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马致远Ma Zhiyuan灞桥饯别(《汉宫秋》第三折) 赏析

【步步娇】您将那一曲阳关休轻放,俺咫尺如天样,慢慢的捧玉觞。朕本意待尊前捱些时光,且休问劣了宫商,您则与我半句儿俄延着唱。

【步步娇】您将那一曲阳关1

(一曲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句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人因之谱作送别曲《阳关三叠》。)

休轻放2

(休轻放:放歌,高歌,不要纵声而歌。)

,俺3

(俺:北方方言,即第一人称我之意。)

咫尺如天样4

(咫尺如天样:很近,如天高阔远样子。)

,慢慢的捧玉觞5

(玉觞:玉酒杯。)

。朕本意待尊前6

(尊前:尊,酒器,即樽、罇;在酒樽前。)

捱些时光,且休问劣了宫商7

(劣了宫商:音调不协的意思。宫商,我国古代五声音阶宫、商、角、征、羽的简称,借代音乐。)

,您则与我半句儿俄延8

(俄延:拖延、耽搁,也作延俄。)

着唱。

【殿前欢】则甚么留下舞衣裳,被西风吹散旧时香。我委实怕宫车再过青苔巷,猛到椒房,那一会想菱花镜里妆,风流相,兜的又横心上。看今日昭君出塞,几时似苏武还乡?

【殿前欢】则甚么留下舞衣裳,被西风吹散旧时香9

(西风吹散旧时香:元代诗人元淮《昭君出塞》诗:西风吹散旧时香,诗题下自注马智远词,马智远即马致远,大盖是元淮看了《汉宫秋》有感而作。)

。我委实怕宫车再过青苔巷,猛到椒房10

(椒房:皇后居住的地方,据说用香椒涂墙,故名曰椒房。)

,那一会想菱花镜里妆,风流相,兜的11

(兜的:即陡的,突然、猛然之意,语助词。)

又横心上。看今日昭君出塞,几时似苏武还乡12

(苏武还乡:汉朝苏武出使匈奴,匈奴逼他投降,苏武始终不屈,遂被禁锢十九年,后终还乡。)

【七弟兄】说甚么大王,不当,恋王嫱,兀良,怎禁他临去也回头望!那堪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

【七弟兄】说甚么大王,不当13

(不当:不恰当。不应当。)

,恋王嫱,兀良14

(兀良:用作衬字或引起话头,无实义,置于句首有加强语气或指示方向作用;置句中,则起调节作用;或用以表示惊讶,如今人之啊呀。有一说:兀良是蒙古语译音天哪、我的乖乖之类惊诧词。)

,怎禁他临去也回头望!那堪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

赏析

《灞桥饯别》辑自《汉宫秋》第三折,第三折原有十二支曲,此三支曲都是汉元帝所唱(基于元杂剧体制,每一折中,皆某一角色独唱到底,故第三折十二支曲全皆汉元帝所唱),着重表现汉元帝被迫离别王昭君时的痛苦心情。

【步步娇】曲词前有一段宾白科介(剧中的动作对白):(做下马科)(与旦打悲科)(驾云)左右慢慢唱者,我与明妃饯一杯酒(唱),元帝下马,与昭君都表现得很悲恸,并与昭君饯酒,后即唱出此曲。您将那一曲阳关休轻放,俺咫尺如天样,慢慢的捧玉觞三句,《阳关三叠》曲虽始于唐代王维,但戏剧情节用语可超越实际时序先后,汉代故事用唐人曲故,亦不为病;咫尺如天样即近在咫尺但却如天高之阔远的样子。接着朕本意待尊前捱些时光,且休问劣了宫商,您则与我半句儿俄延着唱三句,写离别之苦,六朝江淹《别赋》有名句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既令人黯然销魂,古今不少文学经典都有写离别的片段,此处比之,特色在突出了对离人欲延长别离时刻,元帝劝昭君的饯别酒,嘱咐要慢慢的捧玉觞,又道朕本意待尊前捱些时光和你则与我半句儿俄延着唱,慢慢的、捱些时光、俄延着唱都是强调元帝内心不欲舍、不欲离的情感;又,从来歌唱协宫商、不走调,是很重要的,但为了要令彼此相处的时间拖长一些,元帝宁愿抚琵琶而歌的昭君劣了宫商,也要把歌唱得慢些,不舍之情可见何其深。

