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论语》论君子赏析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第十四)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1

(而:的。)

过其行。(《宪问》第十四)

先生说:君子以为羞耻的是︰他所说的话超过了实际上他所做的事。(《宪问》第十四)

子贡问君子。

子贡2

(子贡:﹙公元前五二零?──四五零?﹚,姓端木,名赐,衞人。孔子弟子。)

问君子。

子贡问怎样才算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第二)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3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全句的意思,译做今语,即先实践他自己想说的话,然后才跟着把他的话正式说出来。)

。(《为政》第二)

先生说:先实践他自己想说的话,然后才把他的话正式说出来。(《为政》第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第四)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4

(讷于言而:粤:[neot9];普:[nè],说话迟钝的样子。而:与、和。)

敏于行。(《里仁》第四)

先生说:君子要在言辞上迟钝,但在行为上却要敏捷。(《里仁》第四)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衞灵公》第十五)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5

(孙:即今逊字。)

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衞灵公》第十五)

先生说:君子做事情,基本上在求妥善合理,通过礼制去实践它,谦逊去推动它,诚信去完成它;这样才真是君子风度啦!(《衞灵公》第十五)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第四)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6

(适:,粤:[昔sik7];普:[shì],作绝对肯定解。)

也,无莫7

(莫:此处作绝对否定解。)

也,义之与比8

(义之与比:义︰事理之宜。比︰从。)

。(《里仁》第四)

先生说:君子的处世,态度方面不绝对表示肯定,也不绝对表示否定,全看事情本身是否合理,做自己决定态度的标准。(《里仁》第四﹚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第一)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9

(固:坚实。《集解》引孔安国说:固、蔽也。意殊与全句不贯串。朱注释作坚固,义较长。兹从之改释坚实。)

。主忠信10

(主忠信:言行以忠信为主。)

;无11

(无:毋、不要。)

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12

(惮:粤:[但daan6];普:[dàn],怕。)

改。(《学而》第一)

先生说:君子自己不厚重便不威严,所得的学问便不坚实;做事情要以忠信为主;别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自己有过错别怕改正。(《学而》第一)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衞灵公》第十五)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衞灵公》第十五)

先生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真本事,倒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衞灵公》第十五)

司马牛问君子。

司马牛13

(司马牛:名耕,一说名犁,字子牛,宋人。孔子弟子。)

问君子。

司马牛问怎样才算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先生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便叫做君子了吗?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第十二)

子曰:内省不疚14

(内省不疚:内省︰自己内心检讨。省,粤:[醒sing2];普:[xǐng],检讨。疚,粤:[究gau3];普:[jiù],惭愧。)

,夫何忧何惧!(《颜渊》第十二)

先生说:自己内心检讨,一点没做过对不住自己良心的事,试问还有甚么忧愁,甚么恐惧!(《颜渊》第十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先生说:君子的路道有三类,我却没能办到呢︰仁厚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疑惑,勇敢的人不恐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第十四)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第十四)

子贡说:老师正是自己说自己呢。(《宪问》第十四)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第四)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5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此处君子和小人对举,君子乃指有政治地位的人;小人乃指普通人民。喻︰旧释明或晓,即口语晓得的意思。)

。(《里仁》第四)

先生说:君子做事只晓得求合理,小人做事只晓得求利益。(《里仁》第四)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第十四)

子曰:君子上达16

(上达:犹今言进步;指达于仁义。)

,小人下达17

(下达:犹今言堕落;指达于财利。)

。(《宪问》第十四)

先生说:君子一天比一天进步,小人一天比一天堕落。(《宪问》第十四)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衞灵公》第十五)

子曰:君子求诸18

(诸:之于二字的合声。)

己,小人求诸人。(《衞灵公》第十五)

先生说:君子求的是自己,小人求的是别人。(《衞灵公》第十五)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第十二)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第十二)

先生说:君子只促成人家的好事,不宣扬人家的坏事。小人恰恰和这相反。(《颜渊》第十二)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第七)

子曰:君子坦荡荡19

(坦荡荡:坦︰平坦。荡荡︰宽广的样子。)

,小人长戚戚20

(戚戚:忧虑寡欢的样子。)

。(《述而》第七)

先生说:君子坦白平直,小人老是顾虑多端。(《述而》第七)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第四)

子曰:君子怀德21

(怀德:怀︰思念。怀德︰思念増进道德。)

