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 赏析

厉王虐,国人谤王。

厉王虐,国人谤王1

(谤王:说王的过失。)

周厉王暴虐,人民都毁谤他。

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2

(命:指厉王暴虐的政令。)

矣!王怒。得卫巫3

(卫巫:卫国之巫。巫,是以行邪术通神鬼为职业的妇女。)

,使监4

(监:察访。)

谤者。以告5

(以告:把谤者报告。)

,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6

(道路以目:人民在道路相见,彼此只用眼睛看看。)

召公稟告厉王道:人民已经不能忍受王的暴政了!王听了很恼怒。招来一位卫国的巫女,叫她侦察那些毁谤王的人。只要她一报告,便把毁谤王的人杀掉。因此人民都不敢说话,路上碰见,只是彼此用眼睛互相看看。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7

(弭:止息。弭,粤:[美mei5];普:[mǐ]。)

谤矣,乃8

(乃:这才。)

不敢言!召公曰:是障9

(障:本是防水的堤,这里作动词用,即是防堵的意思。)

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10

(川壅而溃:壅,塞。溃,漏、旁决。这句是说,堵住水流,易致壅塞,一旦壅塞太过,便会溃决泛滥。壅,粤:[踊jung2];普:[yōng]。)

,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11

(为:治。下文为民者的为,义同。)

川者,决之使导12

(决之使导:决,除去;指障而言。导,通畅。)

;为民者,宣之使言13

(宣之使言:宣,放、开导。这句是说,宣导他们使之说话。)

厉王挺高兴。告诉召公:我能够制止谤言了,这就不敢随便乱说了!召公道:这是像堵住水流那样,堵住他们的嘴了呀。堵住人民的嘴,比堵住大水的洪流还要危险呢。堵住水流,水容易壅塞,一旦因壅塞而决口,洪水泛滥起来,伤人一定很多。堵住人民的嘴,情形也跟这一样。因此治水的,贵在除去障阻,使水能够畅流;治民的,贵在开导他们,使他们自由说话。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4

(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公卿,高级大臣。周置有三公九卿,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列士,指上士、中士、下士,低级官员。献诗:将采自民间之诗歌进献于王。)

,瞽献曲15

(瞽献曲:瞽,无目之盲人。曲,乐曲。今本曲多作典,非是;宋本《国语为曲,今从之。古时乐师皆用瞽者,乐曲亦有产自民间者,故瞽者献曲,借以考验行政得失。)

,史献书16

(史献书:史,史官,周称外史。书,史籍。《周礼》: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史官献书,意在以往古政绩作为借鉴。)

,师箴17

(师箴:师,即九卿中之少师。箴,寓有劝戒意义的一种文辞,有类后世之格言。少师进箴谏之辞,意在规谏王之得失。)

,瞍赋18

(瞍赋:瞍,也是盲者,但只指无眸子者。赋,朗诵。韦昭注,所诵者即公卿列士所献之诗。瞍,粤:[手sau2];普:[sǒu]。)

,矇诵19

(矇诵:矇,也是盲者,但只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有类现在所说的青盲。诵,指普通没有甚么音节腔调的诵读。韦注,以为诵的即是少师所进箴谏之辞。矇,粤:[蒙mung4];普:[méng]。)

,百工谏20

(百工谏:百工,众工匠。另有两说,一谓百官,一谓乐工。谏,指借其技艺以进谏。)

,庶人传语21

(庶人传语:庶人,平民。传语,因平民无机会见到国王,只能把对国事的意见,间接地传达给国王知道。)

,近臣尽规22

(近臣尽规:近臣,在王左右之近侍。尽,据俞樾群经平议说,即进字。规,谏。)

,亲戚补察23

(亲戚补察:亲戚,指与国王同宗的大臣。补,弥补王之过失。察,监督王之行政。)

,瞽史教诲24

(瞽史教诲:瞽,如前注,即掌音乐的乐师。史,此指掌天时礼法之太史。这两位大臣,分用乐礼对王进行教诲。)

,耆艾修之25

(耆艾修之:耆艾,指国王的上了年纪的师傅。《礼记・曲礼》:五十曰艾,六十曰耆。《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修之,王引之《经义述闻》,修是戒饬、警告;之指王。较旧注修瞽史之教以闻于王为佳。耆艾,粤:[其kei4、涯读去声ngaai6];普:[qíài]。)

,而后王斟酌26

(斟酌:裁夺;择其可取者,付诸实行。)

焉。

所以天子处理国事,要使上自公卿大臣,下至列士官员都进献讽刺的诗歌,乐师进献民间的乐曲,外史进献往古的史籍,少师进献警诫的箴言,瞍人朗诵诗歌来讽谏,矇人诵读箴文来规劝,众工匠用技艺进谏,老百姓间接把对国事的意见传达上来,近侍随时进言规谏,王室大臣弥补国王缺失和监督国王行政,乐师和太师分用礼乐对国王进行教诲,上了年纪的师傅也对国王劝诫警告,然后再由国王裁夺施行。

