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朱熹大学章句序赏析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稟,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1

(大学:又称太学,与小学相对,指古代官立的高级学府;虞、夏、商、周四代分称上庠、东序、右学、东胶,全是当时贵族子弟及民间优秀青年经历小学学程后,学大艺、履大节(《大戴礼记保傅篇》)的所在;即学习修养、准备从政的教育机构,因此统名大学。汉以后的太学,制度性质都已逐渐变迁,与上古不全相同。)

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2

(仁义礼智之性:性,一般指先天的、持续的、具体的心理内容,或说内心的自然要求,如美善等价值意识及各种动物性的本能欲望等。儒家认为:仁义礼智的原始形态(孟子所谓四端,如同情心、正义感、自尊尊人的情操、辨别是非的意识等)是人人生而具有的,仁义礼智的圆满发展境界(圣贤的人生境界)是人人全可能要求也全可能达到的。因此仁义礼智不是来自外界的教条,是内心自然这样要求的性;这些性不像食欲性欲之类其他动物上同样具有的动物性或兽性,而是不同于其他动物的、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天性,因此仁义礼智这类内心的先天价值才是真正的人性。这些天性,即是宋儒所说的义理之性──理论上的、精神性人性。)

矣;然其气质之稟,或不能齐3

(气质之稟,或不能齐:气质:我国学术思想中指物质材料或生理机构。稟:先天稟赋。齐:一致。气质之稟,即和注2义理之性相对的,宋儒所说的气质之性──现实中的、生理性(动物性)的人性。儒家主流以为美善的天性是人人一致的,但人类同时具有的动物本能则常与美善的天性冲突,动物本能或说气质之性,因人而有强弱的不同,因此美善天性被动物本能压倒遮蔽的程度也因人而异,于是产生一般所谓天性有善有恶的现象。本文的或不能齐,即指这点说。)

,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4

(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知其性之所有:知道自己天性(人性)的真正内容。全之:保存并作最高的发展。)

也。

《大学》这部书,是上古国家高级学府用来教育人民的法制。自宇宙赋予每人生命开始,就已无不给与仁义礼智的天性;但人的生理稟赋,未必相同,所以不可能全都知道自己天性的宝藏,保持它,并作圆满的最高的发展。

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闲,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繇设也。

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5

(睿智能尽其性:睿:智慧深沉,明辨一切。睿智:大智,深不可测的明智。尽其性:充分发挥美善天性,到达最圆满的境地。睿,粤:[锐jeoi6];普:[ruì]。)

者,出于其闲,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6

(亿兆:数词,有两种算法,一以十万为亿,十亿(即百万)为兆;一以万万为亿,万亿为兆;今日多用后一算法。这里亿兆即指万民。)

之君师7

(君师:君,泛指地区首长。古代贵族政治中,贵族阶级即是知识阶级,政治领袖即是教责任者,因此合称君师。《书经・泰誓》上说: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8

(复其性:解除动物本能的束缚,恢复(展露)固有的美善天性。)

。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9

(极:至中至正至高的轨范。继天立极:承继宇宙的超越意志(指先天予人美善之性),为人类建立生命理想。)

,而司徒10

(司徒:主持教育的长官,职责在施教化、明人伦。舜曾命契作司徒,周代也设有司徒。)

之职、典乐之官11

(典乐之官:《周礼》有大司乐之职,掌管学政。)

,所繇12

(繇:通由。)

设也。

这样,只要一遇到聪明圣智,能充分发展完成自己美善天性的人在社会中产生,上天就必然付给使命,叫他作万民的领袖师长,去治理人民、教育人民,恢复人民固有的善性。这就是伏羲、神农、黄帝、帝尧、帝舜所以承美善于天地,建理想于人间,从而设立司徒典乐等教育机构的缘故。

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三代之隆13

(三代之隆:三代:夏商周。隆:蓬勃兴盛。)

,其法寖14

(寖:逐渐。)

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15

(闾巷:闾:二十五家组成的地方单位。闾巷:民间邻里。)

,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16

(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王公:贵族。庶人:平民。小学:古代的基本教育机构,与大学相对,广指各代教育儿童学小艺,履小节的学塾。八岁入小学,是根据《礼记》及《白虎通》的说法。)

,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17

(洒扫、应对、进退之节:洒扫应对进退之节:日常的仪容礼节。洒扫指家庭的杂务,应对指言谈的礼貌,进退指动作的规矩。)

,礼、乐、射、御、书、数之文18

(礼、乐、射、御、书、数之文:礼乐射御书数之文:礼指法规制度,乐即音乐艺术,射为箭术,御为骑术,书指文字教育,数即算术──礼乐是文化教育,射御是体育武备教育,书数是知识教育,总称六艺。文:法度教化。)