,小人怀土22

(怀土:思念安定生活。)

;君子怀刑23

(怀刑:思念别犯刑法。)

,小人怀惠24

(怀惠:思念占便宜。)

。(《里仁》第四)

先生说:君子心里只想怎样才能增进自己的道德,小人心里只想怎样才能安定自己的生活;君子心里只想别自己触犯国家的刑法,小人心里只想到自己占别人的便宜。(《里仁》第四)

赏析

孔子既然以道德实践为中心,而建立了仁义的统系;当然他有对理想人格一面的主张。因此他常常说到有德之人应该如何。这便是他对君子的理论。本来君子是指贵族而言,孔子用君子指有德之人,这是一个词意上的改变;但有时孔子仍然是用旧义。又因为孔子是以理想人格统摄政治理想的;认为有位者应该有德,所以君子的新旧二义,在孔子的话里就不作分别。这是我们应当明白的。

孔子论君子,大抵都是就如理去私讲;如理是自己的道德心的事,所以时常说到不溺于外的道理;所以有求诸己,不病人之不己知,以及不忧不惧的心境等等。虽然《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不同的话说得很多,但中心只是成德,只是如理去私。不过有时就一点强调,有时总说而已。

本文共十五则。第一与第二,皆就实践说;强调成德不在空言。第三讷于言而敏于行也是就言行相比而论。说得更明白。

第四、义以为质,礼以行之是关键性的话;这是仁义礼的理论中重要脉络所在。也是儒学的重要理论。礼包括典章制度和仪节等等,就是生活秩序的总称。人的生活中必须有一秩序,而秩序以义为本质,反过来讲,义通过生活秩序而实现。所以说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至于孙﹙逊﹚与信则是技术性的;是就形式上的态度说。

第五、无适无莫,两面的蔽执都没有;只是如理以行,即所谓义之与比。这是专就由义说。

第六、列举几项成德工夫。比较具体,可看作实践中的项目。

第七、专就成己──全在自己精准说;提醒人应该破除毁誉念。

第八是与司马牛的问答。孔子在这里更进一步说明人只能就自己是否如理尽分着眼,不能管成败毁誉;只要自己如理尽分,自己省察自己,无所亏欠;那么自然就不忧不惧。而能够如此,便是成德之人。这里也是儒家成德的具体工夫。

第九、孔子就仁智勇三者说君子之道,也是成德的三面;又作谦辞,自歎没做到;但子贡知道孔子所说的正是自己已经体验到的。

第十、以义利对比而说;这是最早的关于义利之辨的理论。

第十一、大旨与第十同。

第十二、明说求诸己之义。成德是要自己事事如理,因此只看自己心念行事对不对,不问外面如何。这也就是尽分的态度。

第十三、就君子对人的态度讲,君子要帮助别人成德。不能敷衍应付以成人之恶。

第十四、就心境讲,君子尽分如理、自然坦然;小人则所欲者多,求利得而无厌、当然老是不能心安了。按此节君子小人也是就有德无德讲,不是就有位无位讲。

第十五、这里有两种讲法,是关于刑字的解释。一种是就刑罚释刑;怀刑就是敬法之义。另一种讲法则是将刑字解作模范之意;这在经籍中也是常有的;例如百辟其刑之刑于寡妻等语中的刑字都是如此解;含有正当规范之意,及取法之意。但大旨仍是以义利对比而说。

作者/出处

《论语》

《论语》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由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所辑录,据《汉书・艺文志》所说,皆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孔子的言行学说都收在其中,共二十篇。

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五五一──前四七九)。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曾做过鲁国司寇,其后周游列国,宣扬仁政。晚年编订《春秋》,整理《诗》、《书》、《易》、《礼》等古代文献。是春秋时代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论语》的内容,包括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和品德修养等各方面。文字简明易晓,是语录体的典范。其中很多名句,成为后世的格言和成语,对我国的思想、文学和语言有重大的影响。《论语》通行本有魏何晏《论语集解》、宋邢昺《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和清刘宝楠《论语正义》。

创作背景

本文是选集《论语》中所有有关论君子的章节而成,共十五则,各于文下注明所采篇名,故标今题。所谓君子,乃指有高度道德修养,或在政治上社会上能成为完善而可为标准的人而言;亦即孔子认为学者应该努力达成的一种理想的人格。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联系