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晋侯、秦伯围郑1

(晋侯、秦伯围郑:晋侯:晋国国君,即晋文公,因封爵为侯,故称晋侯。秦伯:秦国国君,即秦穆公,因封爵为伯,故称秦伯。郑:国名,国都在今河南省新郑县。)

,以其无礼于晋2

(无礼于晋:指晋文公流亡时,路过郑国,郑国没有接待他,事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且贰于楚3

(贰于楚:贰,作副解;即作楚的藩属、归附楚国的意思。)

也。晋军函陵4

(函陵:郑地,在新郑县北。)

,秦军汜南5

(汜南:郑地,在中牟县南。汜,粤:[似ci5];普:[sì]。)

晋君同秦君合兵包围了郑国,这是因为从前晋文公流亡的时候,郑国没有接待他,并且现在又归附到楚国那边去。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佚之狐言于郑伯6

(佚之狐言于郑伯:佚之狐:郑大夫。郑伯:郑国国君,即郑文公。)

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7

(师:军队,此指秦军。)

必退。

佚之狐向郑君提意见:国家已经非常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他们的军队一能够退走。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8

(子:你。)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9

(缒:,粤:[序zeoi6];普:[zhuì],用绳系之使下坠。)

而出。

郑君听了他的话,就去请烛之武。烛之武推辞道:臣在壮年的时候,还及不上别人;如今老了,更加是不中用的了。郑文公说:我没有能够早用你,如今国家危急了才来求你,这是我不好。然而郑国若是灭亡,你也要受害哩!烛之武答应了,当夜就缒下城去。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0

(执事:管事的人;用以尊称秦君的将士。)

。越国以鄙远11

(鄙远:僻远之地。)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12

(陪邻:增加邻国的土地。邻,指晋国。)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3

(东道主:东边旅途上的主人;因郑在秦之东,故云。后世引用,即以东道主为客称主人之成语,如李白诗: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行李14

(行李:行人之官,即出使外国之使节。后世引用,变更其义,即以为旅客所带的随身用品。)

之往来,共其乏困15

(共其乏困:同供。共其乏困,即供给他所缺乏的东西,包括饮食住宿。)

,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见着秦君,说:秦、晋两国包围了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若把郑国灭掉,对您有什么利益的话,自然敢烦您的大军来讨伐。不过要说越过别人的国土,来保全一去僻远的属地,您也一定知道是件不很容易的事情。这样说起来,那又为什么把郑国灭掉,徒然便宜了您的邻国,使它的领土增广呢?您的邻国的领土一增加,相应地您的领土就得灭少。假若把郑国留下来,作为您东方旅途上的一个主人,您有使者往来,它便可以供应招待,这对于您来说,也是一点害处都不会有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且君尝为晋君赐16

(尝为晋君赐:即曾对晋君有恩,此指晋惠公秦助回国而言。晋惠公是晋文公的兄弟,亦奔逃在外,晋献公死后,晋国大乱,惠公贿赂秦穆公,许以地盘,秦穆公因用兵护送他回晋为君。)

矣,许君焦、瑕17

(焦、瑕:晋国的两个城,均在黄河西。)

,朝济而夕设版18

(版:墙。设版,即筑墙设防。)

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19

(何厌之有:兽,通餍,满足。何厌之有,即没有满足。)

?既东封20

(封:开闢疆土。)

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21

(阙秦:削弱秦国。)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再说,您从前对于晋君是帮过忙的了,他曾应许拿焦、瑕两个城来送给您作为报答,谁知道早晨刚刚渡过黄河,到晚上就筑墙设防,不给您了,这是您知道的呢。要说晋国这个国家,哪里会有知足的时候?既然在东边扩张领土把郑国囊括了去,接着就会再向西方伸展。如果不是去打秦国的主意,此外还能从哪里可以侵夺土地呢?秦国削弱,晋国得到好处,您自己想想好了!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秦伯说22