夏商周三代,太平鼎盛,教化人民的典章制度逐渐完备,于是自王室国都直到民间里巷,莫不设立学校。国民年达八岁,从王公贵族以至老百姓的所有子弟,全都送进初级学塾,教以居家打杂、言谈举止的规矩,及仪节法制、音乐艺术、射击驰驱、文籍算术等学科。

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19

(元子、众子:元子:皇后所生的长子,即太子。众子:元子以外的其余儿子,即庶子。)

,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20

(元士之适子:元士:天子的上士,即命士。适子:即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21

(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穷理指洞察事物的性质意义,正心指扫除邪念,省察培养道德意识,修己即自我修养,治人即从政施教。)

。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待到十五岁时,则自国家元首的太子及其余王子到诸侯、卿、大夫、首要学者的嫡子,与平民中的优秀青年,全都升入国家高级学府,教以洞察事理、涵养德性、修持自身、治理人民的原理及实践方法。这就是学校教育的高初级纲目的分列情形。

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22

(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人君:国家领袖。躬行:亲自实践。心得:真切体会。余:经历从事以后。)

,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23

(日用彝伦:日用:日常生活需要(不指物质)。彝伦:伦常,即人间关系的原理轨范。)

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24

(性分:得自先天的心性之必然内容。)

之所固有,职分25

(职分:职务及所带的责任。)

之所当为,而各俛26

(俛:同勉。)

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27

(治隆于上,俗美于下:治隆于上:国家政绩辉煌。俗美于下:社会风俗淳厚。)

,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学校的设立既然这样普遍,教育办法中的程序科目又这样精详,而且用作教育内容的,又都是根据政治领袖亲身实践衷心体会所得,不须在人民的生活、日常的行为、人间关系的理则之外去探求,因此当时的人没有不从事学习的;所学习的,又没有不是祈求了悟自己本性中固有的内容,自己职司上应有的责任,从而勉励振奋,尽心尽力地作去的。这便是太古那些兴隆灿烂的时期,朝廷治绩辉煌、民间风俗淳美、绝非后世所能赶上的道理所在。

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

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28

(陵夷:丘陵的逐渐夷平,常借指精神、制度、事业之类的衰废。)

,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29

(先王之法:上古圣王的典章制度。)

,诵30

(诵:阅读,这里指研习。)

而传之,以诏31

(诏:告知。)

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32

(《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曲礼》《少仪》:《礼记》中讲述礼义节文的两篇。《内则》:也是《礼记》篇名,讲妇女礼法的。《弟子职》:《管子》篇名,《汉书艺文志》附在《孝经》中,讲弟子敬师长的礼法。)

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33

(支流余裔:支流:水流的分脉。余裔:衣服的末端。支流余裔,指流派影响。)

待到周朝衰微,贤圣的帝王不再出现,学校的事业不再讲究,教化芜荒,风俗败坏;这时乃有像孔子这样圣德明智的人,竟得不到政治教育领袖的地位,以推行他的治理教化,于是独自采取上古圣王的制度来研习传授,以求告知后人。如《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等篇,固是上古基本教育制度的流变;

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着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着34

(着:昭示。)

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35

(三千之徒:《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

,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36

(曾氏:指曾参。)

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37

(作为传义:传义指对于经义解说阐发。朱子把《大学》分为经一章,传十章,以为经是曾子记录孔子语而成,传则是曾子门人记录的曾子对这章经的解说,是曾子所着的《传义》。)

,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38

(泯:灭。我国思想史上,孔子的思想,经历曾子、子思,传到孟子,特别发扬;孟子以后,宋儒以前,则不再有能真正认识、切实提倡的,故说:其传泯焉。)

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至于本篇大学则是根据基本教育的成就,昭示高级教育的规范,在范围上已是极尽规模的宏伟,在内容上更是贯彻节目的精详。这着作,孔子的三千弟子,大致没有不曾学习的,其中尤以曾子为独得精要,于是撰着《传义》,阐发《大学》的义理。孟子死后,这一传授工作就中绝下来,书虽不曾散失,知道的也就不多了。

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它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闲,

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39

(俗儒记诵词章之习:俗儒:平庸浅陋的学者。记诵:默记背诵,指经学家训诂家。词章:总指诗赋文章,即文学,这里指各代的诗人词客古文家。习:作风。)

