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张志和渔歌子(其一)赏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前白鹭飞1

(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西。白鹭,一种长腿、长喙,在水边觅食的禽鸟。)

,桃花流水鳜鱼2

(鳜鱼:俗称桂花鱼,一极肉质鲜嫩的淡水鱼类。鳜,粤:[桂gwai3];普:[guì]。)

肥。青箬笠3

(箬笠:用箬竹的茎叶编成的斗笠。笠,粤:[粒lap7];普:[lì]。)

、绿蓑衣4

(蓑衣:草编的雨衣。蓑,粤:[梭so1];普:[suō]。)

,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前,白鹭点点,桃花盛开,水中鳜鱼肥美。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着绿簑衣。风儿微微雨细细。多么惬人意。

赏析

一、唐代宗大历十年(七七五)前后,张志和在湖州(今属浙江)刺史颜真卿处作客,饮宴间创作了五首《渔歌子》词,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内容写江乡春汛期间的优美自然风光和渔人的生活情景。

二、这首词和柳宗元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同样都是作者自我形象与人格的写照,所反映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却大不相同。柳诗是入世的儒家之辞,声情激越,如敲金击石,表现了作者的愤世嫉俗,与时抗争。这首则是出世的道家之辞,声情平和,如行云流水,表现了作者的超尘绝俗,与世无争。

三、全词诗画相兼,自然清新,意境超然。作者寄情于景,水墨晕染出一幅烟波妙境图,并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描绘出一个襟度洒落、飘然自在的渔翁形象,从而寄托了作者的淡怀逸致。既描绘出景物和人物在空间中一剎那间静止的状态,又表现出人物内心之动态,确实做到了苏轼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全词借鑒民间渔歌创作而成,因而有民间文学之自然、清新、朴素等优点;又由于作者具有超然尘世之外的心态,因而意境超然,色调淳古淡泊。

作者/出处

张志和

张志和,生卒年俱无定论,其生活年代约为唐玄宗开元十八年至唐宪宗元和五年(七三〇?──八一〇?)。初名龟龄,获唐肃宗赐名志和,字子同,号玄真子,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约唐肃宗干元元年至二年间(七五八──七五九)进士,初任翰林待诏,其后任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因事罢官,贬南浦尉,后归隐江湖,自称烟波钓徒。

张志和擅长画山水画,爱于酒醉后吹笛挥笔。善填词,所作《渔歌》,曾受宪宗讚赏。着有《玄真子》十二卷,今传《渔歌子》词五首。

创作背景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选自《尊前集》,原题共五首,今选其中一首。这是作者退隐江湖后得意之作。歌词流畅自然,不假彫饰。斜风细雨一句,既写景,亦言情。暗示远离尘俗,不复再问世事之愿。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