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刘开问说赏析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1

(致疑:明白自己所不明白的事。)

,非问,无以广识2

(广识:增长知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3

(舍:同舍。)

问,其奚4

(奚:怎样。)

决焉?

凡是才德出众的人,求学时一定喜欢发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齐头并进的:不学,没法明白自己所不明白的事;不问,没法增长自己的知识。喜欢求学,却不勤问,不能算真喜欢求学的人。道理虽然明白了,可是还不能通达到事情上面;虽然知道了一个大体,可是还不能知道里面的细节;除了问以外,还能用甚么办法来解决?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5

(就有道而正:见《论语‧学而》篇: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有道,指有道德学问的君子而言;正,是判定是非的意思。)

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6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语见《论语‧泰伯》篇,是曾子的话。)

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7

(切磋:研究;语出《诗经‧淇澳》:有斐君子,如切如磋,是说治骨角的,切了以后再磋,精益求精,求学也应该这样。)

,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8

(审问而明辨之:语出《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审问,是详尽的问;明辨,是辨别是非。)

也。

好过自己的,问问他可以破除疑难,这就是《论语》上所说的请教有道德学问的人给判定是非的意思。跟不上自己的,问问他可以得到一点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识,这就是《论语》上所说的有才能的向没有才能的问,知识丰富的向知识不丰富的问的意思。和自己相等的,问问他可以帮助研究,精益求精,这就是所说的互相问难,和《中庸》上的仔细地问过才能辨别是非的意思。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之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9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书》:即《书经》。好问则裕:见《书经‧仲虺之诰》篇;裕,是充实的意思;好问自然有所得,有所得就能使自己充实。)

孟子10

(孟子:(公元前三七二——二八九):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名轲,字子舆,乃孔伋(子思)再传弟子,着有《孟子》七篇,提倡王道,重仁义,轻功利,创性善之说,后世称为亚圣。)

论求放心,而并称之曰学问之道11

(论求放心,而并称之曰学问之道:孟子曾说过: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道,在这里作方法解;放心,是放逸的心。求放心,是把这放逸在外的心找回来。)

,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12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子思(公元前四九二——四三一):孔子的孙儿,名叫孔伋;子思,是他的字。他是孔子弟子曾参的学生,着有《中庸》,传述孔门的学说,后世称为述圣。《中庸》有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句;尊,是恭敬奉持的意思;德性,指人所稟受于天的正理——即先天具有的善良的心。尊德性,是说小心谨慎地保持住自己那颗先天具有的善良的心,不使有丝毫的私意私欲存在其间,而致变质或失去。这是儒家教人修养的功夫。道,这里作由、从解,问和学,都是求知识的方法。总括全句的意思,就是要想尊德性,必须从问和学(即求知识)入手,所以说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

,问且先于学也。

《书经》上不是说吗:喜欢发问便可以充实自己。孟子论到怎样寻找放逸在外的心的时候,曾经并称这是学和问的方法,这就是学了以后马上得跟着问;子思曾说,小心谨慎地保持住自己先天具有的善良的心,终归要从问和学上入手,这就是在学以前更得先问。

古之人,虚衷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宏也。

古之人,虚衷13

(虚衷:即虚心。衷,是中心;心里谦虚而不自满,叫虚衷。)

乐善,不择事14

(不择事:不管甚么样的事(大小轻重等等),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之类。)

而问焉,不择人15

(不择人:不管甚么样的人(老幼贵贱等等);如孔子问礼于老聃,问官名于郯子之类。)

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16

(狂夫之言,圣人择之:语见《汉书‧鼂错传》: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狂夫,是狂人;明主,指皇上;择,是采纳的意思。这里引用,把明主改为圣人,是因旧时有尊称天子为圣人的,如《称谓录》,天子条下引《庄子‧天地》篇说:尧观乎华,华封人祝曰:请祝圣人,使圣人寿,使圣人富,使圣人多男子。)

;刍荛之微,先民询之17

(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语见《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刍荛:割草砍柴的人,微:卑贱。先民:泛指古时的贤人。询:问。刍荛,粤:[搓尧co1jiu4];普:[chúráo]。)

。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18

(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舜:古帝名,受尧禅让为帝,国号虞,他又把帝位让于禹。传说他曾以许由为师(许由是上古的高士,不肯做皇帝,情愿做农夫),孟子称道舜说: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可见他是常常问别人而采取人家的意见的。匹夫:普通老百姓。)

,以大知而察及迩言19

(以大知而察及迩言:语出《中庸》: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这是孔子称讚舜的话。大知的知,与智通。大知,即头等聪明人。察:注意。迩言:浅近的话。)

,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宏也。

古时的人,中心谦虚,乐于向善,不管甚么样的事都问,不管甚么样的人都问,无非为了对自己有益处罢了。所以虽然是狂人说的话,圣明的帝王都加以采择;虽然是微贱的砍柴割草的人,贤达的人物还要向他请教。帝舜以天子之尊,却肯问平常的老百姓;以一个头等聪明人,却对浅近的言语都加以注意,这不是单单为了表示谦虚,实在是使采纳善言的范围广大。

三代而下,有学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勤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惟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三代而下,有学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勤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20

(义理:包括事物的道理和人伦的条贯等而言,世称宋儒的理学为义理之学。一般说义理,包含有道义、道理的意思。)

相咨访,孜孜焉惟进修21

(孜孜焉惟进修:孜孜:勤勉不怠的意思。进修:进德修业。孜,粤:[滋zi1];普:[zī]。)

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22

(流俗:随时随地一般人所争趋的风俗习惯,叫流俗;这里是指的流俗的人而言。)

乎?

