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沈括摸钟赏析

陈述古密直知建州浦城县日,有人失物,捕得莫知的为盗者,述古乃绐之曰︰某庙有一钟,能辨盗至灵。使人迎置后閤祠之,引群囚立钟前,自陈不为盗者,摸之则无声,为盗者摸之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祭讫,以帷围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出乃验其手,皆有墨,唯有一囚无墨,讯之,遂承为盗。盖恐钟有声,不敢摸也。

陈述古1

(陈述古:即陈襄,述古是他的字,福州侯官(今福建省闽侯县)人,北宋时著名学者、文学家,《宋史》卷三二一有传。)

密直2

(密直:官衔,枢密院直学士的简称,陈襄曾官至枢密院直学士兼侍读。)

3

(知:主持。宋时称主持一县政务者为知县,一州者为知州,一府者为知府。)

建州浦城县4

(建州浦城县:今福建省浦城县。)

日,有人失物,捕得莫知的为盗者5

(莫知的为盗者:不知道是否确为盗贼,即嫌疑犯。的:确切。)

,述古乃绐6

(绐:欺骗。绐,粤:[代doi6];普:[dài]。)

之曰:某庙有一钟,能辨盗至灵。使人迎置后閤7

(閤:通阁,我国一种传统楼房,通常四周设有隔板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供佛之用。閤,粤:[角gok8];普:[gé]。)

8

(祠:祭祀,这里指供奉。祠,粤:[词ci4];普:[cí]。)

之,引群囚立钟前,自陈9

(自陈:亲自述说。)

不为盗者,摸之则无声,为盗者摸之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10

(同职:同僚。)

,祷钟11

(祷钟:对钟的祷告。钟,一作锺。)

甚肃12

(肃:严肃。)

,祭讫13

(讫:完毕。讫,粤:[兀ngat9];普:[qì]。)

,以帷14

(帷:帐幔。)

围之,乃阴15

(阴:偷偷地。)

使人以墨涂钟。良久16

(良久:过了很长时间。)

,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出乃验其手,皆有墨,唯有一囚无墨,讯17

(讯:审问,审讯。)

之,遂承18

(承:承认。)

为盗。盖19

(盖:大概,表示作者的猜测之辞。)

恐钟有声,不敢摸也。

赏析

本文主要反映陈述古断案的机智和灵活。

陈述古在福建省浦城县做知县时,当地发生了一宗盗窃案,抓住了一些嫌疑犯,却不能够确认谁是真正的窃贼。于是他心生妙计,故意声称有一座庙里的钟非常灵异,能识别盗贼。凡是盗贼摸了,它就会发出声音。他派人把那口钟迎到官署后面的阁上,还把疑犯带来,故意在他们面前说:不是盗贼,摸它是不会发出声音的;若是盗贼,摸它就会发出声音。陈述古说完以后,还装模作样,带领县衙内的大小官员庄重的祭祀一番,然后用布将钟围住。他让各个疑犯逐一伸手去摸。每人摸完之后,他不是检验钟是否有声,而是查看各人的手。因为他事先偷偷派人将墨涂在钟上,真正的罪犯由于害怕钟真的会响起来,所以根本不敢碰那口钟一下,自然手上没有墨痕。

陈述古运用智慧找到了窃贼,全靠对犯人心理的了解。首先他要令犯人感到恐惧,所以先大事宣扬钟的灵异,还带领大家庄重地祭钟,增加了钟的神秘性,制造出让犯人信以为真,诚惶诚恐的气氛。其次是他抓住犯人侥倖心理,故意以布把钟围住,给犯人设下摸不摸钟别人看不到的投机空间。在这两重心理的作用下,不是盗贼的人自然会坦然地接受测试,真正的盗贼就不会摸钟。最后辨出窃贼的不是钟声,而是有没有摸钟。这个故事的发展还要配合一定的社会现实,当时的人们还比较迷信,陈述古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发挥。

作者在谋篇布局时特别注意前后文的呼应。前面所有的渲染,由迎钟、自陈、到祷钟,都是为后面戏剧性的结局做准备。在写陈述古的精心安排之前,又用一个绐字,使读者一边看着他庄严肃穆,一本正经,一边也知道他是故意地装神弄鬼,引蛇出洞。作者通过这样的艺术手法将情节有声有色地层层推展,突显了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作者/出处

沈括

沈括(公元一〇三一——一〇九五),杭州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仁宗嘉佑年间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屡次被劾遭贬。他博学善文,熟知天文、地理、化学、生物、律历、音乐、医学、典章制度等。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东),举平生见闻,撰成笔记体着作《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现行二十六卷。全书以各篇内容分为故事、辩证、乐律等十七门类,概括了他对科学和艺术等各方面的深刻见解,其中也不乏掌故逸事等历史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梦溪笔谈》的《权智》类,主要反映人物的机智和灵活。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