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辛弃疾Xin Qiji破阵子赏析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 

为陈同甫1

(陈同甫:即陈亮,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卒于宋光宗绍熙五年(一一四三──一一九四)。字同甫,辛弃疾的好友,南宋时著名思想家和爱国词人。史称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

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絃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醉里挑灯2

(挑灯:挑亮油灯。)

看剑,梦回吹角连营3

(梦回吹角连营:梦回,梦醒。吹角连营,军营响起接连不断的号角之声。)

。八百里分麾下炙4

(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指牛。《晋书‧王济传》载,有牛名八百里駮,一说指八百里范围以内。麾下,部下。炙,烤肉。与部下分食烤牛肉。麾,粤:[挥fai1];普:[huī]。)

,五十絃翻塞外声5

(五十絃翻塞外声:五十絃,古代的瑟有五十絃,这里泛指军中乐器。翻,弹奏。塞外声,指边塞悲壮的战歌。)

。沙场秋点兵6

(沙场秋点兵:沙场,战场。点兵,检阅军队。)

。  

乘着酒兴,剔亮银灯,把心爱的宝剑看了又看。呜呜的号角声在军营之间回响,惊醒了征人的好梦。把烧得香喷喷的大块牛肉分赏部下将土,让热烈动人的塞外旋律在五十根瑟絃上跳荡、腾跃。军队,在秋天的时分,举行了出征前的阅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马作的卢7

(的卢:《三国志‧蜀志‧先主纪》引《世说新语》载,刘备被敌将追逼,陷入檀溪(在襄阳城西),所骑的卢马,一跃三丈,遂得脱险。)

飞快,弓如霹雳8

(霹雳:形容射箭时弓弦发出的巨响。)

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9

(了却君王天下事:了却,完成。天下事,指收复中原一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们驰战马,快似的卢;我们拉响弓弦,声如霹雳!待我们替皇上完成了恢复中原的大业,为生前身后争得不朽的美名,到那时,我们也该白发苍苍,英雄垂老了吧!

赏析

一、这首词是作者于淳熙十年,与陈亮游鹅湖时写下的作品。在本词中,辛弃疾抒发了他一心为国的感情及壮志未酬的感慨。辛弃疾幼年目击国破家亡,金人践踏大宋河山的惨况。故自少培养了恢复河山的志向。他决策南归后,以为可以大展抱负,做一番大事业。但当时南宋朝廷中的大臣,都力主议和,不愿北进。辛弃疾以主战者的身分在南宋官场上屡遭排斥,以至归宋四十年,眼看白发已满头了,壮志仍未得酬。本词就是辛弃疾于晚年闲居信州时,得友人陈亮到来探访,共游鹅湖,纵谈天下大事后有感而写下来的。

二、作者运用幻想、夸张的手法,使形象更形丰富、多采。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句,以写实的手法刻画了老战士的豪雄壮志。醉眼之中,回想昔日杀敌卫国的军旅生活,是多么叫人自豪和依恋啊!各个营房里接连不断响起的号角声,使老战士的心更难于平静。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三句,是老战士回忆昔日率领义军抗金的情景。前两句对偶。写在挥军杀敌的战争过程后,所有官兵都分到了犒赏的熟肉。军营中奏出的音乐可使敌人闻之丧胆。这时沙场上正进行隆重的秋季点兵形式,战士的英姿飒爽不言而喻。作者以五十弦形容乐器之多,增强了全词的悲壮气氛。使全词的境界豁然开阔,显出豪放的特色。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在这组对偶句中作者以形象的、譬喻的笔法,写战马如的卢般朝前飞快奔驰,写弓弦振动,发出霹雳般声响的情景。充分刻画了豪迈英毅的气氛。最后三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更是全诗的中心思想所在。老战士积极进取,希望完成统一天下的心愿,但他在作了一番驰骋想像以后,不得不返回现实中来。人已垂垂老去,壮志想必不能酬。这三句用语自然,运字妥贴,以了却赢得可怜等词语带出了作者心中愿望与实际环境的冲突。可怜白发生一句更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全词气氛更显悲壮、沉郁。

三、辛稼轩在《破阵子》中,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把想像和现实结合起来,达到写景、抒情、叙事的目的。他又善于运用精鍊的修辞技巧,以及历史故事与诗句中的典故,以加强全诗的感染力量。全词流露出的豪迈风格,沉郁激昂的气氛,正充分体现辛稼轩豪放词的特色。

作者/出处

辛弃疾

辛弃疾,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卒于宋宁宗开禧三年(一一四〇──一二〇七),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生于金人占领的北方,二十二岁率两千余众,起兵抗金,任天平节度使耿京掌书记,其后南下归宋。历任滁州(今安徽滁县)知州、转运副使、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龙图阁待制。辛弃疾慷慨有大略,力主恢复中原,因此遭主和派排斥,晚年不得志,愤郁而终。

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著名词人,以悲壮激烈的情感和不寻常的经历开拓了词的领域,与苏轼齐名,人称苏、辛。有元大德元年(一二九七)广信书院刊十二卷本《稼轩长短句》传世。

创作背景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选自《全宋词》。《破阵子》是词牌名,本来是唐代教坊曲名,源自龟兹的舞曲。陈同甫,即陈亮,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卒于宋光宗绍熙五年(一一四三──一一九四),字同甫,南宋时著名思想家和爱国词人,史称为人气超迈,喜谈兵。这首词大约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一一八八)冬,此时,辛弃疾在铅山(今江西铅山东)瓢泉附近赋闲已久,友人陈同甫自浙江来,两人同住瓢泉鹅湖寺十日。长歌相答,极论时事。分别后仍有词唱和,共抒爱国情怀,这首词是其中之一。词的上片,写战地秋晨点兵的情景和气氛,下片写出征报国的往事,然后感歎今日壮志难酬。从内容和章法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写战士的雄姿;末句是一段,悲英雄之老去。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