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刘义庆望梅止渴赏析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魏武1

(魏武:即曹操,他曾封魏王,死后他的儿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故称魏武。)

行役2

(行役:行军。)

失汲道3

(失汲道:找不到通向水源的道路。汲,取水。汲,粤:[吸kap7];普:[jí]。)

,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4

(饶子:果实很多。饶:多,丰富。子:果实。)

,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5

(乘:趁。)

此得6

(得:能够,得以。)

7

(及:到达。)

前源8

(前源:前面有水源的地方。)

赏析

本文记述了曹操行军,用假想来安慰士卒,教他们望梅止渴的故事,表现出他的狡诈和机智。后人将这个故事概括为望梅止渴这一成语,表示用假想来进行安慰的意思。

魏武帝曹操在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所在,士兵都很口渴。于是他就传令说:前面有一片大梅林,梅子很多,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听了,口中都涌出了唾液,借着这虚拟的梅林所带来的希望,大军终于抵着口渴,找到前面有水源的地方。

对于一群因唇干舌燥、口渴难当而意气沮丧的士兵来说,一片梅林必然充满无比的诱惑力,从而成为激发他们前进的巨大动力。

曹操正是充分利用了士兵的这种心理,用一个美丽的谎言及时地鼓舞军队的士气,最终摆脱缺水的困境,达到了顺利行军的目的。

《世说新语》将此故事录入假谲类,原意是想说明曹操言行的狡诈,但我们今天再来分析,就应从多个角度来设想:首先,望梅止渴具有积极的心理鼓舞作用,如果曹操不是急中生智编出这个谎言,整支队伍也许就会陷入缺水的心理恐慌而崩溃,结局就会不堪设想。可见,在某些特定的时刻,美丽的谎言不但是必须的,而且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其次,与画饼充饑一样,望梅止渴毕竟只是一种心理安慰的方式,如果纯粹依赖它而不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那就只是一场自欺欺人的悲剧了。寻得水源才是挽救队伍的彻底方法。再次,望梅止渴只能在某些危急场合才能运用,即使如此,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比如这个故事,如果在梅林的谎言被揭穿以后仍然没有找到水源,后果又会怎样呢?可见,除非特别必要,并且是出于善意的目的,否则,我们还是应当面对现实,那怕现实有时候是残酷的。随便发放谎言要付出的代价可能更大。

在《世说新语》中,望梅止渴的故事非常简短,只有四十个字,但已具备了基本的人物情节,符合小说的雏型。著名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就采纳了这一情节作进一步的发挥,使这个故事更为脍炙人口,广泛流传。

作者/出处

刘义庆

刘义庆(公元四〇三──四四四),南北朝时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人。他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姪儿,武帝仲弟长沙王(刘道怜)的次子,后过继武帝三弟临川王(刘道规)为嗣。为人性简素谦虚,好佛寡嗜欲,喜爱文学,为武帝所重。永初元年(公元四二〇)袭封临川王,征为侍中,加辅国将军、尚书左僕射,后出镇荆州,招聚文学之士,有名的诗人鲍照即曾在其幕中。着有《徐州先贤传》及《世说新语》。卒谥曰康。

创作背景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是一本笔记小说集。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每门少则几篇,多则数十篇乃至上百篇。内容主要记录了汉末、魏、晋时期士大夫的言谈和轶闻趣事,反映了当时士族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尚。全书语言精炼,善于通过言语和行为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此书对后世笔记小说影响甚大,在我国小说中自成一体。书中不少故事,或为后世戏曲小说所取材,或成为诗文常用典故和成语。

本篇选自《世说新语》第二十七门《假谲》,收录的都是以狡智的言行欺诈他人的故事。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