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是以事行而不悖27

(不悖:悖,逆。不悖,指不违情理。)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28

(其有原隰衍沃:其,指土地。宽阔而平坦的土地叫原,低下而潮湿的土地叫隰,低下而平坦的土地叫衍,有河流可资灌溉的土地叫沃。隰,粤:[杂zaap9];普:[xí]。)

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9

(善败于是乎兴:此句意即,国家政事的好坏可以显露出来。)

。行善而备败30

(备败:防范坏事之再发生。)

,所以阜31

(阜:增多。)

财用衣食者也。

这样,一切事情就可顺利实施而不悖情理。要说人民有嘴呀,就恰如土地有山川呀,财富、用度都从这里出产;也恰如土地有平原、溼地、盆地、沃野呀,衣食的资源都从这里出产。人民的嘴说话呀,行政的好和坏,都从这里反映显露。听取人民的意见,把人民认为好的加以推行,认为坏的防备不再发生,就是为丰富财产、用度和衣食的呀。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32

(成而行之:成,成熟。行,有自然流露的意思。这句意即:(人民的言论)乃是他们考虑成熟之后自然流露出来的。)

,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33

(其与能几何:与,语助词,无意义。几何,多久。一说与作相与解,几何指人言,即是赞助王的能有几人的意思。但与作句中语助词的用法,在古书中屡见不鲜,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其人能靖者与有几?襄公二十九年:是盟也,共与几何?又昭公元年及《国语》晋语、吴语均有共与几何句。这里应从王引之经传释词,此句意即这样能有几久(指国家的生命而言)?)

要知道人民在心里考虑了,然后用嘴说出来,这是考虑成熟之后自然流露出来的,怎么能硬加堵塞呀?如果堵住他们的嘴,这样,国家的生命还能维持几久呢?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34

(流王于彘:流,放逐。彘,晋地,在今山西霍县境内。彘,粤:[自zi6];普:[zhì]。)

厉王不听。于是人民都不敢说话了。三年以后,便把厉王放逐到彘地。

赏析

本文记敍周厉王以杀止谤,不听召公开放言禁的谏诤,终被流放的史实,以为后世殷鉴。

本文分四段。

首段指出国人所以谤王,系由于厉王的暴虐无道。虽然只有两句,却包含很多意思。可以推知,如果厉王不暴虐无道,就不会有国人谤王的事情发生;更进一步,如果厉王是一位明主圣君,施行仁政,使国人得到幸福安乐,那么,国人不但不毁谤王,更会歌颂王、讚美王。如今既然因暴虐而招来了全国的毁谤,惟一止谤的办法,就得废除暴政而改行仁政,变虐民而为爱民,不这样,别无办法可以止谤。

次段敍召公谏王暴虐,民不堪命矣一语,显示厉王的暴虐已达于极点,但厉王不但不听,反而大怒,利用特务(卫巫)私访密告,以杀止谤;这正是所谓反其道而行之,结果是道路以目,变成了无声之国。

三段是本文的中心所在,召公详细陈述不应以杀止谤及开放言禁的理由。他首先以防水为譬,堵塞水流不是办法,一旦溃决,为害更大,惟一办法即决之使导;止谤一如防水,不能以杀止谤,而应宣之使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二语,早已成了普遍引用的名言。他接着把天子听政,广纳百官之谏,作为施政参考的事说了一遍,意在指出人民舆论对天子无害而有利,天子要想事行而不悖,只有多多听取下方的意见。他又把人民舆论比如土地山川财用衣食,说明绝不可不让人民说话。最后即以不让人民说话,必定招致国亡身灭作结。这是我国最早主张言论自由比较具体的理由。

末段敍厉王不听,终被流放的事实。

历代暴虐专制的王朝,几乎全走上周厉王的覆辙,他们照样用极残酷的方法压制人民的言论自由,也照样失去政权,把国运送终。

作者/出处

《国语》

《国语》一书的作者,司马迁以为是左丘,班固以为是左丘明,与《左传》作者为一人。左丘明的生平事蹟已不可考,孔子曾与其同好恶,有谓其曾为鲁太史,有谓其为孔子弟子。《汉书艺文志》着录《国语》二十一篇,《汉书律历志》则称《春秋外传》。刘知几《史通》亦因之,而更称《左传》为《春秋内传》。今传最早之本为宋天圣明道本,包括春秋时代的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之史乘,共二十一卷。其与《左传》之不同,则《左传》为编年史,此则为国别史。

创作背景

本篇选自《国语・周语》,所记乃召公谏周厉王止谤之辞。周厉王,名胡,周夷王之子,是周代第十任国王,为西周有名的暴君。他即位于公元前八七八年,因为暴虐无道,于即位第三十七年,为人民所废逐,居外十四年而死。召公却召穆公,名虎,乃文王庶子召康公之后裔,为周厉王的卿士。在厉王放逐期间,王位虚悬,即由召公和另一大臣周公共掌朝政,史家称为共和时代。厉王死,共立厉王子继位,即是周代中与的宣王。案厉王废逐时在公元前八四二年,召公谏止谤事在厉王废逐之前三年,当为公元前八四五年。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