(说:同悦。)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23

(杞子、逢孙、杨孙:三人皆秦大夫。戍,粤:[恕syu3];普:[shù],防守。)

戍之,乃还。

秦君听了,觉得他说得不错,便同郑国订了和约,派杞子、逢孙、杨孙三人留在郑国防守,自己带着军队回去了。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子犯24

(子犯:即狐偃晋大夫,他是晋文公之舅。)

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5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非、不是。夫人:那人;夫,读扶字的音。夫人,指秦穆公。晋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最后来到秦国,也是由秦穆公派兵护送他回国为君的,所以这里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26

(因人之力而敝之:是说借着人家的力量得以复国,反而攻击人家使他衰敝。)

,不仁;失其所与27

(失其所与:丧失了与国。与国即同盟的国家。)

,不知28

(知:同智。)

;以乱易整29

(乱易整:乱:指分裂。整:指团结。)

,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子犯请求截击秦军,晋文公道:不能这么办。我们不是这个人的力量,到不了现在这个地步的。受过人家的帮助,再翻回头来打人家,这是不仁;丧失了和自己联盟的友邦,这是不智;用分裂来代替团结,这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罢。于是晋军也退走了。

赏析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作品,除了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大放异彩,另一种重要文类就是历史散文。这时期最有名的历史书是孔子所编的《春秋》。其实自周代起各诸侯国都有史官记录当时发生的事件,春秋一词代表一年四季,因此当时的历史书都通称春秋。孔子所编《春秋》原是鲁国的历史记录,孔子加以整理作为学生的教材,后来成了读书人必读的经典,春秋时代的得名也是取自这部书。《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孔子所编《春秋》的特点是言简意赅,记载242年历史只用了一万八千字,很多事件只有标目,但语焉不详。于是后来又出现了以《春秋》为纲目,就各事件加以说明或补充的传,像现在仍流传的《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和《春秋左氏传》,并称春秋三传,其中以《春秋左氏传》最为人称颂。

《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以前相传《左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但也有人认为它实质上是一部同样根据鲁阳历史而独立撰写的史书。《左传》所记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与《春秋》相约,但全书共十八万字,字数是《春秋》的十倍。《左传》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就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作记述和评论,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这里介绍《左传》一篇记述外交事件的《烛之武退秦师》。这段历史故事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是后人所加。公元前630年,晋、秦两国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只得派人到敌营进行交涉。烛之武承担了这个艰巨的任务,终于成功说服秦国退兵,逼使晋军也不得已撤退,最后解除了国家的危机。

篇章第一段交代事件的缘起。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起兵围郑,因为郑国对晋无礼,而且依附楚国。这里说两国出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当年晋文公流亡路过郑国时,郑国并没有礼待他;二是在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0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在城濮之战中大败,郑国知道形势不妙,立刻派人出使晋国,与晋修好。不过,晋国仍是在两年后发兵攻郑。秦国则是晋国的盟友,应晋国之邀共同去攻击另一个阵营的国家,目的是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当时两军已进驻郑国的领地,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郑国形势十分危急。

第二段写郑国的对策。郑国的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如果能派烛之武往见秦君,必可使他退兵。郑文公依从他的意见,打算派烛之武当说客。烛之武却推辞,说自己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现在年纪大了,更不能做些甚么。篇中虽然没有介绍烛之武的背景,但在人物的对话中,已可领略到他们之间的关系。烛之武应是难得的人材,但一直不受重用,到了危急关头,由于佚之狐的举荐,郑文公才起用他。当然烛之武感到不是味儿,说出了推辞的话。我们看到郑文公也是勇于承认错误的人,他立即向烛之武道歉,承认不能及早重用他是自己的过错,又向他晓以大义,说如国家灭亡,对他也是不利的。烛之武被郑文公说服,答应当说客。