三代以后,光有学没有问,朋友相交往,能达到劝勉行善,规谏过失,也就够了;至于能用义理互相访问,劝勉不怠地把进德修业的功夫急急去做的,就看不到许多了。更何况那些流俗的人吗?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23

(臆度:仅凭自己的意思揣测,叫臆度;度,粤:[踱dok9];普:[duó]。)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24

(狎:戏弄。)

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觉着自己对而以为别人不对,这是一般人的通病;学的还没有通达,却强自以为明白;研究还没有成熟,却妄自以己意来定结论,像这样,便一辈子也没有可问的事情。好过自己的,嫉忌他而不愿问他;跟不上自己的,轻视他而不屑于问他;和自己相等的,戏弄他而不情愿问他,像这样,便世界上也没有可以问的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惟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惟师心自用25

(师心自用:师心:以自心为师,不肯听从别人的意见。自用:独恃自己的才力以处理事务;《中庸》有愚而好自用句。)

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26

(心术:如言存心;《管子》:实也、诚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谓之心术。)

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别人不值得佩服了,事情没有可疑的了,这就是只以自己的心为师,独恃自己的才力来处理事务罢了。要说独恃自己的才力来处理事务,那害处还不算大;自己明知自己浅薄,却偏要护短,宁肯使学业不进步,也不肯向别人低头,这对于个人修养的害处就很大了,然而犯这错误的,十个人里头常常就有八九个。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益,求一屈己27

(屈己:降低自己俯就别人。)

焉而不可得也。

如果不是这样,便所问的不是他所学的:问问那些天下奇异的文字,卑鄙的故事,作为放言高论的资料;甚至自己心里已经明白的,问问别人故意试试他的才能;事情的最难解决的,问问别人故意叫他没法回答。除此以外,虽然有对身、心、性命很有关系的事情,可以从中得到益处的,却找不到一个肯自己低首下心向别人请教的人。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28

(几:近;及。)

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唉唉!学术所以不能跟上古人,不是这个缘故吗?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非谓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而好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非谓不潜心29

(潜心:心静而专。)

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而好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30

(其学非古人之学,而好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古人的好学,是想吸取别人的所长,补助自己的不足,所以能问;现在的人,觉得自己已经够了,用不着再吸收甚么了,所以不能问。)

那些不好问的人,由于不能虚心;不虚心,由于好学不是出于诚意,这并不是说不专心努力用功的意思;他们学的不是古人所学的,爱好的也不是古人所爱好的;因此,他们不能问,是并不足怪的。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31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语出《汉书‧韩信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里引的上两句是说,聪明的人,无论打算得多么周到,也必有失策的地方。)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

聪明的人打算得再周到,也一定有失策的地方。圣人不知道的,愚人未必然不知道;愚人能做的,圣人未必然能做。追求真理并不拘限在一定的范围里,研究学问并没有一个尽头。

《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而问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惟道之所成而已矣。

《周礼》外朝以询万民32

(《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周礼》:书名,为周公摄政时所作;其中载有小司寇(官名)掌管外朝的政事,向万民询问国危、国迁、立君的事情。)

,国之政事,而问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33

(不肖:不贤。)

,而老可以问幼,惟道之所成而已矣。

《周礼》所说,掌管外朝的官,要询问万民,这是国家的政事,都得向老百姓问;所以地位高的可以向地位低的问,道德学问好的可以向道德学问次的问,年老的可以向年幼的问,只要看能否对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罢了。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后之君子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而后世且行之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孔文子不耻下问34

(孔文子不耻下问:孔文子:名圉,春秋时卫国的大夫,谥曰文。不耻下问:是不以向比他职位低下的人请教为羞耻。)

,夫子贤之35

(夫子贤之:夫子:指孔子。贤之:称讚他。见《论语‧公冶长》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古人以问为美德,后之君子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而后世且行之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职位低下的人问为羞耻,孔子曾经称讚过他。古时候的人认为问是一种美德,后世的人却认为问是一种羞耻。然而古时候的人认为是最大的羞耻的,后世竟然去做,不认为是羞耻的可就多了。可叹可叹!

赏析

本文主张求学要学与问并重,二者不可偏废;并对只知道学而不注意问、或问而不得其当的人予以驳斥。文中有议论和解说两种体裁的混合,在古文中称为论着体。

本文共分八段:首段即揭出主题(学与问并重)并说明问的用途(解决理明而不达于事,识大而不知其细的困难);次段分述问的对象及利益(问贤于己者可破疑,问不如己者可求一得,问等于己者可资切磋);三段举出古人重视问及后世不重视问的事实互相对照,显明有学无问的错误;四段析论世俗学而不问的现象,终身几无可问之事,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以致发展到师心自用,甚至自护其短而为害于心术者大;五段申论后世问而不得其当的情形;六段指出不好问的病根所在(心不能虚,好学不诚);七段再论不问不可的理由;最后一段对后世以问为耻及行古人所深耻而不以为耻,无限慨歎,借以启发读者的深思而有所颖悟。

作者/出处

刘开

刘开(公元一七八四——一八二四),字方来,一字明东,号孟涂,清安徽桐城县人。他没有做过官,幼年跟着他的同乡姚鼐学古文,与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并称为姚门四大弟子。他所写的文章,谨守桐城文派的义法,在当时文坛上很有声名,着有《孟涂文集》十卷。

创作背景

学问一词,一般作为求学所得到的知识来解释;本文把这一名词分为学与问两事,专指求学问的方法而言,并单就问字立论发挥,所以题为问说。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