【殿前欢】曲词前有一段科介宾白,昭君留下舞衣予元帝留念(汉家衣服),故此元帝唱则甚么留下舞衣裳,被西风吹散旧时香,因发出人已去,则留下舞衣裳又何用的叹喟,被西风吹散旧时香首字是衬字,后七字句被元代元维套用作所撰《昭君出塞》诗首句,此句之佳,在于以舞衣被吹散旧香,隐喻与所爱之人被迫离散,承接留衣记念情节而起波澜。接下来,我委实怕宫车再过青苔巷,猛到椒房,那一会想菱花镜里妆,风流相,兜的又横心上数句曲词,更由此眼前物而想像到未来,即昭君去后的日子,从此心怕自己乘坐的宫车,驶过通往后宫的青苔巷,宫中车巷长满青苔当然是艺术想像,昭君人去后,元帝亦懒再到后宫,故车巷也会长满青苔;椒房本是皇后所居,曲中用以借代后宫。但元帝的想像并未就此停下,他还想到若然入到后宫昭君昔日居处,看到她昔日所用的菱花形的镜子,她照镜上妆的端好妩媚样子,突然又浮现在心头,那将会是何等的难受呢!这一段想像是【殿前欢】曲最大的特色,人尚在眼前已想到人去后的情景,从今怕到的心情,进而想到揽物思人的悽楚,以反衬目前分别之艰难痛苦。末二句云看今日昭君出塞,几时似苏武还乡,将昭君出塞与苏武还乡对举,苏武之能回国令人欣慰,但对昭君之几时能回来,却是悬疑,令人惆怅不已。

【七弟兄】曲前昭君正行远,戏剧宾白是尚书对元帝加劝,元帝对自己身为一国之君,却不能留住昭君而恼恨不已,尤其是当他看见昭君临去回头而望,因唱说甚么大王,不当,恋王嫱,兀良,怎禁他临去也回头望!此际元帝的悲情渐升至高潮,自惭身为君王。那堪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二句,写眼前景,风雪中旌旗节仗的影子晃动,鼓音号角在发出悲壮的音声,与元帝心中的感情波动应合;此二句本化自杜甫《阁夜》诗句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二句之佳,上句是耳所听到的,下句是眼睛所见到的,马致远句袭取了杜甫写夔州的诗句,转写长安灞桥饯别之景,情景交融,文学技巧极高。

元杂剧本供搬演,配以北曲,今乐谱虽不存,但因曲词是韵文,故仍具音乐性,有声情之美。因其北曲性质,杂剧曲词在押韵上是平庂通押,句子或多加插衬字轻声快读以歌唱。

【步步娇】六句全押韵,依《中原音韵》属江阳韵,虽放、样、唱(仄声)与觞、光、商(平声)平仄不同,但在粤读仍觉押韵。此曲情感主要是不舍之情,节奏、句调慢咽含哀,以渲染整体上的悲剧气氛。明代孟称舜编《酹江集》在所选《汉宫秋》的眉批说:读《汉宫秋》剧,真若孤雁横空,林风萧萧,远近相和。前惟白香山浔阳江头《琵琶行》可相伯仲耳。评价极高,盖指此类情调。

【殿前欢】的押韵与【步步娇】相似,裳、香、巷、房、妆、相、上、乡平上去通押,每一韵与想像之辞应合,表现出想像层次感;尤其怕宫车再过青苔巷,到猛到椒房,再到想菱花镜里妆,想起风流相,然后一转至眼前看今日二句,极尽思想感情的转折。

【七弟兄】曲短,又带数短语,开首语调短促带出心情之乱,说甚么大王,不当,恋王嫱,兀良,始道出怎禁他临去也回头望,语是伤心之极,末二句用景物声音写内心,言有尽而意无穷,且暗喻有关民族的哀叹。

作者/出处

马致远

马致远(约公元一二五〇——一三二一前后),号东篱,元代戏曲家、散曲家,大都(今北京市)人,曾任浙江省提举(省务官)。在大都曾参加小说、戏曲作者与艺人共同组织的团体——元贞书会,晚年隐居田园,过着红尘不向门前惹的恬淡生活。

马致远一生从事杂剧(元代戏剧剧种)创作,负有盛名,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合称元曲四大家,曾写过杂剧十三种,现传七种,剧作思想内容颇复杂,有历史剧如《汉宫秋》;也有宗教剧如《岳阳楼》等。马致远又是杰出散曲作家,传世有《东篱乐府》收有散曲约共一百二十六首。

马致远作品文词清新,典雅隽永,在戏曲史上地位极高,明代曲评家贾仲明《凌波仙》吊词誉之为曲状元,朱权《太和正音谱》评赏马氏若神凤飞鸣于九霄,且宜列群英之上。

创作背景

灞桥位于西安东十多公里处的灞河上,是古代东出长安必经之地。古人送别每于此地,故用灞桥饯别四字概括此段戏剧。

《灞桥饯别》三支曲【步步娇】、【殿前欢】、【七弟兄】,选自马致远著名历史剧《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第三折。《汉宫秋》剧情写汉代王昭君故事,汉元帝令毛延寿选宫女,王昭君不肯向毛延寿行贿,被点破图像,落选且打入冷宫。后元帝发现昭君美貌,纳为妃,毛延寿逃入匈奴,挑拨单于强索昭君。满朝文武既畏敌如虎,元帝忍痛让昭君出塞,亲到灞桥送别,至边境,昭君投河自尽,元帝归来梦见昭君逃返,缠绵中惊醒,但闻长空过雁哀鸣,怅恨不已。本剧重点在写爱情,或隐含讽世之意;昭君之爱国思乡情感,真挚感人,全剧曲词流畅,哀感顽艳。第三折写送别,《灞桥饯别》三曲即剧中汉元帝在送别时哀怨不舍所唱。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