第三段是游说的内容。烛之武在夜里以绳子吊下城墙而出,从这举动可见这次出访是祕密地进行的。他见到秦穆公,并没有为郑国恳求他退兵,反而以秦国的利益角度为他做分析。他说郑国在两强国围攻下,知道必亡。可是亡郑对秦并没有好处,因为晋在秦和郑两国之间,秦国帮助晋国攻打郑国,即使战胜也难以把郑的土地纳入秦国版图。如果灭了郑国,也只是让晋国得益,使它的领土大增。而当你的邻国越强大,自己的势力就相对越薄弱。相反,如保留郑国,它可以作为秦国在往东路上的盟友,让秦国使者在来往路上得到供应,对秦国而言也没有害处。烛之武接着指出晋国的野心和与秦国的矛盾。秦穆公对晋国两代君主有恩,曾派人护送晋惠公回国即位,晋惠公答应把焦和瑕两个城池给秦,但他回国后却食言,派兵防衞两个地方而不予秦国。烛之武认为晋国贪得无厌,当它吞并了东面的郑国,便会向西扩展它的势力,到时它只会略夺秦国的土地。因此,这次攻郑是损害秦国而俾益晋国之举,这样吃亏的事只有秦穆公会做。

秦穆公听到烛之武的一番话后很高兴,答应与郑国结盟,并派三位将领守衞郑国,然后退兵回国。晋国主将狐偃看到秦国背弃与晋的结盟,请晋文公发兵与秦对战。晋文公却不想破坏与秦的友好关系,认为自己靠秦穆公的帮助才有今天,如反过来攻打秦军,就是不仁;两个盟友国反脸,由朋友变为敌人,就是不智;以混乱相攻伐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因此晋军也退兵回国。

这篇章让我们看到烛之武在国家危急之际,如何以个人的机智和辩才,不费一兵一卒而令秦、晋两个大国退兵,解救了国家。他采用极其高明的游说方法,面对强大的霸主,并没有摇尾乞怜,而是看准了他们这次出兵的目标和矛盾,以分化离间的方法,把他们逐一击破。秦、晋两国大军压境,郑国绝无抵挡之力。不过,这次战役的发动者是晋国,有意略夺郑国的土地来扩展势力。秦国只是受晋国邀请而出兵的盟友,并没有强烈的灭郑意图。烛之武看准了这种形势,特别向秦伯分析灭郑对秦无益兼且有害,更提出郑国可作为秦国的东道主,拉拢他反过来保护郑国。秦的势力足以和晋抗衡,逼使晋国忌秦而退兵。从这连串角力,我们看到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形势,以及利害冲突的矛盾。

这一段历史记录篇幅很短,所交代的事件有条不紊,用字简洁而内容丰富,人物性格突出。篇中以人物对话为主,在对话之间已显示了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各人之间和国家之间的复杂矛盾关系。对话也使人物性格活灵活现。烛之武的识见、机智和胆色在短短一番话中表露无遗;郑文公和晋文公的话也反映了作为诸侯国主的气度。《左传》虽然是一部历史着作,但与其他同期散文相比,可说是文学性最强的。它的叙事能力、场面描写和人物刻划都十分出色,对后世的历史作品,甚至传记、小说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作者/出处

《左传》

《左传》是一部记事详实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西汉以后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丘明生平不详。与《公羊传》、《穀梁传》列为《春秋》三传。《左传》一书,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况,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文献。《左传》既是史学名着,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记言或记事,都很精简,文中善用简约的语句去表达人物的辞令和行为。记敍大战役和复杂的情节,亦层次分明,结构缜密,是敍事散文中的杰作。

创作背景

本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鲁僖公三十年九月里发生的事。鲁僖公三十年,即周襄王二十二年,亦即公元前六三零年。烛之武,人名,郑国的大夫。那时晋国约同秦国连兵攻打郑国,已经包围了郑国的京城,情势相当危急。郑国派烛之武到秦营,说服秦君退兵,晋军因亦解围而去,郑国赖以免于灭亡。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