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孙子》孙子二则赏析

谋攻篇(节录)

谋攻篇(节录)

谋攻篇(节录)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1

(十则围之:兵力十倍于敌军就包围他们。)

,五则攻之2

(五则攻之:兵力五倍于敌军就主动向他们发动攻击。)

,倍则分之3

(倍则分之:有一倍于敌军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

,敌则能战之4

(敌则能战之:敌,指兵力相等,势均力敌。兵力相等,就能够抗衡而一战。)

,少则能逃之5

(少则能逃之:逃,一作守。兵力比敌人少,就可以及时逃脱。)

,不若则能避之6

(不若则能避之:力量不如敌人时,就避免与敌人交战。)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7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小敌、大敌,指实力悬殊的交战双方。坚,坚持,这里指勉强坚持作战。二句谓兵力弱小的一方如果坚持作战而不知退避,必被强大的敌军所擒。此即曹操所谓小不能当大也。)

因此用兵的方法是,兵力十倍于敌军就包围他们,兵力五倍于敌军就主动向他们发动攻击,有一倍于敌军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兵力相等,就能够抗衡而一战;兵力比敌人少,就要能够及时逃脱;力量不如敌人时,就避免与敌人交战。因此兵力弱小的一方如果坚持作战,必被强大的敌军所擒。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夫将者,国之辅8

(国之辅:国君的辅佐。)

也;辅周9

(周:周全。)

则国必强,辅隙10

(隙:缝隙、裂痕。引申为有缺陷。)

则国必弱。

将帅是国君的辅佐;辅佐周全国家必定会强大,辅助有嫌隙国家必定会衰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11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患,作动词用,贻害。此句意谓为君者有三种军事上的大忌而必须引以为忧的。)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12

(谓之进:使之进、命令他们前进。)

,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13

(縻:束缚。縻,粤:[眉mei4];普:[mí]。)

军。

因此国君会对军队做成危害的情况有三种: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前进而命令他们前进,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后退而命令他们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14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三军,泛指军队。不晓军务的人却一同参预军政,军队就会感到迷惑。)

;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15

(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由不晓军事权变的人却一同负责军中任务,军队会感到迷惑。)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16

(诸侯之难至矣:难,祸患。诸侯列国乘机进攻的灾难就临头了。)

。是谓乱军引胜17

(乱军引胜:扰乱自己的军队而导致敌人的胜利。)

不晓军务的人却一同参预军政,将士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不了解军事权变却去干涉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感到疑虑。军队既无所适从,又有疑虑,其他诸侯乘机进攻的灾难就临头了。这就是扰乱自己的军队而导致敌人的胜利。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18

(识众寡之用者胜:懂得根据兵力多少而采取不同战术的人,会得到胜利。)

,上下同欲19

(欲:欲望。)

者胜,以虞20

(虞:准备、戒备。)

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21

(将能而君不御者:御,驾御、控制,引申为牵制。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加以牵制的。)

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因此能够预见胜利有五方面:知道可以开战和不可以开战的获胜,懂得根据兵力多少而采取不同战术的获胜,全国上下心意相同的获胜,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获胜,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加以牵制的获胜。这五种,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22

(殆:危险。)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所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己方的,百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方但了解己方,胜负的机会各半;既不了解敌方又不了解己方,每次战斗必有危险。

地形篇(节录)

地形篇(节录)

地形篇(节录)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谿;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谿23

(谿:溪的异体字。两山之间不与外界相通的沟渠。)

;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24

(厚而不能使:厚,厚养、厚待。使,使唤。)

,爱而不能令25

(爱而不能令:令,命令、驱使,这里还有教育的意思。溺爱士卒然而不能驱使。)

,乱而不能治26

(乱而不能治:指士卒的行为放纵然而不能加以约束惩治。)

,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对待士卒像对待婴儿,士卒就可以跟他共赴险境;对待士卒像对待心爱的儿子,士卒就可以跟他同生共死。如果对士卒厚待却不能使唤,溺爱却不能指挥,违法而不能惩治,那就如同骄惯了的儿子,不可以用来作战。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27

(胜之半:胜利或失败的可能性各占一半,指没有必胜的把握。)

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只了解自己的军队可以打,而不了解敌人不可以打,取胜的机会只有一半;只了解敌人可以打,而不了解自己的军队不可以打,取胜的机会也只有一半;知道敌人可以打,也知道自己的军队能打,但是不了解地形不利于作战,取胜的机会仍然只有一半。

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故知兵28

(知兵:通晓用兵打仗的方法。)

者,动而不迷29

(迷:迷惑。)

,举而不穷30

(举而不穷:举,措施,这里指施行战略。战略变化无穷。)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所以懂得用兵方法的人,他行动起来不会迷惑,他的战略变化无穷。所以说,了解解敌方,又了解己方,胜利就会有把握﹔如果再了解天时地利,那么胜利就无穷无尽了。

赏析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军事专着。这部兵法是对春秋以前我国古代战争经验的理论总结,在战国时代已广受推崇,诸子着述中也常有引述。有人认为《孙子兵法》不仅提出了一系列行军交战的规律和策略,而且蕴涵深邃的哲学思想,是我国人智慧的结晶。书中提出的一些重要的战略原则,不仅被后世的人应用于战争中,而且长期以来被人应用于政治斗争、外交角力以至体育竞技中;发展至当代,更被人应用于经济领域,于现代企业和商战中运用,并有不少成功的例子。