,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40

(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异端:违背正道的学派,正道在这里指儒学。虚无:指道家。老子以无为宇宙本体;庄子主张虚,即荡涤一切相对的观念,还于绝对。寂灭:指佛家。佛家以为有为法(世间一切事物现象及活动)全部虚幻不实,全是烦恼,主张用修行到达真如境界,即超越一切对待的、不能言喻不可思议的、光辉寂灭永恒自在的境界,这就叫成佛,就叫涅槃──涅槃的一个主要意思是寂灭,即澄清所有变迁,断除一切烦恼,如如不动。不过佛教派别极多,教理争执极烈,因此寂灭究竟指的什么,非常难说。)

,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它权谋术数41

(权谋术数:权谋:泛指阴谋权诈,有时也专指兵家,《汉书艺文志》有兵权谋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术数:这里泛指智计谋略,有时另指讲究阴阳五行生克变化的谶纬之学,即世俗所说的法术神算。)

,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42

(百家众技:百家:诸子百家,即各派学说思想。众技:各种技艺。)

之流,所以惑世诬43

(诬:欺骗。)

民、充塞44

(充塞:阻碍。)

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闲,

从此以后,庸俗学者那种注重训诂、讲究文词的作风,功夫远大过古代的基本教育,但毫无用处;异端思想那些崇尚虚无、推尊寂灭的学说,高深远超过古代的高级教育,但实无内容;其他玩权谋、耍手腕、不顾一切、只求腾达的说法,以及各种学派各种帮口,总之足以迷惑社会、欺诱民众、反道德、害仁义的,又都闹哄哄地在这中间杂七杂八生将出来,

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覆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

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45

(至治之泽:至治:最理想的太平盛世。泽:德惠。)

,晦盲否塞46

(晦盲否塞:晦盲:幽暗不明。否塞:即闭塞。否,粤:[鄙pei2];普:[pǐ]。)

,反覆沈痼47

(反覆沈痼:反覆:等于辗转。沉痼:久病难癒,喻毛病太深,不易改善。)

,以及五季48

(五季:指唐宋之间的梁、唐、晋、汉、周五代。)

之衰,而坏乱极矣。

使优秀的人不幸而不能知道人生大道的精华,使平庸的人不幸而不能蒙受太平盛世的恩泽,全社会阴暗闭塞,辗转沉笃,待到五代这一衰乱时期,社会的败坏崩解,可说到达极点了。

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

天运49

(天运:自然法则的推移。)

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50

(宋德隆盛:古人认为朝代的兴衰,系于那一王朝之德及与这德相应的天命的兴衰;宋德隆盛,即说宋朝兴起。)

,治教休明51

(治教休明:治教:政治教化。休明:美善辉朗。)

,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52

(河南程氏两夫子:指程颢程颐兄弟,二程是河南洛阳人。)

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53

(表章:显扬。)

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54

(次其简编:次即排定次序,简编即书卷篇章,古时书用竹简编贯而成,故叫简编;次其简编,即订正篇章前后次序。二程子对《礼记》中的《大学》篇,各有定本,节次不同。)

,发其归趣55

(发其归趣:阐发它的旨归趣向。)

,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56

(圣经贤传之指:圣经贤传:古人认为,圣人的言谈着作,是宇宙间的常法大道,故叫圣经(永恒不变的真理);贤人尚未到达圣人所到的人生最高境界,但已接近,因此言谈着作虽不成经,却足为经中真理的阐发说明;唯圣人能着经,唯贤人能着阐明经义的传,因此叫做圣经贤传。实际上,所有对经的注解着作都叫传,如注解《春秋》的《公羊传》《穀梁传》《左氏传》是。这里说的是孔子作《大学》中那一章经,曾子则作其余那十章传。指:旨趣。)

,粲然复明于世。

幸好自然法则的推移,循环反复,没有不回头的。宋朝兴起,政治教化重新美善辉朗起来,于是有了河南程氏两位先生的出现,继承孟子所传的伟大思想,这才尊崇信服这篇《大学》,宣示天下;后又加以整理、订正、阐扬,然后古代高级学府的教育法制,圣贤思想的精义,才再度在世间灿露光芒。

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间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极知僭踰,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

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57

(私淑:未能亲受某人教诲,但私以为师,自行学习。)

而与有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58

(放失:等于散失,指二程《大学》定本中缺少格物致知传一章。)

,是以忘其固陋59

(固陋:鄙陋。)

,采而辑之60

(采而辑之:采:采择。辑,编篹。)

,间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61

(窃附己意,补其阙略:窃附己意:私自加上自己的意见。补其阙略:朱子根据他的见解,补撰格物致知一章。)

