指杜牧《赠别》诗,因诗中有豆蔻梢头二月初句,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名,形容少女。工,精妙。蒄,粤:[扣kau3];普:[kòu]。)

,青楼梦好17

(青楼梦好:青楼梦,杜牧《遗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好,与工对文,指诗写得好。)

,难赋深情。二十四桥18

(二十四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扬州在唐朝时有二十四座桥,至宋朝时已不全存。作者引杜牧诗,故仍说二十四桥。)

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19

(波心荡、冷月无声:无声,没有昔日的管弦吹奏声。承上说,桥、月、水虽仍在,但已变得荒凉冷清了。)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20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芍药花。此谓可怜桥边芍药花,虽盛开,也无人欣赏,是在为谁而生呢?)

杜牧虽然能赏识扬州的胜景,如果现在重游此地,也会为阳州的变化而吃惊。纵然他有才能写出荳蔻梢头二月初和赢得青楼薄倖名的诗句,也难以表达此时的悲怆之情。扬州的二十四桥仍然还在,水波荡漾,冷月凄清。但桥边的芍药,年年开花,又是为谁而生!

赏析

一、这首词真切地反映了兵劫后扬州的荒凉残破,抒写了深沉的故国之思,揭露了金统治者的侵略暴行。全词构思巧妙,含蓄蕴借,曲折达意,以景现情。在语言上,通篇字琢句炼,自铸新辞,句法拗峭生新。

二、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着特点是以景现情,所写景物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景中合情,化景物为情思。它的写景,如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波心荡、冷月无声等,都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服务。诗人并不是客观地描写金兵洗劫后的扬州的破败景象,而是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自己对南宋衰亡局面的伤悼和对战争的憎恨,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亦景亦情,景语与情语达到了一种浑然莫辨的境地,将景中情和情中景交融为一体,从而使作品诗味浓厚,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三、这首词上片从自己的行踪入题,然后描写扬州劫后残破、衰败的景象。作者用欲抑先扬的曲笔,借历史上扬州的繁华昌盛、风景秀丽来反衬现实。自胡马窥江,揭示扬州破败的原因,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以拟人化的手法,形容战乱之残酷、破坏之深重、百姓对金兵践踏蹂躏的切齿之痛。

下片用杜牧诗意,来抒写词人忆昔伤今的感慨。末韵两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歎息花开花落,自生自灭,无人留意,无人欣赏,含蓄地暗示劫后的扬州人口骤减,民户疏落,寄寓了深沉的国破家亡之痛,因此千巖老人说这首词有《黍离》之悲。

|

作者/出处

姜夔

姜夔,生于南宋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南宋宁宗嘉泰三年(一一六三──一二〇三)。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幼随任官父宦游湖北达二十年,其后娶闽儒萧德藻兄之女,移居湖州(今浙江湖州),常往来于湖、杭之间。结交杨万里、范成大、叶适等名士。宋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上书议古乐,诏试礼部,不第。曾试进士,不第,终生未仕。

姜夔是南宋名词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他的词上承周邦彦,下启吴文英、张炎一派,格律严谨,音韵谐美,意境清幽。着有《白石词》。

创作背景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选自《全宋词》。

《扬州慢》是姜夔自度之曲,慢是慢曲子的简称,即声调和字句都加长了。扬州,即今江苏扬州,是隋唐时代的繁华都市。宋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和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扬州先后遭到金兵洗劫。作者于宋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初到扬州,目睹兵燹后扬州的萧条景象,因而写下此词。词中以所见的扬州与唐代诗人杜牧所吟咏的繁华盛况相对照,寄托了无限伤乱的情怀。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