《孙子兵法》只有十三篇,约六千余字,每篇的篇幅很短,但言简意赅,令人回味无穷。这里节选了《孙子兵法》其中两篇的部分内容,包括第三篇《谋攻》和第十篇《地形》。这里集中看《孙子兵法》其中一个十分著名的观点,就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篇章节选第一则是《谋攻篇》的后半部。《谋攻篇》主要谈致胜的策略部署。孙子认为与敌交锋不应硬攻硬拼,最上乘是不用开战而以智谋取胜;如逼不得已开战,也应审时度势,因应己方和敌方的实力去部署战斗的方式。在这选段中,孙子指出先要衡量己方和敌方的实力,双方实力对比不同,作战的策略也应该不同。己方比敌方强,就应进攻围剿;如果己方战斗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与敌人交战。他反对以弱抗强的匹夫之勇,指出如果力量不足而固执硬拼,必定会成为强敌的俘虏。

下面再谈将帅和国君在用兵上的合作。孙子认为将帅是国家也即国君的辅助者,如果将帅与国君的关系密切、彼此协调,国家就会强盛;如果他们之间有嫌隙,关系疏远,国家就会衰弱。他提出三种国君会对军队做成危害的情况,意思是希望国君尊重统领军队的将帅的权威,不要凭主观想像乱发命令,对军队造成干扰和牵制;否则军队有困扰疑惑,其他诸侯就会有机可乘,造成国家的危难。

接着孙子归纳致胜之道有五项:一是能准确判断是否可以开战,二是能根据兵力多少而采取不同战术,三是全国上下一心,四是有策略地部署戒备,五是将帅具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干预牵制。

最后,孙子在《谋攻篇》总结取胜的最重要原则就是知彼知己。他认为如可以了解敌方和己方的实力和形势,每次作战都不会有危险,否则就肯定每次都会吃败仗。孙子传扬后世的名言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常被误传为知彼知己,百战百胜。其实孙子在《谋攻篇》前半部已提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他所追求的并非百战百胜而是百战不殆。这里的殆解作疲惫不堪,失去了战斗力。一支军队不怕战败,怕的是丧失了战斗力。孙子的意思是如果将领能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立于不败之地,因为即使一次战败,也可再次站起,继续战斗。

在另一则节选的《地形篇》中,也有相似的论点,而这篇又谈到将帅与士卒的关系。孙子认为如果将帅能爱护士卒,士卒就会愿意为他卖命。不过,如果只给他们优厚待遇而不善于指挥他们,军队素质会变差,是不能用来打仗的。这是在知己方面的一个层面,指出了解甚至提升自己士卒的素质,而且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十分重要。

下面再提出类似知彼知己的观点,指出只掌握己方士卒的实力并不足够,也要掌握敌方的实力。如两方只知一方,只能有一半的胜算。再进一步,在要知道自己士卒和敌人实力之余,更加上要知道地形是否有利于己方作战,才可以稳操胜券。他认为真正知兵的将帅,总是在军事行动中从不会迷惑,作战的部署也层出不穷,令敌人难以抵挡。最后,孙子再作全篇的总结,在知彼知己之上,再加上知天知地这个致胜因素。总之,越能掌握军事上各种资料的,胜算越高。

《孙子》是春秋末期的作品,各篇写法并不如战国后期的诸子文章结构性那么强,而有些像笔记的形式。它不着重整篇的铺排和文气,只求以最明确清晰的语句一针见血地说出要点。不过作为整部书来看,《孙子》各篇之间结构慎密,次序井然,比同期的儒家经典《论语》的编排有组织得多。它从《计篇》开始,到《用间篇》结束,把用兵中的各个侧面,各个环节,论述得细密而周全。由于《孙子二则》只是节选,我们看不到各篇之间甚至一篇之内的结构安排,只能看到一些修辞用句的特色。《孙子二则》中有很多典型的议论句式,篇中多用简短句子,又常用数字去列明重点,使论点十分清晰易明。其中又运用了大量层递、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加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作者/出处

《孙子》

《孙子》一书相传是春秋末期齐(今山东北部)人孙武所着。孙武,生卒年不详,约与孔子同时。周敬王八年(公元前五一二),孙武晋见吴王阖闾,任为将军。《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论其功业说: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可见其在军事上的成就。

《孙子》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军事着作,世誉为兵经。全书分《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事》、《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间》十三篇。作者综合了春秋以来各国交战的经验,归纳出战略和战术的规律,在我国以至全世界的军事学中产生极广泛的影响。后人并将其理论应用于政治、经济和外交等领域。

《孙子》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它的章法简约,文字平实,为后世说理散文的模范。由于此书产生年代极早,且流传久远,所以衍生出不同的版本。一九七二年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兵书中有残本,《孙子兵法》只二百余简,约等于传世本三分之一强。

创作背景

本篇第一则节录自《孙子‧谋攻》,第二则节录自《孙子‧地形》,版本据《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

《谋攻》是《孙子》第三篇,内容论述运用计谋获取胜利的方法,而本节录部分提出的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更成为战事的普遍规律。

《地形》是《孙子》第十篇,内容论述地形在战争中的重要,以及在不同地理条件下进行军事活动的基本原则。此外,本节录部分也解释军事管理的策略,强调将领既要爱惜士兵,又须执行严明的纪律。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