,以俟后之君子。极知僭踰62

(极知僭踰:极知:最高的智慧,指《大学》中的内容。僭:擅作非份的事。踰:越出应守的界限。极知僭踰,即擅自超出自己的才德分位,去渎犯智慧的结晶。这句是朱子对他用自己的意见来补写《大学》阙文、从事圣贤工作的谦词。)

,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

这样,虽然愚钝如作者,也幸得私自倾慕学习,获得若干了解。不过程先生所订正的,仍不免有散佚之处,于是作者不顾自己的鄙陋,重加采择编辑,偶尔亦冒昧附上个人意见,补足它歹缺遗漏的地方,以留待后世高明的指正。作者未能守住自己的才德分位,居然斗胆渎犯圣贤的智慧结晶,这一罪过是无法辩解的;不过自信这对于国家教育人民、淳化风俗的理想,与学者修养自身、治理人民的方法,却未必就没有万一的贡献。

赏析

儒家主流认为人性在本质上是美善的,人生的意义价值就在对于内心美善的充分发挥,教育的最高目的在此,政治的最高目的也在此。让人自觉内心的美善,并予以高度发扬,是教育;业已圆满发展内心美善的人,再用美善之道来指导社会的运转,调整羣体的生活,最后让别人也能自觉也能实践内心的美善,是政治。因此在儒家思想中,教育政治交相为用,合成人文实践的两个重要方面。这是《大学》一书的骨干思想。

本文即根据这一思想,简述古代学校的制度课目,说明古代教育的人生实践、社会实践意义,及其与政治美恶、时代兴衰的关系;再指陈这篇根据古代教育精神而作的《大学》的来源、价值、发展,附提一下其他不以道德价值为本的思想学术对于人生社会的弊害,最后谈到《大学》重被发掘整理,以至作者采辑校补而成《大学章句》的经过,作为对《大学》一书的介绍。

本文在为《大学章句》作序,首先标示儒家的以性善论为根本的教育政治思想,第二段就据此讲述先王的学制,第三段接着说明这种教育的优点及其实践所现的卓越成绩,第四段于是说到这种教育精神教育制度的代表文献《大学》书的着作,第五段由《大学》思想的衰微论及各种不合《大学》精神的教育内容(训诂、文艺、玄学、谋略、技术)的害处,最后才提出《大学》的再发现与《大学章句》的编订,完成序文的目的。全篇章法紧凑有力,从大思想、大时代、大着者逐层逼下,使读者得以充分感到《大学章句》这一编订工作的分量。

内容方面,本文把上古教育体制与政治功能说得尽善美,只是古人的一种理想说法,不必就是历史叙述;但本文所说的作为儒学中心的人文思想,却确是我国民族在历史上所表现的独特的文化精神。儒家(我国主流思想)所重视的,不是普通知识(百家众技),是内心的价值自觉(先天的仁义礼智之性);不是玄妙复杂的理论(虚无寂灭之教),是现实的人生问题(民生日用彝伦)。因此,儒家不曾替我国带来科学与其他非关人生理想的深奥理论,但却使我国民族数千年来大致保持一片和谐中正的精神,一股饱满坚靱的生命力,使我国文化最具人味。

作者/出处

朱熹

朱熹,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一一三〇 ── 一二〇〇)。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宋高宗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进士,初任泉州同安簿,历任漳州转运副使、秘阁撰修,官至焕章阁待制。宋理宗宝庆三年(一二二七),赠太师,追封徽国公。谥曰文,世称朱文公。

朱熹是南宋著名理学家,为官耿介清廉,尤严于礼教之事。晚年专注于讲学,着述丰富,善诗文,诗风淳厚开朗。着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及《楚辞集注》等,有宋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建安书院刊本《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一百卷传世。

创作背景

《大学》,本是《小戴礼记》里的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朱子则以为出于曾子。全篇综论道德修养与政治实践(儒家所谓学)的本质、意义、相互关系、及若干具体问题,大致可说是儒家人文思想的精髓文献。因此,宋儒程子(颐)以为这应是孔子的遗书,应作为初学入德之门──有志探求人生至善境界者的开展自我的入门典籍。朱子继续程子的见解,从《礼记》中特别提出《大学》《中庸》两篇,加上《论语》《孟子》,合称四书,编撰《集注》,作为最基本的儒家经典。章句,指对于古书章节句读的分析。程朱认为《大学》原文有错乱遗漏的地方,二程曾经分别订正,最后朱子把全篇分为经一章,传(对经的解释)十章,调整次序,补缀阙文,作成《大学章句》;因此《朱子四书集注》中的《大学章句》,已和《十三经注流》本《小戴礼记》中的《大学篇》不同。本文即是说明《大学》意义及《大学章句》这一改编工作序文。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